田野研究計畫
研究者:劉允華 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博士預備班 Ecole des hautes é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 l’année préparatoire de doctorat
研究宗旨 基於延續本人碩士論文對於夜間生活之研究旨趣,經與教授討論之後,決定以「 光感知性與社會生活之關聯性」作為博士論文研究主軸,並聚焦於社會邊緣族群認識 。初步計畫以台灣作為田野場址,尋求以新建精神醫療院所為主體的田野地點。另由 於教授要求,必須盡可能提前取得機構許可。故提出此計畫。
一、預計進入田野時間 1. 前置:2009年底參訪院區建築與空間,與醫事人員初步接觸並解釋研究內容。 2. 實際進入:2010年底,預計自九月初至十二月底共計三個月,視研究計畫進行 情況延長或再安排進一步工作時間。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同時包含將空間與人群作為對象的兩種旨趣。在空間方面,從前製作業期 間,便開始著手進行田野空間的觀察。這個部分將包括:建築所在位置之空間脈絡, 如地景、氣候、日照等;以及機構內部空間如採光、通風、建築形式、各種功能取向 與配合醫療目的之調整等等元素。在實際進入田野之後也將配合研究活動持續觀察。 在個人資料收集方面,本研究將盡量避免問卷形式調查,而傾向使用非正式的訪 談方式進行;特別是在與病患接觸的部份。研究者預計將以機構志工身份進入田野, 並實際執行機構志工的任務。透過與病患、病患家屬及醫事人員的近身訪談以及共同 活動經驗,以獲取不同行動者對於機構中各種空間元素之感知性資料。 除此之外,亦將主動安排與機構內之醫事人員、行政人員、各種勞務人員;以及 參與機構設計建造之建築師與設計團隊成員等等重要人物,進行專門訪談。 以上無論何種方法,將與機構內負責人員達成溝通之後再進行,盡可能使院方了 解研究者行動目的以及詳細內容,避免干擾正常醫療程序與機構運作的進行。
三、研究目的
由於本研究計畫牽涉較為細微的脈絡,難以直接對田野報導人進行分類,也增加 問卷形式資料交叉比對的困難。因此,研究者需要以非正式訪談的方式,進行「厚書 寫」式的田野紀錄。換句話說,在報導人進行敘述時,其所在空間、肢體表達、用詞 聲調以及自我印象的整飾等等,都將是具有觀察價值的元素。若欲達成此目標,研究 者亦需與田野場址中諸多個人建立長期溝通關係。 另一方面,由於本研究是以空間象徵的角度切入光的感知性問題,研究者必須在 日常訪談之外,另覓機會進行專門深入訪談,由場所設計、維護、運作等角度關注空 間形成的旨趣,進而理解既有知識如何影響並建構相關機構空間之問題意識。此類專 門訪談之對象,將以在相關領域工作之專業人士為主。可能包括:機構經理與維護者 、建築與空間設計師、相關行政體系人員、醫療專業事務人員等等。依此方向切入, 俾能獲取與場所建構相關之經驗與實踐知識。
四、小結 承上所述,根據本研究計畫,研究者提出空間觀察、日常訪談以及專門訪談等活 動。希望能在得到貴機構許可之後,於預計時間之內蒐集到足夠資料以完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