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多感官学习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20216.docx

  • Uploaded by: Ivy Ling
  • 0
  • 0
  • August 2019
  • PDF

This document was uploaded by user and they confirmed that they have the permission to share it. If you are author or own the copyright of this book, please report to us by using this DMCA report form. Report DMCA


Overview

Download & View 2.0 多感官学习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20216.docx as PDF for free.

More details

  • Words: 120
  • Pages: 2
多感官学习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四川省泸州市 熊生贵 林志荣 英国玛丽亚·蒙台梭利创立著名的多感官法,认为我们大多数人在全身心地参与和动手 实践时,会学得更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感官学习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体现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多感官学习法的作用 1.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知道,有些人用这一种方法会学得好,有些人用另一种方法会学得更好。“通向大 脑的六个主要 通道:我们学习是通过我们所看,所听,所学,所嗅,所触,所做”(戈登?德 来顿《光明的未来》)告诉我们:有些人主要是视觉学习者,喜欢看照片或图画;有 些人是 听觉学习者,喜欢听;有些人是触觉学习者,通过触觉会学得更好;有些人是动觉学习者,通 过移动身体或其它动作会学得更好;有些人偏重于印刷文字,通 过读书会轻而易举地学会东 西;有些人是“群体互相影响”的学习者,在与其他人相互影响时会学得最好。如果我们的教 学中让“孩子们跳舞,品尝,触摸,听闻, 观看和感觉信息,他们几乎能学一切东西”(简? 豪斯顿《教育可能的人类》),因“才”施教,殊途同归,提高教学效率。通过上述分析证明, “我们会掌握阅读 内容的 10%,听到内容的 15%,但亲身经历内容的 80%”(《地球村在 行动》)。说明让学生的实践,亲身经历操作是十分重要的,是克服高耗低效、从根本 上提 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2.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全体。 各种感官的调动,是为面向各种性格和不同学习方法的学生。美国马里兰州洛克威尔市 特定诊断研究 会对美国、香港和日本 53000 名学生进行学习方式们向测试后得出普通学生学 习方式分析图:37%的学生是动觉学习者(移动、触摸、行动),34%的学生 是听觉学习者 (声音、音乐),29%的学生是视觉学习者(通过图片来学习)。学生的学习至少有以上三种 主要的学习方式: (1)触觉学习者(源自一希腊词语,意为“顺延运动”)。当他们能亲身运动、体验和 实验时,会学得最好。他们通常被叫做运动触觉学习者。 (2)视觉学习者。当他们看到学习内容以图像形式出现时,他们学得最好;有一部分人 为“印刷符号型”,可以通过阅读来学习。 (3)听觉学习者。通过音乐、谈话的声音而学得最好。林思?奥帕来思研究发现,大多 数中小学生在运动时学得最好,而大多数成年人则有视觉偏爱。当我们把大脑的许多能力连接 起来时,就能学得更好、更快。 在上述三种主要学习方式中有三点对学习是极为重要的:①怎样迅速、充分、有效地存 储和重获信息;②怎样利用它解决问题;③怎样利用它创造新的点子。 将各种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变化,交替使用,会使适合各种学习方法的学生最大 可能得到训练,可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益。 二、多感官学习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适当降低“听”的强度,使之成为“听练”。现在串讲式的课堂教学中,师讲生听不 是“听”的 训练,实际上它忽略了学生的听。小学生的生理、心理规律,决定了他们不可能 长时间地接收信息。单调随意性的讲,使听的指向性不明晰,加之教师讲完了事,无 从检验 学生听的质量,无法训练学生“听别人讲话要专心能理解内在”,“养成边听边想的习惯”。 只有在训练课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用“听→写,听→辩, 听→记,听→测,听→说” 等多种方式交错着练习,同时教师们讲到关键处,信息输出清晰明朗,并要求学生在听(师、 生)话中完、说、议、练、演等,这样,听 的训练才有质量。如《太阳》一课,教师先读一 篇课文《太阳的三大特点》,抽生复之,哑言,师再读,生仍昏然。这时教师把太阳的三大特 点(远、大、热)抽象 出来像讲故事一样讲给学生听,再请学生讲给其他学生听,学生都能 讲之,这就是“听练”的效果。

2.强化“做”的学习,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在课堂的学习中,一是要保证学生“动”的时间,二是在这时间内让全体学生都会“动” 起来,“学 做合一”所阐明的就是这个道理。课堂中充分让学生“练一练”,如理解词语 “争先恐后”;“演一演”,如“小壁虎尾巴”;“试一试”,如“飘落”一词的理解 可让 学生用纸片试一试等。在活动中去学习,会学得更好。另外“做”的学习还包括:①及时抽生 的“写练”。学习一记课文(段落)后让学生仿写,如《我爱故乡 的杨梅》学后,练写家乡 的一种植物。②勾画批注。③画“知识树”图,如学完一篇文章后,把相关的知识点串联起来。 3.让视听之外的感官参与进来协调训练。 (1)嗅觉参与。《我的战友邱少云》中讲潜伏时被烈火包住的邱少云,“我忽然闻到一 股浓重的棉布焦味”就是嗅觉参与的结果。如在描写一朵鲜花时,除看到它的形色外,用嗅觉 去嗅一嗅,就能知道这朵花的香味浓淡。 (2)触觉参与。有许多事物通过视听嗅感官是难以感知的,触觉就易于理解了。如“珊 瑚”看似植物,用手一摸就知道质地坚硬的石头;冬天的寒风刺骨,火的温度高低等就是触觉 感知的。 (3)味觉参与。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中,杨梅的味道如何?学生只要尝一尝就知道了, 不必教师费解。 4.充分地“活动”起来。因为“动”是孩子们乐意为之且兴趣盎然的天性。 (1)摹拟活动。《爬山虎的脚》一文中,爬山虎是怎样贴着墙往上爬的,师生一同用手 做摹拟活动。将手臂当“茎”,手指当“触觉”摹拟“贴、拉、巴”的爬行动作。 (2)实验活动。《捞铁牛》中,捞铁牛的全过程用实验法来展示给学生看后,再让学生 亲自做实验来理解课文中的内容。 (3)表演活动。对于童话故事或童趣较浓的故事,通过表演活动加深学生的印象。如 《美丽的公鸡》,分别让学生扮演几种不同的动物,再如《奴隶英雄》独幕剧的表演。 (4)歌唱活动。如《弯弯的月儿》这首儿歌的学习,学生一边学唱儿歌,一边就学习了 课文内容;《让我们荡起双桨》在悠扬的歌声中,学生不知不觉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5)参观访问活动,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学生到当地去参观访问与课文有关的人或事。 如学习《长征》一词时,带领学生访问老红军,体会红军当年长征时的艰难困苦和长征胜利后 的喜悦心情,为学习课文作了铺垫和准备。 5.让“隐形的活动”(脑动)发挥最大的效益。 (1)回忆经验。唤醒学生生活体验,“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 要把生活经 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叶圣陶语)。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中“细腻” 一词的理解,仅凭教师的语言讲述很难道清说明,让学生联系生活回味吃杨梅果时的 感觉, 才能体验“细腻”。 (2)引导体验。课文中的词句训练在具体的语境中引导学生反复体验。如《风筝》一文 中,风筝眼睛“骨碌碌”,至少可引导学生从以下三方面去体会: a.转速(相当快) b.转向(向着一个方向) c.声响(眼睛与风的摩擦声) (3)启发想象。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地想象,既可凭借语言文字的记叙,又可 凭借图像,还可凭借助读加以合理的想象。如《小珊迪》中小珊迪去换零钞没有回来,他会去 干什么呢?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总之,“无论如何强调调动所有感官的必要性都不为过……,因此,尽量运用不止一个 感官进行学 习,尽量勾勒你学习内容的场景,尽量通过其它感官牢记信息”(《学习的革 命》),是面向各个层次不同性格的学生,让其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全面提高教学效 率, 培养创新精神和语文能力的一种好方法。 2004-08-28 http://www.pep.com.cn/xiaoyu/jiaoshi/jxyj_1/jxxz/201008/t20100818_678813.htm

Related Documents

20
December 2019 41
20
November 2019 42
20
December 2019 44
20
November 2019 50
20
November 2019 45
20
June 2020 43

More Documents from ""

Sem2 T2
August 2019 26
Tutorial Teselasi Escher
August 2019 20
August 2019 18
May 2020 27
May 2020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