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 界文法师主讲 (慈云记录) 第一次课(2009 年 2 月 28 日) 上节 阿弥陀佛! 今天下午来参加这次《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各位同修,大家下午好。济群法 师在进修班的课程里,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列为第三学期的内容。这门课程大 概七 到八次,在七到八周的时间里完成。在学习之前,还是按照以前讲经的规范, 先参一参本师释迦牟尼佛,再念开经偈。大家跟我一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金刚经》的学习就要展开了。在前面的学习中,大家已经完成了佛教礼仪、 《百法明门》、《佛法概论》、《道次第》这些课程。我们学习了在生活中如何用 如理 如法的言行,做一个合格的佛教徒;对《百法》、《佛法概论》的学习,使 我们对佛教的基本概念和身心的规律,有了基本的了解;通过对《道次第》的学习, 了解 了佛法修习的体系。 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进入新的学习领域了,那就是在见地上进一步完善。 一、课程的设置目的 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在人生中,见地非常重要。佛法中有八正道:正见、 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正见列在第一条。 见地,对于一个人的修学来说至关重要。也有人把正见叫做正法眼,犹如得到 了眼睛。 不同的见地,所见到的世间是不同的,感受到的苦乐、得到的结果也不相同。 用一个比较通俗的比喻,比如你戴上一副蓝色的变色镜,那你看整个世界,都笼罩 着淡淡的蓝色;换一副红色的镜子,世界是红彤彤的一片。见地也是如此。用什么 样的见地,对我们生活的质量至关重要。 有的人,在生活里边烦烦恼恼,感觉到人生苦不堪言。但有的人,感觉生活还 是蛮自在的。有的人,总是在追求,总是在忙碌,觉得其乐无穷,可是当他忙碌了 一辈 子,临终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好像空空的一无所有,不知道如何面对自己 的未来。对于更多的人,一生庸庸碌碌地过去,懵懵懂懂,什么也不知道,不知道 生命的 意义是什么,也不知道未来等待自己的是什么,每天都胡思乱想,用外在 的东西麻醉自己。但也有的人,生活得非常充实,非常明白,了知自己每天在做什 么,了知 自己有没有进步,临终的时候了知自己的一生没有白过,了知自己的未
来会更为增上。 为什么同样生活在这个世界,每个人的境界、苦乐的感受都有那么大的差别? 这就来自于见地。也就是说,用什么样的眼光,用什么样的人生观、世界观来看待 生活、世界、人生。《金刚经》这门课程,就是要给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整部《金刚经》,读诵过的同修都知道,是怎么展开的?那是因为须菩提提了 两次问题。两次问题其实是一样的,是同一个问题:“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 心。”怎样来安住我们的一颗心?怎样来降伏自己的一颗心? 《金刚经》就是在告诉我们,用怎样的一颗心来生活。在生活的过程中间,当 你迷茫的时候,当你烦恼的时候,如何来降伏它?怎样调伏你的心?如何安住你的 心? 这部经非常重要。我希望大家抱着一种珍惜、恭敬、重视的态度,投入到学习 中来。我相信,只要你真正按照我们的教学来进行,真正把心打开,与佛陀对话, 体验佛陀开示我们的人生智慧,一定会得到启发,有所收获。 这一课程设置的目的,就是给我们一双生活的眼睛,告诉我们如何看待人生, 如何降伏内心的烦恼。 二、学习的方法与要求 这门课教学的时间还算充分。《金刚经》有四千多个字,我们有大约七次课的 时间来学习。而研究所开这门课,要用 30 多个小时来讲,时间更多一些。 我们主要采用课堂讲座的方法。下课之后,大家要自己阅读一些相关的注解。 课下,我也会根据情况给大家布置一些思考题,做一些练习。课堂还有讨论和提问。 学习是大家的学习,不是我替你们学,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注意。大家学习的时 候要主动,不能被动地坐在这里听,听了以后还评论这个老师讲得好不好听,还打 分,好像你们是裁判,上面坐着的是考生,那不行。如果你用这种态度,是学不好 的。 是你自己来学。老师只是你们学佛的增上缘,帮助大家、陪伴大家一起来学。 我们创造这样的氛围、条件、学习环境。如果你有这样的发心,这样的态度,你就 会变得很主动。 法义要我们自己来理解。尤其是学《金刚经》,很多内容是要你体悟的。你不 用心,不把你的心打开,只是坐在那里听,不行。它不是一个知识性的东西。所以 我希望大家除了听课之外,一定要多多用心。 下课以后,要求大家多读诵,熟悉经文。我们一般诵经,会很快地诵过去,这 对我们现在的学习来说是不够的。我们读这部经,要慢慢地看,一段一段地看。看 的时 候,前面放个笔记本,记下来:这一段佛陀讲的是哪几个问题,讲的是什么 意思……一段一段地解决。记下来之后,再合上本子,想一想,佛陀讲的对我们有 什么启 发。 讲课的过程中,只是带大家过一下,解决一些法相上的困难。只是在课堂上听, 远远不够。大家要把学习任务担起来。开悟,要自己悟着开。
三、《般若经》简介 我们学的这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般若经》里的一部。 1、《般若经》的篇幅和重要性
般若系的经典非常多。 在佛教的经典里,有人把《华严经》称为经中之王。《华严经》总共有多少篇 呢?《八十华严》再加上后面的《行愿品》,总共 81 卷。而《般若经》有多少卷? 《般若经》里,最有代表性的是《大般若波罗蜜经》,它总共有 600 卷。从分量 上来说,远远超过了《华严经》的分量。 在藏经里边,传统的藏经都是把《般若经》放在一切经藏的最前面。佛教里说, 般若是诸佛之母。所以藏传佛教里,有“佛母般若”的说法。为什么说它是诸佛之 母呢?因为一切诸佛,都是因般若而成佛的。般若能够出生一切的诸佛如来。它是 一切法的核心。 2、《大般若经》的内容与结构
《般若经》的量非常大。把整个《般若经》整理起来,以玄奘法师翻译的《大 般若经》作代表,它可以含摄《般若经》的主要思想。掌握了《大般若经》,就对 般若的经典有了完整的了解。 《大般若经》600 卷,一共有 16 会,由 16 个部分组成。 前 5 会,叫根本般若。根本般若,是《般若经》的主体。根本般若又分为三种: 上品、中品和小品。这三品的内容基本上是一样的。其差别主要是篇幅的大小。上 品的篇幅非常大,小品就比较简洁。 中间的 5 会,又分为天王般若、金刚般若、文殊般若,等等不同的专题。我们 所学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在《大般若经》中,属于中间 5 会的内容,在第 9 会。 后面的 6 会,就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3、根本般若的内容
根本般若的内容,总共有 5 个部分。 第一部分叫做舍利弗般若,是舍利弗跟佛陀的对答,谈的是菩萨的智慧,二谛。 第二部分叫做须菩提般若,是佛陀与须菩提谈菩萨的三解脱门,摩诃衍摩诃萨。 第三部分叫信解般若,是佛陀跟帝释天谈到般若的福德,还跟弥勒菩萨说到一 些甚深的般若法义。 第四部分叫实相般若,主要是讲到了魔幻、魔事和阿鞞跋致,针对一些有修持 的人,让他们功深不退。他们修行的过程中,遇到种种境界,种种干扰,如何达到 阿鞞跋致——不退转相。 第五部分叫方便般若,证到这样的智慧之后,还要进入方便,广泛地行持六度 万行,度化一切众生,最后圆满福德和智慧。
这五个部分里边,体系比较完整,篇幅又适中的,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 波罗蜜经》,是最适合研读的,有 30 卷。前面上品的般若篇幅太大了,有 400 卷, 看起来特别吃力;《大般若经》的第 4 会、第 5 会,小品的内容,还不够完整,太 简略了。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在汉传的《般若经》里,叫做大品般若。其实它不是 大品,它是中品。为什么叫大品呢?因为鸠摩罗什译的还有一个小品般若,那个是 真正的小品。《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比小品要大一些,就把它叫做大品。 《般若经》译本众多。 《般若经》传译到中国,最初是在后汉,是小品系的《道行般若》,这说明中 国人在接触佛教的最初,就已经对般若法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道行般若》出现在中国的时候,正逢道家的玄学盛行。道家的思想里包含虚 无,玄学特别喜欢谈这些。在当时这样的中国文化背景下,士大夫门发现《般若 经》的 法门也谈空、谈无,于是很感兴趣,觉得怎么印度也有这样的思想呀?而 高僧大德为了接引士大夫们学习佛教,也努力地学般若,学了之后,去跟士大夫们 交谈。 但是,早期佛经的翻译并不是太理想。所以,早期中国人并没有完全掌握《般 若经》的“空”到底是在说什么。在魏晋时,有“六家七宗”,也就是不同的人对般 若有不同的解释,关于什么是空性有各自的说法,但是都不太准确。 一直到鸠摩罗什翻译了《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特别是他翻译了《大智度论》、 《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把相关的论典都翻译出来了。鸠摩罗什翻译 这些论典之后,中国人对般若思想才有了真正的、准确的理解。 罗什翻译的时候,也对弟子讲解般若法门的甚深思想。他有很多优秀弟子,被 称为“八俊”、“十哲”等等。其中最优秀的弟子僧肇,对般若思想领会得很深刻, 他 写了四部论:《物不迁论》、《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涅槃无名 论》,合称《肇论》。僧肇对《般若经》的领悟得到了罗什的赞许,罗什称僧肇是 “秦人 解空第一”——中国人里对空性理解得最高的。僧肇法师才华横溢,可惜寿 短,活了三十岁就去了。《肇论》对中国佛教影响深刻,禅宗把《肇论》列为必须 研读的 内容。 以后,在中国陆续出现了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密宗,无不受到般 若思想的深刻影响。整个中国佛教是大乘佛教,大乘佛教离不开般若思想。 天台宗的湛然法师,说到天台宗的教法,“一家教门,以法华为宗旨,以智论为 指南,以大经为扶疏,以大品为观法。”智论,即《大智度论》。大经,即《大涅 槃经》。大品,即罗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天台宗是以《般若经》的思想 作为止观的方法。 三论宗,也是以《般若经》为所依经,以《中论》、《百论》、《十二门论》 作为所依之论。 禅宗,从四祖道信开始提倡般若思想。道信法师经常要求门人念诵“摩诃般若波 罗蜜”。我们每次上早殿,《楞严经》前面的偈颂唱完之后,一般有三声“摩诃般 若 波罗蜜”,这是从禅宗四祖就延续下来的传统,说明对般若的重视。五祖弘忍也 经常劝他的门人要多念《金刚经》。到了六祖慧能,就更不用说了,他听人读诵
《金 刚经》,读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豁然大悟,留下了千古佳话。 般若思想与中国佛教的各个宗派都有甚深的因缘。华严宗、密宗也吸取了般若 思想,作为教义里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想真正了解大乘佛教,了解中国佛教, 了解禅宗、天台、华严、密法,不学般若,是没有办法入门的。 四、研读《般若经》的主要参考资料 对 600 卷的《大般若经》的研读,参考资料主要有: 宗代大隐的《大般若经关法》6 卷。 清代《大般若经纲要》10 卷。 民国时代欧阳竟无的《大般若波罗蜜经叙》4 卷。 蕅益大师在他的《阅藏知津》中,第 16 卷到第 23 卷,也对《大般若经》做了 提要。 大品般若也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参考资料: 最权威的注解是《大智度论》100 卷。 藏传佛教的《现观庄严论》,弥勒菩萨造,法尊法师翻译成汉文。 吉藏法师《大品经义疏》、《大品经游意》。 真谛法师《大品般若经玄文》。 《金刚经》的注解: 印度无著菩萨和世亲菩萨都作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 功德施菩萨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取著不坏假名论》,也翻译成汉文了。 僧肇法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在西园寺的网站上有。它的文字优美简练, 篇幅不大,读起来特别舒服,会让人法喜充满。 吉藏法师《金刚般若疏》。难度比较大。 天台宗的智者大师作《金刚般若经疏》。建议大家看。在西园寺网站上也有。 慧能大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口诀。讲得比较通俗。 华严宗的祖师宗密、唯识宗祖师窥基大师,都有关于《金刚经》的注解。 憨山大师、蕅益大师、真可大师都有关于《金刚经》的注疏。 中国各宗派的祖师们都注解过《金刚经》。 蕅益大师的注解叫《金刚经破空论》,建议大家读一读。文字优美,义理也非 常好,用天台的思想解《金刚经》。 外道也有《金刚经》的注解,但那就是乱解了,所以选择注解的时候要小心。 现代的大德们也有《金刚经》的注解,比较有名的有印顺法师的《般若经讲 记》,所依《大智度论》和吉藏的注解,有其特色。 不看注解,想弄懂《金刚经》,那是很困难的。但是注解之间差别非常大。但 是差异并不妨碍对《金刚经》的理解,祖师大德各有独特之处,从各个角度来谈他 们的领悟。 济群法师也有《金刚经》的讲记,在我们的网站上有。我觉得他讲得是比较到 位的,而且通俗活泼。
下节 上节课我们已经对《般若经》做了简要介绍,现在正式进入《金刚般若波罗蜜 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不属于根本般若,在《大般若经》里是第 9 会的内容, 体系是独立的,有它的特点。 《金刚经》在中国很受重视。考古学家发现,中国活字印刷术所印的最早的书, 就是《金刚经》。还有很多著名书法家抄写的《金刚经》,是无价之宝。很多人因 为受持《金刚经》,得到不可思议的感应和利益。 一、释经题 先来看一下经的题目。《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一)佛经的命名方式 学习佛教经典的时候,有一个窍诀。看经的题目,往往题目就涵盖这经的内容。 经的命名方式是不同的。有三种方式:人、法、喻。人,讲法或闻法的人。法, 佛法。喻,比喻。以人、法、喻的组合,有七种命名方法。 单: 以人命名。如《阿弥陀经》,一看就知道是介绍阿弥陀佛的功德。 以法命名。如《般舟三昧经》,介绍般舟三昧和它的修法。 以喻命名。如《箭喻经》,佛陀以箭为比喻,告诉我们宇宙人生的道理。 复: 两种方式结合起来。 人和法结合。如《普贤行愿品》、《地藏菩萨本愿经》。 人和喻结合。如《如来狮子吼经》。 法和喻集合。如《妙法莲华经》。 具: 人、法、喻都有。如《大方广佛华严经》。佛是人,大方广是法,华严是喻。 这部经里讲的法就像大花园一样庄严美妙。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命名方法是法喻,般若波罗蜜是法,金刚是比喻。用 金刚来比喻般若波罗蜜的特质。 (二)金刚的特质 金刚的特质是什么?金刚,就是金刚石。金刚石有哪几个特点? 首先,坚常。它坚硬,稳定。放硫酸,它不会腐蚀掉;放在火里,也烧不掉。 耐高压,耐高温。比喻实相般若,它是宇宙间的真理,随缘不变,在缠不染,没有
局限,是一切的真理。 第二,快利。就是很锋利。玻璃刀上装一个小小的钻石,坚硬的玻璃就被划开 了。它能把遇到的东西破掉。比喻观照般若。如果你掌握了般若的观照方法,一切 烦恼碰到般若,就被摧毁、化解了。它无坚不摧,无惑不断。 第三,明净。透明,纯净,清澈,没有任何杂质,一下子就看透了。比喻文字 般若。文字教法可以打开我们的智慧,擦亮我们的双眼。我们经常觉得看不透这个 世间,不了解自己,不了解别人。但你掌握了般若的智慧,就会看到真相,毫无疑 问,非常透彻。 这个比喻,就是从这三个方面来赞叹般若波罗蜜的特质。 (三)什么是般若 般若,梵文音译。又译波若、般罗若、钵剌若。它的意思是智慧、明、黠慧。 汉字里没有一个字能很好地表达般若,所以音译比较好。说它是智慧,但它和世间 的智慧并不相同。 智慧有四种。 第一种,世间的慧。我们有很多分别,很多思维,这是慧的表现。有些人脑瓜 子很聪明,想问题特别快。这是俗慧,它是杂染的。因为它不纯净,所以有时候会 给我 们带来副作用——恰恰因为太聪明了,反而烦恼很多。当代的很多人思维发 达,想得太多,聪明多而智慧少,所以非常痛苦。就像《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冰 雪聪 明,而她恰恰是最痛苦的,早早地就夭折了。 第二种,外道的智慧。他们也有很多教理,但不是正确的智慧,被称为邪慧。 按照那些理论,并不能达到解脱。 有的宗教主张杀生祭祀,这样做会造下很多罪业。 有的宗教认为受苦能解脱,修行者自苦其身,卧在荆棘上,用火烧自己,以此 消业。可是他们不知道业从烦恼来,消掉了旧业,新业却在刹那刹那地积累,这样 做哪有消完的一天呢?到了临命终的时候,仍然带着痛苦和烦恼,堕入恶趣的深渊。 我前几天看报纸,说印度有一个教派修苦行,其中一个女孩子剪下自己的舌头 祭祀鬼神。你能剪掉自己的舌头,但你能断除自己的烦恼吗?你能破坏自己的肉体, 但你能影响自己的心灵吗?还是不行。 佛教里也曾经有位比丘,因为觉得自己淫欲心太重,所以想把自己的男根割掉, 觉得这样是不是就能断掉淫欲了呢?佛陀喝斥了他,说他这样做是愚痴的,该断的 不断,不该断的断。该断的是内心的烦恼。摧残自己的身体,内心烦恼依然炽盛, 这有什么用? 也有人认为,放纵自己的欲望就是解脱,不压抑自己。可是他去享受欲乐的时 候,他会发现,怎么样都不会满足。无论他享受多少快乐,仍然没有满足的一天。 放纵,并不能让我们真正断除痛苦,保持内心的安宁。 以上这两种,不是真正的般若。 真正的般若有两种。 一是二乘的般若,就是声闻缘觉的小乘的智慧。这种般若不够圆满,偏重于解
脱。小乘的圣者观察世间,认为非常苦痛,追求涅槃,涅槃之后再也不到轮回中受 生了。 大乘的般若是最圆满的,不但不著于生死,也不著于涅槃。他们不认为世间的 种种痛苦是真实的,不认为世间的种种幻想是真实的,所以不畏惧世间,可以在世 间随缘应现,尽未来际地度化众生。大乘的智慧是悲智不二的。 大乘的智慧是空性的圆满,我法皆空。如果只是我空了,觉得法还是实的,还 不是真正的圆满,还是有一定的执著的。 (四)般若的三种不同名称 三种名称代表般若的不同阶段。 一是空慧。最初从观察我、法无性入门。是不是真正有一个“我”呢?而且,你 会发现,你不能真正占有任何一种东西,当你想占有的时候,它是无常的,抓不住 的。这时候,就会产生对空的领悟。 对空慧不断观察,直到对它决定无疑,就会悟入诸法实相,这称为般若。 般若不断成熟,不断完善,圆满以后就叫做无上菩提。佛陀证到的般若就是无 上菩提。 (五)般若的两种作用 般若有两种作用。一种是证真实以脱生死,第二种是导万行以入智海。 证真实以脱生死: 它使我们能证到宇宙间的实相,证到之后,所有的系缚、执著、障碍就解脱了。 因为我们所有的执著,都建立在诸法实有、自性见的基础上。如果哪一天,当你真 正 地明白了,一切法都如梦幻泡影,把一切法都放下来,你的心就会像虚空那样 广阔,那你就解脱了。放下了一种执著,你就解脱了一种烦恼,放下得越多,你解 脱得 就越充分,越彻底。当你征得无我无人的智慧时,就从轮转无穷的生死苦海 里边彻底解脱出来了,真正地自由了。 这种功能是大小乘所共的。 导万行以入智海: 这种功能是大小乘不共的。小乘的圣者解脱出来之后,就觉得可以了。但大乘 的圣者并不满足,因为他看到还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在苦海中挣扎。他知道轮回中的 痛苦 也是假象,所以他可以利用轮回中的种种机会来度化众生,庄严国土,利乐 有情。以般若的作用,他发起了万行,开始修种种善法。千手千眼,就是最形象的 表达, 比喻菩萨度众生的无量的方便善巧。菩萨的这种力量从何而来?从般若中 来。 (六)什么叫波罗蜜 波罗蜜,又作波罗蜜多、波啰弭多。意译为到彼岸、度无极、度、事究竟。它 指的是菩萨的修行。 到彼岸,意为脱离生死的此案,到达涅槃的彼岸。菩萨的修行能究竟、圆满地 自利利他,清净一切,所以称做事究竟。此大行能度诸法之广远,故称度无极。
不是所有的般若都能够成为波罗蜜。不圆满的、不究竟的、不能够到彼岸的, 那就不是波罗蜜。 梵语 pa^ramita^,有到达彼岸、终了、圆满等义; 巴利语 pa^rami^,则有最上的、终极的等义。 大乘里有六种波罗蜜,大家都知道吧?布施,持戒,精进,忍辱,禅定,智慧。 此六波罗蜜,能令人渡悭贪等烦恼染著大海,到于彼岸,以是故名波罗蜜。布施可 以度悭贪,持戒可以度三毒烦恼,精进可以度懈怠,禅定可以度散乱,智慧可以度 愚痴。 这里面有一个问题,是《大智度论》里的。有人问,阿罗汉和辟支佛也能到彼 岸,他们的智慧为什么不叫波罗蜜呢?因为他们虽然到了彼岸,但跟佛到达的彼岸 不 同。他们是从生死的此岸,到了涅槃的彼岸,但没有达到檀之彼岸。这里的檀 是布施的意思,是以布施为例,说他们的布施远远没有圆满,他们的布施是随缘的, 不 会尽未来际地去修。 (七)总结经题 金刚般若波罗蜜: 发菩提心者,以如金刚的妙慧,彻悟不失不坏的诸法如实相,依菩萨修行的次 第和方便,广行利他事业,则能到达究竟彼岸——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 等正觉。所以这部经被称之为:“金刚般若波罗蜜”。 经: 以文句来安布诠表,即成之为经也。——把法义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二、本经的译者 本经的译者鸠摩罗什是著名的译经家。他是印度人。他的名字含义是童寿,即 少年老成——年龄虽小,智慧超过老人。 他的家庭出身高贵,世世代代都是做宰相的。 他的父亲鸠摩罗炎本来也要做宰相,但是厌倦了官场生活,逃出家门,出家了。 出家后,到了新疆地区当时的一个小国,因为他非常优秀,被国王礼聘为国师。国 王 有个妹妹,20 岁还没有出嫁,因为她智慧丰溢,找不到有才华的人和她匹配。 王妹爱上了鸠摩罗炎,遂请国王帮忙,逼迫国师还俗,和她成亲。成亲之后,生了 两 个孩子,长子就是鸠摩罗什。 婚后,王妹发心出家,鸠摩罗炎不同意。王妹很有决心,为此断食七日。鸠摩 罗炎怕她死去,终于同意她出家了。出家后,她非常勇猛,很快就证到了初果。 罗什年方七岁,就与母亲一起出家,每天可以背诵一千个偈颂。 母亲是王妹,母子二人又都这么优秀,受到很多供养。他母亲觉得供养太多, 为了回避供养,在罗什九岁时带着他搬到了罽宾国,拜大德盘头达多为师,学习 《阿含 经》。盘头达多对他极为赞赏,国王听说后,把罗什召入宫中。当时有个 外道很猖狂,没有人能辩论过他,而罗什几句话就把外道问得哑口无言。国王每天 给罗什上 等的供养。 十二岁时,罗什到达沙勒国。国王请罗什说法,讲《转法轮经》,讲得非常好,
王爷们都很折服,甘为罗什当阶梯,请他踩肩上座说法。 讲法之余,罗什也广泛地看一些外道的经书,也都能通达,预测吉凶非常准确。 后来他遇到一位出家的王子,受诵了大乘的《中论》、《百论》及《十二门论》诸 论。 他的母亲带着他的时候,遇到过一位阿罗汉。阿罗汉见了这个孩子,惊讶地说, 这个孩子了不起,要好好照顾,如果他三十五岁之前不破戒,就能利益无量的众生。 二十岁时,他受了具足戒,持戒精严。他的母亲此时已经证到二果,与他告别, 前往印度求证三果。离开前,他母亲因为已有神通,知道未来,告诉他:大乘佛法 将 来会在汉地弘扬,而大乘佛法要传到汉地,只有你一个人能担起这个重担,但 是这对你自己的修行并没有好处,你怎么抉择?罗什回答,大乘之道,应该忘记自 己的 利益。他发起利益众生的大心,表示为此哪怕身受炉镬,也无怨恨。他母亲 听了,放心地离开了。 以前教罗什小乘经典的老师,来与罗什辩论大乘佛法,被他折服,反过来拜罗 什为师。 西域诸国,都对罗什非常敬佩,他的名声远传于海内外。 当时的中国,苻坚在北方为王,他信仰佛法。一次,负责天文的官员禀报,天 上有大星出现,可能预示着西方的圣者前来。苻坚听说过罗什之名,觉得此事可能 和罗 什有关,于是派遣大将吕光攻打罗什所在的国家,让吕光把罗什带回来。罗 什知道自己的命运,但他并没有回避。吕光大军攻至,抓住了罗什。吕光原以为罗 什是一 位长者,见到本人,才发现罗什原来这么年轻,刚三十多岁。吕光因此轻 视罗什,想办法戏弄他,但罗什表现得很有君子风度。吕光又逼迫罗什与公主成婚。 一天,吕光的军队走到一个山脚下扎营,罗什找到吕光,提出此地凶险,劝他 赶紧迁移。吕光不听。夜里发大水,淹死了很多士兵,从此吕光对罗什才刮目相看。 走到半路,得到消息,苻坚在中土已经被姚苌所灭。罗什建议吕光急行军,到 前面寻找安身立命的地方。吕光依言前进,攻下一座城池,自立为王,并把罗什扣 留下来。 姚苌为王之后,也希望吕光把罗什送过来,但吕光觉得罗什是个人才,不肯放 他走。吕光死后,他的儿子吕隆继续扣留罗什。姚苌死后,他的儿子姚兴发兵灭了 吕隆,把罗什迎接过来。 姚兴把罗什礼请为国师,为其建逍遥园,让优秀人才随之学习佛法。罗什在这 里译出许多经论,其中最著名的有《法华经》、《维摩经》、《金刚经》、《大智 度论》、《中论》等,流传千古,读来朗朗上口。 从罗什的传记中看来,他为人清朗,领悟能力常人难比。当初沦落在军队中的 时候,他通达了汉语。由于既精通佛法,又精通语言,所以他翻译经典非常顺畅, 也不 需要别人帮忙。他诲人不倦,有三千弟子跟随他学习。他觉得,自己如果做 学问,从事写作,不会让于马鸣、龙树菩萨,但是他没有怎么从事写作,而是把大 量时间 精力都用在了翻译和讲学上,为弘扬佛教事业做贡献。
临终时,他把弟子召集起来,说自己一生翻译 300 余卷经论,其中有一些来不 及精炼了,但大意绝对不会有错。他在大众面前发下誓愿:如果翻译没有错误,死 后火化,舌头不会焦烂。果然,他死后火化成灰,只有舌头还在,他的话应验了。 罗什人格伟大,我们有幸学习他所译的这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应该感恩 他的奉献。 三、本经的内容 从体、宗、用三个部分简单地介绍一下。 这部经的中心和主体,智者大师对这部经的评价:“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 来。”佛陀怎么成的?是修无相之法门。全经的核心就是这个意思。 这部经的宗旨,即实修的妙用:以实相之慧,修无相之檀。以《金刚经》的话 说,就是“离一切相,修一切善”。 这部经的功用:破执著。 课后任务: 1、反复读诵《金刚经》。了解全经的内容。 2、阅读和学习一部注解,记下心得和疑问。注解很多,先看一部,具体读哪一 部,看大家的因缘。 回向: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