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8-1587
的 勢 名 很 多 。 在 三 十 二 勢 中 , 太 極 拳 就 採 用 了 二 十 九 勢 。
于 明 代 戚 繼 光 ( 西 元
) 由 十 六 家 拳 法 中 總 結 出 來 的 三 十 二 式 有 關 , 其 中 相 同
收 了 道 家 的 呼 吸 引 導 和 理 論 等 。 另 外 , 從 河 南 溫 縣 陳 家 溝 流 傳 下 來 的 太 極 拳 的 動 作 看 ,
乘 餘 閒 , 教 下 些 弟 子 兒 孫 , 成 龍 成 虎 任 方 便 ” 。 《 黃 庭 》 , 既 《 黃 庭 經 》 , 說 明 他 太 極 拳 吸
手 ” , 其 遺 詞 有 “ 到 而 今 老 禪 傳 , 只 落 得 黃 庭 一 卷 隨 身 伴 , 閑 來 時 造 拳 , 忙 來 時 耕 田 ,
太 極 拳 氏 在 明 末 清 初 逐 步 形 成 的 , 據 《 陳 氏 家 譜 》 載 , “ 陳 王 庭 的 武 術 , 在 山 東 稱 名
話 。 經 過 考 證 , 這 些 說 法 都 是 假 託 附 會 。
1
時 韓 拱 月 、 程 靈 洗 等 所 創 , 也 有 的 說 是 唐 時 許 宣 平 或 李 道 子 所 占 , 並 附 以 極 端 荒 誕 的 神
關 於 太 極 拳 的 發 源 , 眾 說 不 一 。 例 如 , 有 的 說 是 宋 代 張 三 豐 所 創 , 也 有 人 認 為 是 梁
太 極 陰 陽 哲 理 來 解 釋 拳 理 , 故 名 太 極 拳 。
古 人 把 宇 宙 叫 太 極 , 最 初 見 於 《 易 經 》 。 山 西 省 民 間 武 術 家 王 宗 嶽 首 先 用 《 易 經 》 中 的
《 太 極 拳 的 發 源 》
選 自 《 中 國 武 術 史 》
據 《 王 征 南 墓 誌 銘 》 載 , 陝 西 的 王 宗 比 嘉 靖 間 的 張 松 溪 還 要 早 , 此 碑 文 上 說 : “ 三 豐
早 得 多 。
時 就 已 有 了 內 家 拳 , 在 各 地 輾 轉 流 傳 , 不 斷 改 進 發 展 , 比 陳 王 庭 “ 悶 來 時 造 拳 ” 時 間 要
兩 派 , 但 拳 式 原 則 均 不 離 乎 太 極 。 厥 後 蔣 氏 傳 河 南 懷 慶 府 陳 家 溝 陳 氏 。 ” 這 證 明 在 明 嘉 慶
陳 同 州 , 海 鹽 張 松 溪 , 四 明 葉 繼 美 , 山 右 王 宗 岳 , 河 北 蔣 祭 相 承 不 絕 , 其 間 雖 分 為 南 北
人 , 葉 邁 泉 為 之 最 。 ” 陳 炎 林 著 的 《 太 極 拳 刀 槍 劍 散 手 合 篇 》 也 記 載 : “ 陝 西 王 宗 , 溫 州
2
清 代 曹 秉 人 著 的 《 寧 波 府 志 》 載 : “ 四 明 ( 浙 江 地 名 ) 而 松 溪 最 著 … … 松 溪 之 徒 三 四
氏 拳 創 始 人 ” 。 又 據 墓 碑 , 陳 王 庭 葬 於 康 熙 五 十 八 年 , 說 明 他 是 1719
之 術 , 百 年 之 後 , 流 傳 於 陝 西 , 而 王 宗 為 著 。 溫 州 陳 同 州 , 從 王 宗 受 之 , 以 此 教 其 鄉 人 ,
年 以 前 的 人 。
自 民 間 。 陳 王 庭 是 明 末 清 初 人 , 唐 豪 查 陳 氏 家 譜 , 譜 上 在 “ 陳 王 庭 ” 名 字 旁 邊 注 有 “ 陳
取 了 《 拳 經 》 內 容 。 《 拳 經 》 原 子 明 鑒 , 並 非 戚 繼 光 所 創 , 因 而 陳 王 庭 創 拳 的 素 材 無 疑 也 采
同 時 陳 家 溝 的 拳 經 總 歌 部 分 理 論 也 采 自 戚 繼 光 的 《 拳 經 》 。 從 而 有 力 的 證 明 陳 家 溝 拳 譜 採
戚 繼 光 選 編 了 “ 拳 之 善 者 三 十 二 勢 ” , 陳 家 溝 拳 譜 舊 抄 本 上 抄 了 戚 繼 光 的 《 拳 經 》 ,
晝 夜 也 , 幽 明 也 , 生 死 也 , 盡 天 地 古 今 也 皆 二 者 也 , 兩 間 無 不 交 , 則 無 不 二 而 一 者 , 相
六 年 (
1652
拳 術 與 太 極 說 相 結 合 , 逐 步 形 成 了 太 極 拳 術 。
反 相 因 , 因 二 以 濟 , 而 實 無 二 無 一 也 。 ” 中 國 太 極 圖 是 我 國 古 人 的 一 種 最 原 始 的 世 界 觀 ,
年 ) 前 著 的 《 東 西 均 》 中 提 出 : “ 虛 實 也 , 動 靜 也 , 陰 陽 也 , 形 氣 也 , 道 器 也
誌 銘 》 中 也 說 : “ 有 所 謂 內 家 者 , 以 靜 制 動 , 犯 者 應 手 即 仆 。 ” 明 代 思 想 家 方 以 智 於 永 曆
一 為 內 家 , 外 則 少 林 … … 內 家 則 松 溪 之 傳 為 正 。 ” 明 末 黃 宗 羲 在 《 南 雷 文 集 》 、 《 王 征 南 墓
3
松 溪 練 拳 之 時 , 因 那 時 還 沒 有 太 極 拳 的 名 字 。 只 能 說 “ 內 家 拳 ” 拳 術 特 點 有 別 於 外 家 ,
嘉 慶 間 傳 于 張 松 溪 較 為 可 靠 , 說 明 陳 家 溝 拳 脫 胎 于 戚 氏 拳 系 的 三 十 二 式 長 拳 , 也 晚 于 張
術 系 內 家 拳 。 內 家 拳 不 是 太 極 拳 , 只 能 說 明 內 家 拳 早 於 太 極 拳 。 碑 文 與 前 面 材 料 對 照 , 至
“ 三 豐 ” , 系 偽 造 , 百 年 之 後 的 陝 西 王 宗 , 卻 有 其 人 。 但 據 唐 豪 考 證 , 王 宗 所 傳 拳
… … ” 。
由 是 流 傳 於 溫 州 。 嘉 慶 間 , 張 松 溪 為 最 著 。 松 溪 之 三 四 人 , 而 四 明 葉 繼 美 ( 邁 泉 ) 為 之 魁
一 整 體 , 故 名 太 極 拳 。
4
而 太 極 ” , 並 非 言 太 極 從 無 極 產 生 , 而 是 “ 太 極 本 無 極 ” 之 意 。 太 極 拳 動 作 大 都 呈 圓 形
極 一 詞 , 系 古 代 哲 學 家 對 宇 宙 未 產 生 之 前 狀 況 的 稱 呼 。 無 極 與 太 極 之 義 相 似 。 所 謂 “ 無 極
一 太 極 也 。 太 極 本 無 極 也 ” ( 見 《 宋 史 紀 事 本 末 》 卷 八 十 ) 。 “ 太 ” 大 也 , “ 極 ” 始 也 。 太
.
和 弧 形 , 與 太 極 圖 相 似 , 又 因 太 極 拳 要 求 動 靜 、 陰 陽 、 虛 實 等 互 相 轉 化 , 配 合 成 為 完 整 統
兩 儀 立 焉 。 陽 變 陰 合 , 而 生 水 、 火 、 木 、 金 、 土 , 五 氣 順 而 四 時 行 焉 。 五 行 , 一 陰 陽 也 。 陰 陽
太 極 , 太 極 動 而 生 陽 , 動 極 而 靜 , 靜 而 生 陰 , 靜 複 動 。 一 動 一 靜 , 互 為 其 根 。 分 陰 分 陽 ,
太 極 拳 附 會 宋 代 周 敦 頤 的 太 極 圖 。 周 敦 頤 字 茂 叔 , 道 州 管 道 人 , 曾 寫 道 : “ 無 極 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