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ioms Volume2

  • Uploaded by: Ck Nip
  • 0
  • 0
  • June 2020
  • PDF

This document was uploaded by user and they confirmed that they have the permission to share it. If you are author or own the copyright of this book, please report to us by using this DMCA report form. Report DMCA


Overview

Download & View Idioms Volume2 as PDF for free.

More details

  • Words: 15,713
  • Pages: 85
公務員事務局 法定語文事務部 二零零八年 © 版權所有

未經許可 請勿複製

緒言 成語言簡意賅,表現力強,如果運用得宜,可以令語言 文字生色不少。為了幫助公務員同事正確地運用成語,公務 員 事 務 局 法 定 語 文 事 務 部 去 年 出 版 《 易 誤 成 語 辨 析 》 (第 一 輯 ), 從 讀 音、 出 處、 釋 義、 運 用 的 角 度 , 解 說 四 十 個 容 易 誤 用、誤讀或誤寫的常用成語,供大家參考。 今年,我們以第一輯的形式為基礎,編纂《易誤成語辨 析 》 (第 二 輯 ), 詳 細 分 析 另 外 四 十 個 易 誤 成 語 。 除 了 講 解 讀 音、出處、含義、用法並辨明正誤之外,還在每篇的末尾增 設 “文 化 多 寶 格 ”一 欄 , 以 輕 鬆 有 趣 的 方 式 介 紹 相 關 的 小 知 識 或小故事。希望同事在辨清成語正誤、增強語文素養之餘, 對中國文化也有更深的認識。 如對《易誤成語辨析》的內容有任何意見或建議,歡迎 隨時向本部研究支援組提出,聯絡途徑如下:

電 話 : 2867 2994 傳 真 : 2521 8772 電 郵 : [email protected]

公務員事務局 法定語文事務部 二零零八年十二月



錄 頁次

三緘其口

太公在此

1

上下其手

有趣的手

3

上行下效

白虎觀會議

5

大名鼎鼎

國之重器

7

不刊之論

簡與牘

9

不知所終

儒商.財神.陶朱公

11

不值一哂

玩物而不喪志

13

不脛而走

資優兒孔融

15

吉光片羽

龍生九子

17

如蟻附羶

先秦故事大王

19

汗流浹背

母儀天下

21

米珠薪桂

六國大封相

23

否極泰來

改寫歷史的龜甲牛骨

25

囫圇吞棗

聯綿.棗梨

27

形形色色

穆天子遇上機械人

29

走投無路

忠都秀在此作場

31

呼之欲出

與君世世為兄弟

33

始作俑者

事死如事生

35

炙手可熱

上已節

37

頁次

直截了當

子虛烏有的國邦

39

空穴來風

飛蟲.宋玉.美人

41

信口開河

智斬魯齋郎

43

怒不可遏

《資治通鑑》

45

按部就班

陸機與《文賦》

47

相形見絀

《歧路燈》

49

重蹈覆轍

《後漢書》中的能人

51

流芳百世

贏得生前身後名

53

真知灼見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

55

草菅人命

指鹿為馬

57

眾口鑠金

金光閃閃

59

循循善誘

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

61

斐然成章

鳥語能通公冶長

63

蜂擁而上

守墓三百年

65

道聽途說

《弟子規》

67

對簿公堂

刀下留人

69

旗開得勝

從清朝走過來的旗袍

71

徹頭徹尾

程門立雪

73

融會貫通

鬲.虫.融

75

額手稱慶

禮義之邦

77

顧名思義

名與字

79

三緘其口 讀音 粵 音 : saam1 gaam1 kei4 hau2 普 通 話 : s`n ji`n q= k{u

出處 “三 緘 其 口 ”最 早 見 於 古 書《 太 公 金 匱 》 :“太 公 曰 : ‘黃 帝 云 : 予 在 民 上 , 搖 搖 恐 夕 不 至 朝 , 故 金 人 三 緘 其 口 , 慎 言 語 也 。 ’”相 傳 軒 轅 黃 帝 鑄 金 人 , 背 上 刻 有 銘 文 , 提 醒 自 己 “無 多 言 , 多 言 多 敗 ”。 金 人的嘴巴用封條封上,以示慎言。周武王登基, 向太師姜尚詢問五帝的戒示。姜尚答道,黃帝謂 自己居於百姓之上,終日誠惶誠恐,要引金人為 戒,說話務必小心謹慎。

釋義 “緘 ”的 本 義 是 捆 紮 用 的 繩 子 , 引 伸 指 捆 紮 , 又 引 伸 指 封、閉。“其 ”是 代 詞,指 “他 的 ”。“三 緘 其 口 ” 意 即 “在 他 的 嘴 巴 加 上 重 重 封 條 ”, 形 容 不 說 話 或 言語極為謹慎。

運用 “三 緘 其 口 ”形 容 說 話 十 分 謹 慎 , 不 輕 易 開 口 。 例 句 如下: 他雖然 知道內情,卻三緘 其口,不肯透露 半句。 1

誤寫與誤讀 “三 緘 其 口 ”的 “緘 ”常 被 誤 讀 作 “針 ”, 又 或 誤 寫 為 “箴 ”。 其 實 , “緘 ”與 “箴 ”無 論 讀 音 或 意 思 都 完 全 不 同。“緘 ”(粵 音 “監 ”)本 指 捆 紮 物 品 的 繩 索,引 伸 指封、閉。此字常見於舊式書函的信封,寫在發 信 人 姓 名 之 後 , 以 示 信 件 由 此 人 封 口 , 例 如 “陳 緘 ”。“箴 ”(粵 音 “針 ”)本 指 縫 衣 針,後 引 伸 指 規 勸、 針 砭 , 例 如 “箴 言 ”就 是 古 代 一 種 以 規 勸 告 誡 為 主 的 文 體 。 由 此 可 見 , “緘 ”、 “箴 ”兩 字 的 分 別 十 分 明顯,不容混淆。

太公在此 姜 尚,字 子 牙,人 稱 姜 太 公。姜 子 牙 是 周 朝 國 師,輔 助 文 王 武 王 完 成 伐 紂 興 周 的 大 業,獲 分 封齊地,成為齊國始祖。 民 間 對 姜 子 牙 的 認 識,大 多 來 自 神 魔 小 說 《 封 神 演 義 》。 書 中的姜子牙能令被挖去心臟 的 比 干 暫 保 性 命,又 用 三 昧 真 火 令 玉 石 琵 琶 精 現 出 原 形。這 些 情 節 把 姜 子 牙 神 化,令 他 法 力無邊的形象深入民心。 舊 日 農 民 蓋 房 子 時,為 求 家 宅 平 安,驅 邪 擋 煞,往 往 在 房 梁 貼 上 “太 公 在 此 ”的 瑞 符,意 謂 姜太公在場,諸事大吉。陝 西、山東、河南都建有太公 廟,從 唐 代 到 清 代,姜 太 公 一 直是受人膜拜的神祇。

2

上下其手 讀音 粵 音 : soeng6 haa6 kei4 sau2 普 通 話 : sh3ng xi3 q= sh{u

出處 “上 下 其 手 ”語 本 《 左 傳 . 襄 公 二 十 六 年 》: “伯 州 犁 ……上 其 手 曰:‘夫 子 為 王 子 圍,寡 君 之 貴 介 弟 也 。 ’下 其 手 曰 : ‘此 子 為 穿 封 戌 , 方 城 外 之 縣 尹 也 。 誰 獲 子 ? ’”春 秋 時 , 楚 鄭 交 戰 , 楚 將 穿 封 戌 俘 獲 鄭 將 皇 頡 。楚 王 的 弟 弟 王 子 圍 欲 與 穿 封 戌 爭 功,請大夫伯州犁裁處。伯州犁有意偏袒王子 圍,於是舉起手,指着王子圍說是國君之弟,然 後垂下手,說穿封戌是城外縣尹,問皇頡到底是 誰把他擒獲。經伯州犁一番暗示,皇頡歪曲事 實,說自己陣上不敵,被王子圍俘虜。

釋義 “上 下 其 手 ”本 指 把 手 舉 起 後 又 放 下,後 比 喻 玩 弄 手法,串通作弊。

運用 “上 下 其 手 ”指 以 欺 騙 的 手 法 達 到 目 的 , 是 舞 弊 的 行為,含貶義。例句如下: 營 業 部 兩 名 高 層 人 員 上 下 其 手,串 謀 詐 騙 客 戶,終於東窗事發,被警方拘捕。 3

誤用 不 少 人 望 文 生 義 , 以 為 “上 下 其 手 ”是 指 雙 手 在 身 體上下撫摸,因而把這個成語誤作非禮別人的同 義詞,用來描寫猥褻侵犯的行為。 伯州犁雖無誠信可言,卻非好色之徒。他只不過 是把手舉起再垂下,藉小動作來暗示皇頡要識 時 務 罷 了 。 “上 下 其 手 ”只 能 用 來 形 容 串 通 作 弊 的 行為,與猥褻侵犯的罪行無關。

有趣的手 “手 ”這 個 字 連 幼 稚 園 生 也 會 寫,最 淺 白 不 過 。 有沒有想過這個字多有趣? 手是象形字,五個指頭清晰可 見。這是手的正視圖,把五指 攤開,就是甲骨文的 字。



這是甲骨文的 字,“工”的 上方是隻左手。

這是甲骨文的 字,“口”的 上方是隻右手。





把手擱在眼上,擋着陽光,

看東 西 就 清 楚 多 了 ! 非常有意思的字— 。兩隻手同方向 相疊,後來演變成左 右相交,表示相 助。



4

上行下效 讀音 粵 音 : soeng6 hang4 haa6 haau6 普 通 話 : sh3ng x=ng xi3 xi3o

出處 “上 行 下 效 ”語 本 東 漢 班 固《 白 虎 通 義.三 教 》:“教 者 , 何 謂 也 ? 教 者 , 效 也 。 上 為 之 , 下 效 之 。 ”東 漢 章 帝 為 統 一 對 儒 家 經 典 的 詮 釋 解 說,召 集 經 師 、 儒生等到白虎觀討論五經異同,後由班固執筆整 理 , 編 成 《 白 虎 通 義 》。 當 中 《 三 教 》 論 及 教 化 人 民 是 何 等 重 要,指 出 所 謂 教,就 是 讓 下 面 的 人 有 所 效 法 , 上 面 怎 麼 做 , 下 面 就 看 着 辦 。 “上 為 之 , 下 效 之 ”後 變 成 “上 為 下 效 ”或 “上 行 下 效 ”, 並 且 多 用 於 貶 義 ;《 舊 唐 書 . 賈 曾 傳 》: “上 行 下 效 , 淫 俗 將 成 , 敗 國 亂 人 , 實 由 茲 起 ”便 是 其 中 一 個 例 子 。

釋義 “上 ”指 上 級 或 長 輩 ; “下 ”指 下 級 或 晚 輩 ; “行 ”解 作 做 ; “效 ”就 是 仿 效 、 模 仿 。 “上 行 下 效 ”意 指 在 上 位 的人帶頭做,下面的人就會效法,多指壞事。

運用 “上 行 下 效 ”多 含 貶 義,指 下 面 跟 隨 上 面 的 壞 榜 樣 。 例句如下: 公司主管做事懶散,員工上行下效,人人工 作都不起勁。 5

誤用 “上 行 下 效 ”含 貶 義 , 多 指 不 應 仿 效 的 壞 榜 樣 , 運 用 時 要 加 以 留 意 , 以 免 出 現 諸 如 “部 門 員 工 上 行 下 效 , 齊 心 節 約 能 源 ”等 貶 詞 褒 用 的 情 況 。 如 要 形 容 值 得 仿 效 的 行 為 和 好 榜 樣 , 可 用 “以 身 作 則 ”、 “言 傳 身 教 ”來 表 達 。

白虎觀會議 有學者把東漢建初四年在洛陽白虎觀舉行的這 個會議,列為影響中國的一百件大事之一。到 底這場在差不多二千年前由皇帝召開的經學辯 論,為什麼這樣重要?

《白虎通義》文本

原來自漢初獨尊儒術以來,儒家 學說大行其道。不同學派對 《 詩 》、《 書 》、《 易 》、《 禮 》、 《春秋》五經經義的理解出現分 歧,爭議不休。東漢時,章帝召 集經師和大儒,在白虎觀討論如 何詮釋儒學的名詞、概念和制 度。這場辯論歷時數月之久,由 章帝親自主持和裁決。

白 虎 觀 會 議 一 錘 定 音,達 到 統 一 經 學 詮 釋 的 目 的 , 並 且 結 合 “天 人 感 應 ”之 說 , 把 人 倫 綱 紀 附 會 於 自 然 界 的 規 律。會 議 不 但 確 立 儒 家 的 禮 制 綱 紀,穩 定 社 會 秩 序,更為儒術治國奠下堅實的根基。

6

大名鼎鼎 讀音 粵 音 : daai6 ming4 ding2 ding2 普 通 話 : d3 m=ng d*ng d*ng

出處 “大 名 鼎 鼎 ”語 出 清 末 文 人 李 寶 嘉 的《 官 場 現 形 記 》 第 二 十 四 回 : “老 人 家 說 : ‘你 一 到 京 打 聽 人 家 , 像 他 這 樣 大 名 鼎 鼎 , 還 怕 有 不 曉 得 的 。 ’”《 官 場 現形記》是晚清譴責小說的代表作,揭露官場腐 敗、官員昏庸的醜行。第二十四回描寫賈大少爺 進京拉關係,廣通聲氣。父親賈筱芝囑咐他抵達 後找一個尼姑助他拉攏權貴。這個尼姑名氣很 大,京城裏應該無人不識。

釋義 “大 名 ”解 作 名 聲 大;“鼎 鼎 ”是 盛 大、顯 赫 的 樣 子。“大 名 鼎 鼎 ”意 指 名 氣 大 、 聲 望 高 。

運用 “大 名 鼎 鼎 ”也 作 “鼎 鼎 大 名 ”, 形 容 人 享 負 盛 名 , 聲 望很高。例句如下: 大學邀請了內地兩位大名鼎鼎的作家出席 論壇,跟同學分享寫作心得。 7

誤寫 “大 名 鼎 鼎 ”常 被 誤 寫 成 “大 名 頂 頂 ”。 “鼎 ”和 “頂 ”兩 字 同 音,加 上 “頂 ”有 “到 了 極 點 ”的 意 思,容 易 令 人 以為這個成語是指某人絕頂出名,造成誤解。 “鼎 鼎 ”形 容 盛 大 顯 赫 的 樣 子,與 程 度 高 低 無 關。只 要 記  “鼎 鼎 ”的 含 義,就 不 會 把 這 個 成 語 寫 錯 了 。

國之重器 鼎 是古代 炊器兼 盛食器,用陶 或青銅製 成,以圓 腹 兩耳三 足居多。鼎 是貴族 宴饗和 祭祀 時使用 的 主 要器具,而用 鼎的數 目有嚴 格的規範,因 此鼎 不 單是實 用的器 具,更 是身分 地位的標 記。 鼎 也 是 國 家 政 權 的 象 徵 。《 史 記.武 帝 本 紀 》記 載:“禹 收 九 牧 之 金,鑄 九 鼎,象 九 州。”相 傳夏禹以九州貢金鑄造九鼎, 代表九州,奉為傳國之寶,後 世遂以鼎象徵國家政權。 青銅鼎

一句話重於夏 禹鑄製的九 鼎,比喻說話 極有分量,一 句話就能起重 大作用。

“革”和“鼎”都 是《周易 》的卦 名,引伸 為更新 改 變 之 意 。 “革 故 鼎 新 ”就 是 破 舊 立新的 意思。

8

鼎多為三足,故 以鼎比喻三方 對立的形勢。

不刊之論 讀音 粵 音 : bat1 hon1 zi1 leon6 普 通 話 : b_ k`n zh8 l_n

出處 “不 刊 之 論 ”語 本 西 漢 大 儒 揚 雄《 答 劉 歆 書 》 :“伯 松 曰 , 是 懸 諸 日 月 不 刊 之 書 也 。 ”揚 雄 編 著 的 《 輶 軒 使 者 絕 代 語 釋 別 國 方 言 》, 是 中 國 第 一 部 專 門 研 究 方言詞彙的著作。時人張伯松對此書推崇備至, 指 可 與 日 月 爭 輝 , 一 字 都 不 容 刪 改 。 “不 刊 之 書 ” 後 作 “不 刊 之 論 ”。

釋義 “刊 ”解 作 削 除 、 修 改 ; “論 ”指 言 論 、 學 說 。 “不 刊 之 論 ”意 指 言 論 精 當 , 識 見 高 超 , 不 容 更 改 。

運用 “不 刊 之 論 ”指 言 論 正 確 至 極,不 容 修 改。例 句 如 下: 沒 有 誠 信 的 人,不 論 到 哪 裏 都 無 法 立 足。“人 無 信 而 不 立 ”, 真 是 不 刊 之 論 。 這 個 成 語 也 可 喻 作 不 朽 的 經 典 著 述。例 句 如 下: 陳 教 授 的 著 作 蘊 涵 真 知 灼 見,學 術 界 視 之 為 不刊之論。 9

誤用 誤 用 “不 刊 之 論 ”的 情 況 , 多 源 於 對 “刊 ”字 的 誤 解 。 一 般 人 以 為 “刊 ”只 解 作 刊 登 , 因 而 把 這 個 成 語 理 解 為 “不 能 刊 登 的 言 論 ”或 “沒 有 價 值 的 文 章 ”。其 實,“不 刊 之 論 ”中 的 “刊 ”解 作 削 除、砍 削 , 而 這 正 是 “刊 ”字 的 本 義 。 古 人 用 墨 在 簡 牘 上 書 寫 , 字 寫 錯 了 就 用 刀 削 掉 。 “刊 ”由 砍 削 引 伸 為 刪 定、修 改 的 意 思。因 此,“不 刊 ”並 非 指 不 能 刊 登 , 而 是 不 容 更 改 。 只 要 掌 握 “刊 ”字 的 含 義 , 就 不 會 把 “不 刊 之 論 ”誤 用 了 。

簡與牘 簡 牘 是 古 代 以 竹 片 和 木 片 製 成 的 書 寫 材 料,呈 長 條 形。窄 者 稱 簡,多 為 一 行 書 寫;寬 者 稱 牘, 可 寫 多 行 。 東 漢 之 後, 紙 張 取 代 了 竹 和 木 , 成 為 最 主 要 的 書 寫 材 料。 不 過, 我 們 今 天 所 用 的 某些字詞,究其由來,與簡牘不無關係。

冊是 象 形 字 。 幾 片 竹 簡 用 繩 子 絲 線 編 串 起 來,就 成 為 “冊 ”。“冊 ”現 今 指 書 的 數 量 (例 如 : 三 冊 畫 報 、 人 手 一 冊 ), 也 指 釘 裝 好 的 本 子 。

竹簡編串成冊

殺青是製作竹簡 的

古時用來寫 信的木片長 約一尺,故稱 。現 泛 指書信 。

一個步驟。竹片要先 用火炙,去盡汁液, 以防蟲蛀,再刮去青 色表皮,才可以在上 面書寫。現泛指著作 定稿。

尺牘

古代的書信—尺牘

10

不知所終 讀音 粵 音 : bat1 zi1 so2 zung1 普 通 話 : b_ zh8 su{ zh9ng

出處 “不 知 所 終 ”本 作 “莫 知 所 終 ”,出 於《 國 語.越 語 》: “遂 乘 輕 舟 以 浮 於 五 湖 , 莫 知 其 所 終 極 。 ”春 秋 時 期,越國大夫范蠡助越王勾踐滅吳復國後,功成 身 退 , 泛 舟 五 湖 , 無 人 知 其 去 向 。 “莫 知 所 終 ”後 變 成 “不 知 所 終 ”, 語 見 《 後 漢 書 . 逸 民 傳 》: “於 是遂肆意,與同好北海禽慶俱游五嶽名山,竟不 知 所 終 。 ”西 漢 末 年 的 向 子 平 淡 泊 名 利 , 隱 居 不 仕,待子女成家後,跟友人禽慶同遊五嶽名山, 無人知其下落。

釋義 “終 ”解 作 結 局 、 終 結 。 “不 知 所 終 ”意 指 不 知 道 結 局 或下落。

運用 “不 知 所 終 ”現 今 多 用 來 形 容 某 人 或 物 件 下 落 不 明。例句如下: 這 家酒 樓突 然結 業,店 主不 知所終,員工 現 正商量對策,追討欠薪。 11

誤寫 “不 知 所 終 ”常 被 誤 寫 成 “不 知 所 蹤 ”, 大 抵 是 因 為 “終 ”、 “蹤 ”同 音 ,加 上 “蹤 ”可 解 作 蹤 迹 , 容 易 令 人 以 為 這 個 成 語 是 指 “不 知 道 某 人 行 蹤 ”的 意 思 。 其 實 , “不 知 所 終 ”是 指 “不 知 道 結 局 或 下 落 ”, “終 ” 指 終 結,而 非 蹤 迹、行 蹤。只 要 明 瞭 成 語 的 本 義 , 就 不 會 把 “終 ”誤 作 “蹤 ”了 。

儒商.財神.陶朱公 范 蠡 ( 粵 音 “ 禮 ”) 的 一 生 可 以 用 前 人 這 句 話 概 括 :忠 以 為 國 ,智 以 保 身 ,商 以 致 富 ,成 名 天 下。他 對 越 王 勾 踐 忠 心 耿 耿,隨 勾 踐 往 吳 國 為 奴 ,刻 苦 經 營 ,終 成 復 國 大 業 。 他 洞 察 人 情 , 功 成 後 與 西 施 遠 離 越 國,逃 過 被 勾 踐 誅 殺 的 命 運。他 營 商 得 法,富 而 有 德,享 有 “商 聖 ”、“商 祖 ”等 美 譽 。 范 蠡 棄 官 後 隱 姓 埋 名,選 擇 在 陶 (今 山 東 定 陶 )經 商 , 自 號 陶 朱 公。《 史 記 》稱 讚 他 “與 時 逐 而 不 責 於 人 ”, 就 是 說 他 做 生 意 眼 光 獨 到,能 看 準 時 機,但 是從來不做對不起別人的 事,可說是儒商的始祖。

財神像

程十髮《范蠡與西施》

范 蠡生財 有道。據《史 記》記 載,他 經商十 九年間,三 次賺 得 千金之 財。每 一次他都 慷慨 解囊,把巨款分給貧寒的親 友。范蠡經商致富,仗義疏 財 ,獲民 間尊為 財神。

12

不值一哂 讀音 粵 音: bat1 zik6 jat1 can2 普通話: b_ zh= y8 sh6n

出處 “不 值 一 哂 ”語 本 明 末 散 文 家 張 岱 的 《 祭 祁 文 載 文》 :“文 載 心 同 止 水 ……舉 世 間 之 功 名 富 貴 ……皆 不足以入其胸次。而吾輩尚以世俗靡文,生芻絮 酒,薤 露 哀 詞,以 誌 悲 痛,文 載 以 道 眼 觀 之,不 足 以 當 其 一 哂 。 ”祁 文 載 是 張 岱 談 禪 闡 佛 的 好 友 , 他 離世後,張岱撰祭文悼念。祭文謂祁文載看破紅 塵,不 為 物 牽。友 人 以 世 俗 的 方 式 致 哀,祁 文 載 這 樣 一 位 得 道 高 人 看 在 眼 裏,恐 怕 連 笑 一 下 也 覺 得 多 餘 。 “不 足 以 當 其 一 哂 ”後 來 成 了 “不 值 一 哂 ”。

釋義 “哂 ”是 微 笑 的 意 思 。 “不 值 一 哂 ”指 連 笑 一 下 也 用 不着,謂毫無價值或表示輕視。

運用 “不 值 一 哂 ”指 東 西 一 點 價 值 都 沒 有 。 例 句 如 下 : 這篇文章顛倒黑白,根本不值一哂。 這 個 成 語 也 常 用 作 謙 詞,自 謙 水 平 低。例 句 如 下 : 拙 文 實 為 塗 鴉 之 作,難 登 大 雅 之 堂,不 值 一 哂。 13

誤寫與誤讀 “哂 ”與 “晒 ”字 形 相 近,只 有 一 畫 之 差,因 此 兩 字 十 分容易混淆。 “哂 ”(粵 音 “診 ”)從 口 部 , 解 作 微 笑 , 或 指 嘲 笑。 送 禮 給 別 人 時,常 有 “敬 請 哂 納 ”的 說 法,就 是 請 人 家 笑  把 禮 物 收 下 的 意 思。“晒 ”是 “曬 ”的 異 體 字,指 陽 光 照 射 到 物 體 上。“哂 ”是 口 部 的 動 作,與 日 照 無 關,故 從 “口 ”不 從 “日 ”。明 辨 兩 個 部 首 的 分 別,就 不 會 把 “哂 ”誤 寫 或 誤 讀 成 “晒 ”了 。

玩物而不喪志 張岱,號陶庵,生於明末仕宦之家,書香世代, 博學多才;前半生繁華靡麗,癖好多不勝數,既 講究生活藝術的高雅品味,也追求聲色犬馬的俗 世享樂。然而,張岱並非一般的紈 袴 子弟。他一 生著述不輟,成一家之言,其史學著作《石匱書》 前後花了近五十年寫成,堪稱一代巨著。 “少為紈袴子弟,極愛繁華,好精 舍,好 美婢 ,好 孌童 ,好 鮮衣 , 好美食 ,好 駿馬 ,好 華燈 ,好 煙 火,好 梨園 ,好 鼓吹 ,好 古董 , 好花鳥 ,兼 以茶 淫橘 虐, 書蠹 詩 魔,勞碌半生,皆成夢幻。” — 張岱《自為墓誌銘》

張岱像

經歷國破家亡,繁華夢醒,五十歲的張岱避世山 中,過着貧寒清苦的日子,寫成《陶庵夢憶》和 《西湖夢尋》。兩書以繁華往事為經,追憶緬懷為 緯,清新雋永,餘韻無盡,是明清小品散文殿堂 之作。

14

不脛而走 讀音 粵 音 : bat1 ging3 ji4 zau2 普 通 話 : b_ j+ng 5r z{u

出處 “不 脛 而 走 ”語 本 漢 末 名 士 孔 融 的《 論 盛 孝 章 書 》 :“珠 玉 無 脛 而 自 至 者,以 人 好 之 也,況 賢 者 之 有 足 乎 ? ” 盛 孝 章 被 孫 權 囚 禁 , 危 在 旦 夕 ,孔 融 於 是 寫 信 給 曹 操,請他營救。信中說珠玉無腿尚且能走來人的跟 前,是因為珠玉為人所珍愛,賢才有足能行,應更 容 易 獲 人 賞 識 。 “無 脛 而 至 ”後 來 成 了 “不 脛 而 走 ”。

釋義 “脛 ”是 小 腿 。 “不 脛 而 走 ”指 沒 有 腿 卻 會 跑 , 比 喻 事 情或消息不待推行宣傳,就已迅速傳揚開去。

運用 “不 脛 而 走 ”多 用 來 形 容 消 息 或 名 聲 迅 速 傳 播 , 例 句 如下: 互聯網無遠弗屆,網民互傳資訊,小道消息 往往不脛而走。 這家小店價廉物美,贏得顧客的口碑。雖然 從來不作宣傳,名聲卻不脛而走。 15

誤寫與誤用 不 少 人 都 把 “不 脛 而 走 ”中 的 “脛 ”字 誤 作 “徑 ”或 “逕 ”,這 可 能 是 因 為 三 字 字 形 相 近 的 緣 故。 “徑 ”和 “逕 ”都 指 小 路 , “脛 ”則 指 從 膝 蓋 至 腳 跟 之 間 的 小 腿,彼 此 的 意 思 截 然 不 同。只 要 辨 清 字 義,自 然 就 不會誤寫了。 此 外 , 有 人 用 “不 脛 而 走 ”來 比 喻 東 西 無 緣 無 故 丟 失 。 其 實 , 如 要 表 示 具 體 物 件 突 然 不 見 了 , 用 “不 翼 而 飛 ”會 較 為 恰 當 。

資優兒孔融 一個小梨,讓孔融流芳百世。原來他也是成語“小 時了了”的主角。《世說新語》記載了孔融這段令 人忍俊不禁的故事。 話說孔融十歲時隨父親拜謁司 隸校尉李膺。由於慕名求見者 眾,只有名士和親戚方獲通 傳。孔融自稱親戚,獲李膺接 見。李孔二家非親非故,李膺 請他解釋箇中緣由。孔融答 道:“我的祖先孔子是你祖先老 子的學生,所以我跟你是世交。” 陳韙稍遲入座,有人 向他複述孔融的應 對,讚他聰敏過人。 陳韙不以為然,說 道:“小時了了,大 未必佳”,意思是小 時候聰明伶俐,長大 後不一定有成就。 16

原來孔融是孔子的二十 世孫,孔子向老子(李耳) 問禮也是史實,因此孔融 說與李膺算得上有交情。 孔融也不甘示弱, 答道:“想君小時, 必當了了”,意思是 “你小時候一定很 是聰明的吧”,指對 方現在的成就不過 爾爾,明褒實貶。 短短一句話,足見 孔融能言善辯,穎 異早慧,確實如史書 所言“幼有異才”。

吉光片羽 讀音 粵 音 : gat1 gwong1 pin3 jyu5 普 通 話 : j= gu`ng pi3n y/

出處 “吉 光 片 羽 ”的 典 源 難 以 稽 考 。 不 過 , 記 載 西 漢 掌 故傳說的《西京雜記》提到,西域把神獸吉光的 毛皮製成裘,獻給漢武帝;據說這件皮裘入水不 沉 , 可 見 吉 光 確 是 珍 異 之 物 。 “吉 光 片 羽 ”一 說 源 於 明 代 文 史 學 家 王 世 貞 的 《 題 三 吳 楷 法 》: “此 本 乃故人子售余,為直十千,因留置此,比於吉光 之 片 羽 耳。”王 世 貞 把 善 本 比 擬 作 神 獸 吉 光 殘 存 的 一 塊 毛 皮 , 喻 其 珍 貴 無 比 。 “吉 光 之 片 羽 ”後 變 成 “吉 光 片 羽 ”。

釋義 “吉 光 ”是 傳 說 中 的 神 獸,“羽 ”本 指 鳥 毛,這 裏 借 指 動 物 的 皮 毛 。 “吉 光 片 羽 ”是 神 獸 剩 下 的 一 塊 皮 毛,比喻殘存的文物珍品。

運用 “吉 光 片 羽 ”用 來 形 容 殘 餘 僅 見 的 珍 貴 文 物 。 例 句 如下: 這個南宋古寨現在只剩下一座門樓供人憑 弔,吉光片羽,彌足珍貴。 17

誤用 “吉 光 片 羽 ”往 往 被 誤 作 “鳳 毛 麟 角 ”或 “一 鱗 半 爪 ”的 同 義 詞,可 能 是 因 為 三 者 字 面 上 都 包 含 動 物 的 元 素 , 同 樣 帶 有 數 量 不 多 的 意 思。“吉 光 片 羽 ”固 然 罕 有,但 重 點 並 非 在 於 數 量 多 寡。形 容 的 對 象 必 須 是 殘 存 下 來 的 珍 品 (例 如 詩 文、字 畫、建 築 等 ),在 文 學、藝 術 或 歷 史 上 有 重 大 價 值 , 才 切 合 “吉 光 片 羽 ”的 意 思 。

龍生九子 除了吉光之外,中國傳統神話裏還有許多神 獸,當 中 又 以 龍 最 廣 受 尊 崇。民 間 有 個 說 法:“龍 生 九 子 不 成 龍,各 有 所 好。”九 子 是 哪 九 個,沒 有 統 一 的 說 法。較 常 見 的 說 法,是 囚 牛、睚 眦 (粵 音 “涯 寨 ”)、 嘲 風 、 蒲 牢 、 狻 猊 (粵 音 “酸 倪 ”)、 贔 屭 (粵 音 “避 戲 ”)、 狴 犴 (粵 音 “陛 岸 ”)、 負 屭 、 螭 (粵 音 “雌 ”)吻 。 古代建築和工藝品常用龍 子作裝飾。九子各有居 處,不同的構件和器物配 上 不同的 龍子,饒 富趣味。 愛危立的嘲風

愛音律的囚牛

囚 牛好樂 ,居於 胡琴頭 。 睚 眦好殺 ,居於 刀柄。 嘲 風好險 ,立於 殿角。 蒲 牢好鳴 ,居於 鐘紐。 狻 猊好坐 ,為佛 座獅子 。 贔 屭好負 重,伏 於碑下 。 狴 犴好訟 ,居於 獄門。 負 屭好文 ,附於 碑石。 螭 吻好吞 ,為殿 脊獸頭 。

愛馱負的贔屭

愛文章的負屭

愛吞火的螭吻 18

如蟻附羶 讀音 粵 音 : jyu4 ngai5 fu6 zin1 普 通 話 : r\ y* f_ sh`n

出處 “如 蟻 附 羶 ”源 出《 莊 子.徐 無 鬼 》 :“羊 肉 不 慕 蟻 , 蟻 慕 羊 肉 , 羊 肉 羶 也 。 ”意 思 是 羊 肉 不 喜 歡 螞 蟻 , 螞 蟻 卻 喜 歡 羊 肉 , 因 為 羊 肉 有 羶 味 。 “如 蟻 附 羶 ” 也 作 “如 蟻 慕 羶 ”, 後 用 來 比 喻 爭 相 追 逐 不 正 當 的 事物。

釋義 “羶 ”是 像 羊 肉 那 樣 的 臊 味。“如 蟻 附 羶 ”本 指 “像 螞 蟻 一 樣 附 在 帶 羶 味 的 東 西 上 ”,現 用 於 貶 義,喻 指 臭 味 相投的人追名逐利或趨炎附勢。

運用 “如 蟻 附 羶 ”含 貶 義,多 用 來 形 容 一 羣 人 追 求 名 利 或 趨附權勢的齷齪行為。例句如下: 張 三 是 老 闆 跟 前 的 大 紅 人,公 司 裏 的 職 員 爭 相巴結,如蟻附羶。 19

誤讀與誤用 不 少 人 把 “如 蟻 附 羶 ”中 的 “羶 ”讀 成 “顫 ”或 “壇 ”,這 都 是 誤 讀 ; 正 確 的 粵 音 應 是 “煎 ”。 此外,這個成語也常被誤用於褒義,以為凡是受 眾 人 喜 愛 或 是 具 吸 引 力 的 事 物 都 可 用 “如 蟻 附 羶 ” 來形容。其實,這個成語含貶義,只能用來形容 人們臭味相投,一起追逐不正當的事物。

先秦故事大王 先 秦 諸 子 當 中,莊 子 最 會 說 故 事。他 善 用 寓 言 , 常常假託生動的人物和情節,說明抽象高深的 哲 理。好 像 遊 刃 有 餘 的 庖 丁、朝 三 暮 四 的 笨 猴 、 效西施蹙眉的東施,望洋興歎的河伯,以至羣 蟻趨附的羊肉,都是莊子善於以奇特想象寄寓 道理的好例子。 真實與虛幻 《 莊 子.齊 物 論 》裏 有 一 個 非常 出 色的 寓 言—莊 周 夢 蝶。寓 言 的 大 意 是 莊 周 有 一 天 做 夢,夢 中 自 己 變 成 了 蝴 蝶,悠 然 自 得,一 點 不 覺 得 自 己 是 莊 周。到 他 夢 醒 時 , 卻 發 現 自 己 原 來 是 莊 周,一 時 分 不 清 何 者 為 現 實,何 者 為 夢 境,於 是 提 出 了 一 個 充 滿哲理的 問題:“到底是莊 周做夢變成蝴蝶?還是蝴 蝶做夢變成莊周?”

20

汗流浹背 讀音 粵 音 : hon6 lau4 zip3 bui3 普 通 話 : h3n li\ ji` b7i

出處 “汗 流 浹 背 ”語 見 南 朝 宋 歷 史 學 家 范 曄 《 後 漢 書 ‧ 皇 后 紀 》: “操 出 , 顧 左 右 , 汗 流 浹 背 , 自 後 不 敢 復 朝 請。”東 漢 末 年,曹 操 誅 殺 異 己,獻 帝 憤 怒 不 已,趁 曹操上殿朝見,厲言以對。按照古禮,大臣面聖, 要給武士以兵刃架頸。廷上武士對曹操執此古禮, 把他嚇得滿身大汗,求准退下,從此不敢上朝。

釋義 “浹 ”解 作 濕 透 、 遍 及 。 “汗 流 浹 背 ”意 指 汗 流 得 使 背 部 都 濕 遍 了, 原 形 容 極 度 惶 恐、緊 張 或 慚 愧, 現 常 泛指滿身大汗。

運用 “汗 流 浹 背 ”常 用 來 形 容 滿 身 大 汗 的 樣 子。例 句 如 下: 烈日當空,氣温高達三十多度,馬拉松比賽 還沒有開始,參賽健兒就已汗流浹背。 這個成語也可用來形容極度驚懼或慚愧的情狀。 例句如下: 他考試作弊,當場被考官揭發,不禁張惶失 措,汗流浹背。 21

誤讀 “汗 流 浹 背 ”的 “浹 ”,常 被 誤 讀 成 “夾 ”,大 概 是 受 偏 旁 “夾 ”影 響 所 致。“浹 ”字 有 兩 個 讀 音,第 一 個 讀 音 是 “接 ”,解 作 濕 透、遍 及,也 就 是 “汗 流 浹 背 ”中 的 “浹 ”;另 一 個 讀 音 是 “夾 ”,例 如 “浹 渫 ”(粵 音 “夾 屑 ”) 是 水 波 連 續 的 樣 子 。 只 要 辨 清 “浹 ”字 在 不 同 義 項 下 的 不 同 讀 音 , 就 不 會 再 把 “汗 流 浹 背 ”讀 成 “汗 流 夾 背 ”了 。

母儀天下 皇 后 為 後 宮 之 首,也 是 天 下 婦 女 的 典 範。唐 太 宗 的 長 孫 皇 后 儉 樸 賢 德,明 太 祖 的 馬 皇 后 仁 厚 慈 惠,同 樣 流 芳 百 世。漢 獻 帝 的 伏 皇 后 不 幸 生 逢 亂 世,卻 有 膽 有 識,為 末 代 漢 室 圖 謀 反 擊 , 贏得千秋忠烈之名。 東 漢獻帝 年間,曹 操獨攬 大 權 ,挾 天子以 令諸侯 。車 騎 將 軍董承 欲殺曹 操,事敗 被 誅殺,其女董貴人也受株 連。 獻帝以 董貴人 懷有龍 種 為 理由,多 番請求 曹操免 她 一 死,卻 不獲應 允。炋

伏皇后以董貴人 為 前 車 之 鑑,寫 信 給 父 親 伏 完,請 他 密 謀 伐 曹。可 是 , 伏完懾於曹操權 勢,沒有照辦。

十 四 年 後,伏 皇 后 的 除 曹 大 計 終 於泄露。曹操大怒,逼獻帝廢 后。伏 皇 后 匿 藏 壁 中,被 曹 操 派 來的華歆揪出。伏皇后披髮赤 腳,與 獻 帝 泣 別,最 後 被 曹 操 幽 禁 而 死,株 連 被 害 的 宗 族 達 百 餘 人,連兩名皇子也被毒殺。 漢朝皇后的印璽

22

米珠薪桂 讀音 粵 音 : mai5 zyu1 san1 gwai3 普 通 話 : m* zh| x8n gu+

出處 “米 珠 薪 桂 ”語 本 《 戰 國 策 . 楚 策 三 》: “楚 國 之 食 貴 於 玉 , 薪 貴 於 桂 。 ”蘇 秦 是 戰 國 時 代 著 名 的 說 客。有一次他到楚國遊說,遭到負責通報的侍從 冷待,等了三天才見到楚王。蘇秦辭別時,楚王 加 以 挽 留,他 便 回 答 說,楚 國 的 食 物 比 玉 還 要 貴 , 柴比桂木還值錢,要他留下,無異於要他吃玉燒 桂。其 實,蘇 秦 是 因 為 遭 受 冷 遇 而 藉 詞 表 達 不 滿 。 “食 貴 於 玉 , 薪 貴 於 桂 ”後 演 變 成 “米 珠 薪 桂 ”。

釋義 “米 珠 ”指 米 貴 得 像 珍 珠 一 樣,“薪 桂 ”指 柴 貴 得 像 桂 木,形容物價高昂。

運用 “米 珠 薪 桂 ”通 常 用 來 形 容 物 價 昂 貴 , 生 活 艱 難 。 例句如下: 香 港 這 個 地 方 米 珠 薪 桂 , 物 價 指 數 高 ,升 斗 市民生活壓力不輕。 23

誤寫 由 於 “桂 ”與 “貴 ”同 音 , 加 上 “米 珠 薪 桂 ”是 指 物 價 昂 貴 ,不 少 人 因 此 會 把 “桂 ”寫 成 “貴 ”。然 而 ,根 據 成 語 的 典 源 , “桂 ”才 屬 正 確 。 桂木是一種貴重的木材。清代王士禛《香祖筆記》有 這樣的記載: “貴州苗峒出沙板,然彼中不甚貴重, 其重者曰桂板 …… 以鐵斸之,堅而難入,苗人解板售 之,直較沙板數倍。” “薪桂”是指柴貴如桂木。只要 明瞭成語的本義,就不會再把“桂”誤寫成“貴”了。

六國大封相 蘇 秦 促 成 六 國 合 縱 抗 秦,獲 六 國 國 君 授 以 丞 相 之 印。粵 劇《 六 國 大 封 相 》取 蘇 秦 拜 相 的 一 段 情 節,擴 演 成 具 有 祈 福 吉 慶 意 義 的 例 戲。戲 班 開 台 正 式 演 出 前 , 必 先 上 演 《 六 國 大 封 相 》。 此 劇 重 於 表 現 排 場 功 架,至 少 要 有 七 十 餘 人 才 能 演 出,陣 容 鼎 盛,場 面 熱 鬧。劇 團 實 力 如 何, 單看一場《六國大封相》便可知一二。 正印花旦手持兩 面車旗,象徵推 車。蘇秦由正印 小生飾演。 五名馬旦加上一名 搽 旦 ( 女 丑 )扮 演 六 匹馬,代表六國元帥 夫人。馬伕由龍虎武 師扮演,全劇在馬伕 的翻騰動作中結束。

正印武生飾 演宣旨大臣 公孫衍,表演 “坐車”絕技。

24

否極泰來 讀音 粵 音 : pei2 gik6 taai3 loi4 普 通 話 : p* j= t3i l1i

出處 “否 極 泰 來 ”語 本 《 周 易 ‧ 雜 卦 》: “否 泰 , 反 其 類 也 ”。 “否 ”和 “泰 ”都 是 卦 名 , “否 ”是 凶 卦 , “泰 ”是 吉 卦。“否 ”和 “泰 ”是 可 以 互 相 轉 化 的,意 即 事 物 到 了極點,就要轉化成它的對立面。由《周易》這 個 說 法 演 變 出 來 的 用 語 有 “否 終 則 泰 ” 、 “否 極 生 泰 ”、 “否 去 泰 來 ”、 “否 極 反 泰 ”, 以 及 現 今 較 常 用 的 “否 極 泰 來 ”等 。

釋義 “否 ”和 “泰 ”都 是 《 周 易 》 的 卦 名 。 天 地 不 交 , 叫 “否 ”;天 地 相 交,叫 “泰 ”。“否 ”象 徵 滯 塞 不 順,“泰 ” 象 徵 通 達 順 利 。 “否 極 泰 來 ”指 壞 的 到 了 盡 頭 , 好 的就來了。

運用 “否 極 泰 來 ”多 用 來 指 惡 運 盡、佳 運 至。例 句 如 下 : 近年經濟不景,百業蕭條;市民共同的心 願,就是否極泰來,經濟早日復蘇。 25

誤讀 不 少 人 都 把 “否 極 泰 來 ”誤 讀 成 “剖 極 泰 來 ”,這 是 因 為 對 “否 ”的 字 義、讀 音 認 識 不 足 所 致。“否 ”字 表 達 “不 ”、 “不 是 ”的 意 思 時 , 讀 作 “剖 ”, 例 如 “否 認 ”、 “否 則 ”;解 作 閉 塞 不 通,引 伸 指 蹇 運 惡 事 時,則 讀 作 “鄙 ”,“否 極 泰 來 ”中 的 “否 ”,就 是 取 這 個 讀 音 。 除 成 語 “否 極 泰 來 ”外 , 書 面 語 “臧 否 ”的 “否 ”也 讀 作 “鄙 ”。“臧 ”(粵 音 “裝 ”)意 指 善、好;“否 ”意 指 惡、 壞。“臧 否 ”用 作 形 容 詞 時,指 善 惡 好 壞,例 如 “未 知 臧 否 ”; 用 作 動 詞 時 則 指 褒 貶 品 評 , 例 如 “臧 否 人 物 ”。

改寫歷史的龜甲牛骨 “卦”的本 義 是 用蓍 (粵音“詩”)草來 占 卜。 混 沌初 開,人類就已對未知的將來心存恐懼,希望能與 天地溝通,借助神秘的力量,趨吉避凶。除了蓍 草,上古常用的占卜工具還有龜腹甲和牛胛骨。 “卜”是龜甲獸骨上鑽開的小孔在 火炙後現出的裂紋。占算者能讀 懂這些裂紋的意思,向問卜者傳 達上天的意旨和警示,然後把占 卜的內容和結果刻在甲骨上 。

殷墟甲骨坑窖

刻上征討卜辭的龜甲

甲 骨 文 出 土,說 得 上 是 驚 天 動 地;因 為 甲 骨 上 的 卜 辭 不 單記錄了漢字最早的形 態,還 把 中 國 的 信 史 從 西 周 推 前 一 千 年 至 殷 商 時 代,改 寫了中華民族的文明史。 26

囫圇吞棗 讀音 粵 音 : fat1 leon4 tan1 zou2 普 通 話 : h\ l\n t|n z2o

出處 “囫 圇 吞 棗 ”語 本 南 宋 《 佛 果 圜 悟 禪 師 碧 巖 錄 . 卷 三 》。 在 故 事 裏 , 趙 州 禪 師 與 僧 人 對 話 , 看 似 答 非 所 問 , 卻 暗 藏 禪 機 : “若 是 知 有 底 人 , 細 嚼 來 咽 ; 若 是 不 知 有 底 人 , 一 似 渾 崙 吞 個 棗 。 ”意 思 是 有 智 慧的人能細意咀嚼,參透禪機。沒有智慧的人參 悟 不 透,就 像 把 棗 子 整 個 吞 下 一 樣,不 辨 滋 味。“渾 崙 吞 個 棗 ”後 變 成 “囫 圇 吞 棗 ”。

釋義 “囫 圇 ”是 “整 個 ”的 意 思,古 時 也 寫 作 鶻 崙、鶻 侖 、 渾 掄 、 渾 淪 、 渾 侖 。 “囫 圇 吞 棗 ”字 面 的 意 思 , 是 把棗子整個吞下,不加咀嚼,比喻理解或學習時 籠統含混,不加分析辨別。

運用 “囫 圇 吞 棗 ”含 貶 義 , 指 學 習 時 含 混 過 去 , 不 求 甚 解。例句如下: 課程內容豐富,我未及消化,只是囫圇吞 棗,實在不該。 27

誤讀 “囫 ”粵 音 “拂 ”, 不 讀 作 “勿 ”。 誤 讀 成 “勿 ”, 大 概 是 受 “囫 ”字 裏 面 的 “勿 ”影 響 所 致 。 “囫 ”字 的 使 用 範 圍 極 窄 , 只 能 與 “圇 ”綴 成 聯 綿 詞 , 單 字 不 能 表 意 。 要 讀音準確,恐怕只能用心強記了。

聯綿•棗梨 在 語 法 上 來 說 , “囫 圇 ”是 聯 綿 詞。聯 綿 詞 又稱 連 綿 詞,是 由 兩 個 音 節綴 成 而 不 能 分 割 的 詞 組 。詞 中 兩 個字要連在一起使用才 表 達 一 個 意 思,單字 本 身 往 往 不 能 表 意。聯綿 詞 主 要 有 四 種,包 括 雙 聲 詞 (如 尷 尬 、 彷 彿 )、 疊 韻 詞 (如 逍 遙、窈 窕 )、雙 聲 兼 疊 韻 (如 玲 瓏 、 輾 轉 )、 非 雙 聲 非 疊 韻 (如 蝴 蝶、芙 蓉 ) 。

棗 木 堅 硬,適 合 用 來 雕 刻 書 版。用 棗 木 翻 刻 碑 石 上 的 文 字,所 得 的 拓 本 稱 為 “棗 本 ”。刻 板 印 刷 品 發 行 面 世 , 稱 為 “棗 行 ”。 梨 木 和棗木都是雕版常用的 木 料,因 此 “棗 梨 ”並 非 棗 子 梨 子 的 合 稱,而 是 指 雕 版印刷。

28

印刷用的雕版

形形色色 讀音 粵 音 : jing4 jing4 sik1 sik1 普 通 話 : x=ng x=ng s7 s7

出處 “形 形 色 色 ”語 本 《 列 子 . 天 瑞 》: “故 有 生 者 , 有 生 生 者;有 形者,有形 形者;有聲者,有聲 聲者;有 色 者 , 有 色 色 者 ; 有 味 者 , 有 味 味 者 。 ”相 傳 《 列 子 》是 戰 國 時 期 道 家 列 御 寇 所 著, 是 道 家 的 重 要 典 籍。列 子認 為萬 物有 本有 源,無論 形體、聲 音、顏 色 還 是 氣 味 , 都 必 然 有 其 創 造 者 。 “有 形 者 , 有 形 形 者 ……有 色 者 , 有 色 色 者 ”後 變 成 “形 形 色 色 ”。

釋義 “形 形 ”與 “色 色 ”都 是 動 名 結 構,前 一 個 字 是 動 詞 , 後一個字是名詞;古文裏常有名詞作動詞用的例 子 。 “形 形 ”即 生 成 形 體 , “色 色 ”指 生 成 顏 色 。 “形 形 色 色 ”本 指 生 成 種 種 形 體 和 顏 色 , 後 指 種 類 繁 多、各式各樣。

運用 “形 形 色色 ”用來形容 人或事物多種多樣。例句如下 : 工展會中的商品形形色色,包羅萬有,令人 目不暇給。 29

誤寫 “形 形 色 色 ”常 被 誤 作 “形 形 式 式 ”, 主 要 是 因 為 “色 ”與 “式 ”粵 音 相 同 , 加 上 “形 式 ”是 常 用 詞 語 , 不 少 人 因 而 會 把 “色 ”寫 成 “式 ”, 並 誤 以 為 這 個 成 語是指各種不同的形狀、結構。 其 實,成 語 典 源 所 指 的 是 “形 色 ”,而 不 是 “形 式 ”。 “式 ”與 “色 ”的 含 義 完 全 不 同。“式 ”指 樣 式、規 格 , 又 指 楷 模 、 榜 樣 , 也 引 伸 為 公 式 、 儀 式 。 “色 ”的 本義指臉上的神情、氣色,引伸泛指物質的顏 色 , 再 引 伸 指 種 類 。 辨 清 “式 ”、 “色 ”兩 字 的 含 義 後,就 不 會 再 把 “形 形 色 色 ”錯 寫 成 “形 形 式 式 ”了。

穆天子遇上機械人 “杞人憂天”、“歧路亡羊”、“愚公移山”這些雋永的 寓言,均出於《列子》。有沒有想過,同一部著作 裏面的“偃師造人”,竟是個有趣的科幻故事? 話說周穆王西巡回國,路上遇到一個 向他進獻工藝的巧匠,名叫偃師。穆 王問他有何本領。偃師說明天就帶來 一件造好的東西,讓穆王親眼看看。 翌日偃師帶同一人拜謁,穆 王問他此人是誰。偃師答說 這就是他造的偶人。這個偶 人不但能走路,還會唱歌跳 舞,動作千變萬化。偶人表 演完畢,竟然轉動眼珠,向 穆王的侍妾傳情。穆王見此 人膽敢勾引其侍妾,悖然大 怒,馬上要懲罰偃師。

30

偃師大驚,慌忙把偶人 拆散,一件一件的拿給 穆王過目,然後又逐一 裝合起來,偶人又活動 自如。這時穆王才轉怒 為喜,對偃師的手藝讚 歎不已。這個故事的寓 意是:天外有天,人力 也可奪天工。

走投無路 讀音 粵 音 : zau2 tau4 mou4 lou6 普 通 話 : z{u t0u w\ l_

出處 “走 投 無 路 ”語 出 元 代 戲 曲 家 楊 顯 之 的 雜 劇 《 臨 江 驛 瀟 湘 秋 夜 雨 》第 三 折: “淋 的 我 走 投 無 路 , 知 他 這 沙 門 島 是 何 處 酆 都。”秀 才 崔 通 得 官 棄 妻,妻 子 張 翠 鸞 尋 夫 到 來,卻 被 崔 通 誣 捏 偷 竊,發 配 充 軍 。 沙門島是宋元時流放罪犯之地,等於鬼域陰曹。 第三折描寫押解途中,翠鸞在荒野遇上滂沱大 雨,又濕又冷,景況淒涼。翠鸞含受屈,自歎 身陷困境,無路可走,只能踏上黃泉路。

釋義 “走 投 ”即 投 奔、走 而 投 向;“無 路 ”就 是 沒 有 出 路 。 “走 投 無 路 ”形 容 人 陷 入 絕 境 , 找 不 到 出 路 。

運用 “走 投 無 路 ”喻 人 走 到 窮 途 末 路 , 處 境 極 度 困 窘 。 例句如下: 匪 徒 被 警 方 重 重 包 圍,插 翅 難 飛,走 投 無 路 之下,終於棄械投降。 31

誤寫 “投 ”與 “頭 ”同 音,加 上 粵 語 裏 有 “走 頭 ” (解 作 逃 跑 ) 的 說 法,因 此 “走 投 無 路 ”常 被 誤 寫 成 “走 頭 無 路 ”, 進 而 被 曲 解 為 “走 到 路 的 盡 頭 ”。 其 實,“投 ”有 投 奔,為 生 計、前 程 等 去 投 靠 的 意 思。 “走 投 無 路 ”是 指 無 處 投 靠、沒 有 出 路,帶 有 山 窮 水 盡 的 意 味 。 只 要 明 瞭 “投 ”的 字 義 , 就 不 會 把 “走 投 無 路 ”誤 寫 成 “走 頭 無 路 ”了 。

忠都秀在此作場 山西廣勝寺明應王殿牆上的這幅壁畫,生動 地記錄了元朝一個戲班演出的實況,讓我們 在六百多年後,仍能一睹元雜劇的排場。 左右兩 幅台 幔是伶 人上 下 場 的 門 口,近似粵劇 的虎度門。

忠都秀是當 時的名伶。大 行指山西太 行山,散樂在 元代指樂人。 這條橫幅的 意思,是山西 伶人忠都秀 在此演出。

後台的女伶 揭開下場布 幔,探看前 台的情況。 前台共十人,有些是伶 人,有些是樂師,還有打 雜的小工。演出時樂工就 站在伶人周圍,雜工可以 在前台自由走動。

32

頭戴襆頭、手執笏板的 就是女伶忠都秀。她在 劇中反串,扮演生腳(即 小生)。女角演生腳,在 元雜劇中頗為常見。

呼之欲出 讀音 粵 音 : fu1 zi1 juk6 ceot1 普 通 話 : h| zh8 y_ ch|

出處 “呼 之 欲 出 ”語 本 宋 代 大 文 豪 蘇 軾 的 《 郭 忠 恕 畫 贊 》: “長 松 攙 天 , 蒼 壁 插 水 。 憑 欄 飛 觀 , 縹 緲 誰 子。空 蒙 寂 歷,煙 雨 滅 沒。恕 先 在 焉,呼 之 或 出。” 郭 忠 恕 字 恕 先,是 北 宋 著 名 畫 家,擅 畫 山 水 樓 閣 , 逼真寫實。蘇軾看了郭忠恕的畫後在贊文中說, 郭忠恕筆下的人物極為生動,好像叫喚畫中人一 聲 , 他 就 會 從 畫 裏 走 出 來 一 樣 。 “呼 之 或 出 ”後 變 成 “呼 之 欲 出 ”。

釋義 “呼 ”即 叫 喚 , “欲 ”是 快 要 的 意 思 。 “呼 之 欲 出 ”意 謂叫畫中人一聲,他就像要從畫裏走出來一樣, 比喻文藝作品中人物形象鮮明,生動逼真。

運用 “呼 之 欲 出 ”用 來 形 容 作 家 或 藝 術 家 刻 劃 人 物 生 動 逼真。例句如下: 曹 雪芹 的一 支生 花妙 筆,把《紅樓 夢》數百 個人物描寫得活靈活現,呼之欲出。 33

誤用 “呼 之 欲 出 ”常 被 誤 解 作 “答 案 明 顯,只 差 沒 有 說 出 口 ”的 意 思 ; 例 如 : “雖 然 大 會 還 沒 有 宣 布 由 哪 一 位運動員擔任持旗手,可是人選早已呼之欲 出 ”; 這 類 誤 用 的 例 子 , 比 比 皆 是 。 其 實 , “呼 之 欲 出 ”的 應 用 範 圍 有 限 , 只 能 形 容 文 學藝術作品中的人物生動逼真,像真人一樣有血 有 肉,栩 栩 如 生,與 “答 案 明 顯 ”的 意 思 完 全 無 關。

與君世世為兄弟 蘇軾與蘇轍兩人志趣相投,才情相近,既是手 足,也是知己。蘇軾一生顛沛流離,兄弟二人 長年分隔兩地,聚少離多,常以詩詞唱和,情 深不渝。 蘇軾的不朽名句“人生到 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 泥 ”(《 和 子 由澠池 懷舊 》)、 “但 願 人 長 久 , 千 里 共 嬋 娟 ”(《 水 調 歌 頭 》), 都 寄 託了他對弟弟思念之情。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蘇軾《水調歌頭》

蘇軾因詩作諷刺朝廷而下 獄,蘇轍冒死上書,求免 職以贖兄罪。蘇軾命懸一 線,遺 詩 予 弟:“與 君 世 世 為兄弟,又結來生未了 因 ”。佳 句 妙 詞 的 背 後,蘊 藏着深厚的手足之情。

34

始作俑者 讀音 粵 音 : ci2 zok3 jung2 ze2 普 通 話 : sh* zu} y{ng zh6

出處 “始 作 俑 者 ”語 出《 孟 子.梁 惠 王 上 》 :“仲 尼 曰:‘始 作 俑 者,其 無 後 乎 ! ’為 其 像 人 而 用 之 也。”孟 子 與 梁 惠 王 談 治 國 之 道 ,引 述 孔 子 的 話 : “第 一 個 用 俑 來 殉 葬 的 人 , 大 概 是 絕 子 絕 孫 的 吧 ! ”孟 子 解 釋 說,孔子厲言譴責,是因為把俑做成人的模樣, 用意與活人殉葬無異,同樣不仁。

釋義 “始 ”是 開 始 、 起 首 的 意 思 , “俑 ”是 古 代 殉 葬 用 的 偶 人 。 “始 作 俑 者 ”用 來 比 喻 首 開 惡 例 、 開 創 歪 風 的人。

運用 “始 作 俑 者 ”含 貶 義 , 批 評 人 帶 頭 做 壞 事 , 造 成 不 良風氣。例句如下: 公 司 裏 人 人 都 習 慣 遲 到 早 退,我 又 不 是 始 作 俑者,為什麼單單辭退我一個? 35

誤用 “始 作 俑 者 ”這 個 成 語 帶 有 貶 責 、 批 評 、 鄙 夷 的 感 情 色彩。很多 人不 知道 這點,因此 往往 會褒 貶不 分 , 把 凡 是 第 一 個 做 某 件 事 情 的 人 一 概 稱 為 “始 作 俑 者 ”。 其 實 , 這 個 成 語 只 能 用 於 壞 事 惡 例 , 不可用來形容或稱頌別人開風氣之先。

事死如事生 早 在 殷 商 時 代,中 國 已 盛 行 殉 葬 的 習 俗。據《 墨 子 》記 載 ,天 子 駕 崩 ,隨 葬 者 少 則 數 十 ,多 則 數 百。春 秋 戰 國 開 始 以 人 俑 代 替 活 人,但 人 殉 之 風 始 終 不 絕。直 至 清 康 熙 明 令 禁 止,殉 葬 制 度才正式畫上句號。

震驚世界的地下兵團

最 有 名 的 俑,莫 過於 秦 始 皇 的 兵 馬 俑。迄 今出 土 的 七 千 多 個 陶 俑,每個 造 型 不同、面貌各異,令人歎 為 觀 止。強 秦 一 統天 下 的 氣 勢,從 其 威 武 鼎盛 的 軍 容,可見一斑。

古 人 造 俑,讓 先 人 在 泉 下 可 以呼奴喚婢。現今的香燭店 甚 至 會 緊 貼 潮 流,製 作 款 式 趨時的冥器,例如電子產品 等,讓 逝 者 在 極 樂 世 界 中 也 可 得 到 人 世 間 的 享 受。這 種 “事 死 如 事 生 ”的 傳 統 , 千 百 年 來 從 未 改 變。

36

幾可亂真的冥器

炙手可熱 讀音 粵 音 : zek3 sau2 ho2 jit6 普 通 話 : zh+ sh{u k6 r7

出處 “炙 手 可 熱 ”語 出 唐 代 杜 甫《 麗 人 行 》 :“炙 手 可 熱 勢 絕 倫 , 慎 莫 近 前 丞 相 嗔 。 ”楊 貴 妃 得 唐 玄 宗 寵 愛 , 姊妹弟兄皆列士;三個姐姐獲封夫人,族兄楊國 忠位居丞相。詩中諷刺楊國忠驕奢淫逸,無奈他 位高權重,氣焰熾盛,旁人連走近也不敢,免得 惹他發怒,後果不堪設想。

釋義 “炙 ”是 烤 的 意 思 。 “炙 手 可 熱 ”指 手 一 接 觸 就 感 到 熱 燙,比喻權勢大,氣焰盛,使人不敢走近。

運用 “炙 手 可 熱 ”是 貶 義 詞 , 用 來 形 容 人 權 高 勢 大 , 跋 扈囂張。例句如下: 他大權在握,炙手可熱,誰都不放在眼內。 37

誤用 “炙 手 可 熱 ”常 被 誤 作 褒 義 詞 。 不 少 人 以 為 當 中 的 “熱 ”字 是 “熱 門 ”的 意 思,因 而 把 這 個 成 語 用 來 形 容 人 或 物 十 分 搶 手、備 受 追 捧。其 實,“炙 手 可 熱 ”是 個 貶 義 詞,喻 指 人 氣 焰 極 盛,仗 勢 凌 人。楊 國 忠 這 個 炙 手 可 熱 的 人 物 是 百 姓 嘲 諷 怨 恨 的 對 象,最 後 也 沒 有 好 下 場,死 於 亂 刀 之 下。大 家 只 要 了 解 這 個 成 語的真正意思,便不會誤作褒義詞使用了。

上巳節 《 麗人行 》寫 的是上 巳節當 日楊氏 兄妹 春遊曲 江 的 情景。“三月三日 天氣新,長 安 水 邊 多 麗 人 ”, 這 一天是 春遊宴 飲的日 子,長 安城臨水 的 地 方 , 到 處都是 漂亮的 女子,趁春光 明媚,出 門 遊 樂 。 古時以三月上旬第一個巳 日為上巳節。官民在這天 都到水邊清濯積穢,除去 不 祥 , 稱 為 “ 修 禊 ”( 粵 音 “ 揭 ”)。 魏 晉 時 把 上 巳 節 定 為三月三日,後來上巳漸 漸變成臨水飲宴、郊野春 遊的節日。

傅抱石《蘭亭修禊圖》

東晉永和九年的上巳節,王羲之與 名 士 共 四 十 一 人 在 會 稽 山 陰 (今 浙 江紹興) 的蘭亭溪邊吟詠。詩作匯 集成篇,王羲之為詩集作序,成就 “天 下 第 一 行 書 ”— 《 蘭 亭 集 序 》。

38

直截了當 讀音 粵 音 : zik6 zit6 liu5 dong3 普 通 話 : zh= ji5 li2o d3ng

出處 “直 截 了 當 ”語 見 清 代 李 汝 珍《 鏡 花 緣 》第 六 十 五 回: “董 花 鈿 道 : ‘紫 芝 妹 妹 嘴 雖 利 害 , 好 在 心 口 如 一 , 直 截 了 當 , 倒 是 一 個 極 爽 快 的 。 ’”話 說 武 則 天 開 設 女試,讓有才學的少女應考。蔣春輝與表姊妹赴京 考 試,怎 知 父 親 被 欽 點 為 考 官,眾 人 只 得 退 考 避 嫌, 故歎說只好寄望下次再考。孟紫芝謂此說無非自我 安慰,因為女試不知何時再開,到時要親人沒有當 上考官,又要眾姊妺尚未嫁人,恐怕十分困難。蔣 春輝的表妹董花鈿說,紫芝快人快語,令人難以招 架,但也不失坦誠率真。

釋義 “直 截 ”指 簡 捷 明 白 ; “了 當 ”是 爽 快 的 意 思 。 “直 截 了 當 ”意 指 說 話 做 事 乾 脆 利 落 , 不 拐 彎 抹 角 。

運用 “直 截 了 當 ”形 容 言 行 簡 捷 、 爽 快 。 例 句 如 下 : 你說了十分鐘還在拐彎子,何不直截了當, 實話實說,不要再浪費大家的時間。 39

誤寫 “直 截 了 當 ”常 被 誤 作 “直 接 了 當 ”, 大 概 是 因 為 “直 截 ”與 “直 接 ”讀 音 相 似 , 意 思 相 近 的 緣 故 。 其 實 , 這 兩 個 詞 的 意 思 重 點 不 同 。 “截 ”本 指 割 斷 , 引 伸 指 清 楚、界 限 分 明; “直 截 ”指 乾 脆、爽 快。“直 接 ” 則 指 不 經 轉 折 就 能 傳 達 , 與 “間 接 ”相 對 。 只 要 辨 清 “直 截 ”與 “直 接 ”的 詞 義 , 就 不 會 把 成 語 誤 寫 為 “直 接 了 當 ”。

子虛烏有的國邦 《 鏡 花 緣 》是 清 代 著 名 長 篇 小 說,帶 有 濃 厚 的 神 怪 色 彩。全 書 共 一 百 回,前 半 部 寫 秀 才 唐 敖 與 妻 舅 林 之 洋、舵 夫 多 九 公 遊 歷 諸 國 的 奇 聞 異 事。 作 者 藉 虛 構 的 國 度, 或 寄 託 對 理 想 社 會 的 追 求,或 鞭 撻 人 性、嘲 謔 世 情,想 像 豐 富 之 餘, 別具深意。 君 子 國 :人人好讓不爭,謙恭有 禮,即 使 買 賣 也 只 顧 對 方 利 益。舉 國 廉 潔,如 進 獻 寶 物,必 受 刑 責 。 大人國:每人腳下有一朵雲,色 由 心 生。行 善 現 五 彩,行 惡 變 黑 。 人善人惡昭然可見。 智 佳 國 :人人 爭強好 勝,心 血 耗盡,三十歲已鬚髮俱白,未 老 先衰, 故無人 可享高 壽。 黑 齒 國 :人 人渾身 皆黑,氣 度 不 凡,輕視錢 財,獨貪愛 書籍, 見 了就要 偷竊騙 取。

40

兩面國:每人天 生兩副面孔,一 張長在前面,一 張長在後腦用頭 巾蓋起。說話恭 敬與否,視乎對 方身分地位而 定,十分勢利。

空穴來風 讀音 粵 音 : hung1 jyut6 loi4 fung1 普 通 話 : k9ng xu5 l1i f4ng

出處 “空 穴 來 風 ”語 出 戰 國 時 楚 國 宋 玉 的《 風 賦 》:“枳 句 來 巢 , 空 穴 來 風 。 其 所 託 者 然 , 則 風 氣 殊 焉 。 ”宋 玉 這 幾 句 話 的 意 思 是:枳 樹 枝 椏 彎 曲 會 引 來 鳥 兒 築 巢,有 孔 洞 就 會 有 風 吹 進,萬 事 萬 物 各 有 依 託,氣 勢 不 同 。 “空 穴 來 風 ”後 用 來 比 喻 事 出 有 因 。

釋義 “空 穴 ”指 孔 洞 , “來 ”是 招 的 意 思 。 有 洞 自 然 招 風 。 “空 穴 來 風 ”比 喻 流 傳 的 說 法 或 消 息 有 一 定 的 原 因 或 道 理,並 非 毫 無 根 據,也 可 喻 作 流 言 乘 機 傳 開 。

運用 “空 穴 來 風 ”指 流 傳 的 消 息 有 一 定 的 根 據 或 原 因 。 例句如下: 他 今 早 被 廉 政 公 署 人 員 拘 捕 了,看 來 先 前 有 關 他 貪 污 舞 弊 的 傳 聞,確 是 空 穴 來 風,事 出 有因。 41

誤用 不 少 人 以 為 “空 穴 來 風 ”是 指 事 情 沒 來 由 、 沒 根 據 , 因 而 把 這 個 成 語 誤 作 “無 中 生 有 ”的 同 義 詞 。 其 實 恰 恰 相 反 , “空 穴 來 風 ”的 原 來 意 思 , 是 指 事 情 確 有 來 由 , 並 非 無 中 生 有 。 只 要 緊 記 “空 穴 來 風,未 必 無 因 ”這 個 說 法,就 不 會 再 把 成 語 的 意 思 弄錯。

文化 多寶格

飛蟲.宋玉.美人

“風”字裏面為什麼有個“虫”字?《說文 解字》說:風動蟲生。原來古人觀察到 蠓這種小飛蟲像舂米一樣上下竄飛 時,天就要刮風,於是用“虫”來表意, 用“凡”來表音,創造了“風”這個形聲字。

宋玉像

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賦》,令登徒子成了好 色之徒的代稱。“登徒”是複姓,“子”是男子 的通稱。登徒子是戰國時楚國的大夫,他在 楚襄王面前說宋玉貌美多言人好色。宋玉反 駁說,三年來鄰家的美人隔牆偷窺他,他也 不為所動;反觀登徒子娶妻極醜,他卻很喜 歡她,還和她生了五個孩子。言下之意,登 徒子才是好色。這個故事正是後世把貪戀女 色的人叫作“登徒子”的來由。

隔牆偷窺宋玉的美人究竟是什麼模樣 的呢?宋玉這樣形容她:“增之一分則 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 施朱則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 如束素,齒如含貝。”穠纖合度、明肌 細腰至今仍是公認的審美標準。贝

42

信口開河 讀音 粵 音: seon3 hau2 hoi1 ho4 普通話: x+n k{u k`i h5

出處 “信 口 開 河 ”本 作 “信 口 開 合 ”。 此 語 常 見 於 元 代 戲 曲,出處難以確定,較早有證可考的是元代關漢 卿《 包 待 制 智 斬 魯 齋 郎 》第 四 折:“俺 自 撇 下 家 緣 過活,再無心緞匹綾羅。你休只管信口開合,絮 絮 聒 聒。”話 說 張 珪 被 魯 齋 郎 強 奪 妻 子,萬 念 俱 灰 之下避世出家。後來開封府尹包拯巧施妙計,斬 殺魯齋郎,並勸張珪還俗,可是張珪已不再戀棧 塵 世,無 論 包 拯 怎 樣 勸 說,他 都 堅 決 不 肯 還 俗。“信 口 開 合 ”後 變 成 “信 口 開 河 ”。

釋義 “信 ”解 作 任 憑、隨 意;“口 ”是 嘴 巴;“開 河 ”原 為 “開 合 ”, 指 嘴 巴 一 開 一 合 說 話。 “信 口 開 河 ”意 指 隨 口 亂說。

運用 “信 口 開 河 ”帶 貶 義 , 形 容 人 瞎 吹 胡 扯 , 說 話 沒 有 根據。例句如下: 他 最愛信 口 開 河,常 說自己 家財千 萬,其 實 不名一文,你切不可拿他的話當真。 43

誤寫 “信 口 開 河 ”常 被 誤 作 “順 口 開 河 ”, 大 概 是 因 為 “順 ”、“信 ”粵 音 相 近,加 上 “順 口 ”也 有 “隨 口 說 出 ” 的意思,致令兩者特別容易混淆。 “信 口 開 河 ”中 的 “信 ”,與 “信 手 ”、 “信 步 ”、 “信 筆 ” 的 “信 ”同 義,都 是 任 意、隨 意 的 意 思。雖 然 “順 口 ” 與 “信 口 ”意 思 相 近 , 都 有 “不 加 思 索 , 隨 口 說 出 ” 的意思,但由於成語是固定詞組,結構定形,當 中的字詞不容隨意改動,所以仍應跟隨既定的用 法 , 寫 作 “信 口 開 河 ”。

智斬魯齋郎 齋 郎是官 職,雖 只是小 官小吏,但 由於 執掌皇 室 的 祭祀事 務,因 此地位 特殊。魯齋 郎自 恃是皇 帝 跟 前紅人,橫行 無忌。鐵面 無私的 包青 天如何 為 民 除害? 原來包拯上奏皇帝,謂惡霸 “ 魚齊即”奪人妻女,作惡多 端。皇帝聽罷御筆判斬,隨 即正法。翌日皇帝宣詔魯齋 郎,包拯才說出昨天處斬的 正是魯齋郎。 皇帝錯愕不已,拿文書一 看,發現“魚”和“齊”二字下 方 已 給 添 上 “ 日 ”和 “ 小 ”, “即”字上邊給添上一點。包 公添筆加畫,智斬魯齋郎, 連皇帝也拿他沒法。

44

怒不可遏 讀音 粵 音 : nou6 bat1 ho2 aat3 普 通 話 : n_ b_ k6 7

出處 “怒 不 可 遏 ”語 出 北 宋 史 學 家 司 馬 光 的 《 資 治 通 鑑 . 後 唐 紀 四 》: “嚴 惶 怖 求 哀 , 知 祥 曰 : ‘眾 怒 不 可 遏 也 。 ’遂 揖 下 , 斬 之 。 ”後 唐 蜀 節 度 使 孟 知 祥 欲據地稱王,李嚴自請為監軍,赴蜀控制。孟知 祥 說,上 次 李 嚴 往 蜀 地 後 請 兵 伐 蜀,令 後 蜀 滅 亡 ; 這次重來,蜀人無不驚恐。況且朝廷早已廢除監 軍一職,李嚴以監軍之名來蜀,定必有詐。李嚴 聽後惶恐不已。孟知祥謂百姓怒氣沖天,無法遏 止,隨後把李嚴斬殺。

釋義 “怒 ”指 怒 氣、憤 怒;“遏 ”是 抑 制、阻 止 的 意 思。“怒 不 可 遏 ”意 指 憤 怒 得 抑 制 不 住 。

運用 “怒不可遏”形容人極為憤怒,無法抑制。例句如下: 林太太發現兒子考試作弊,怒不可遏,即時 打了他一記耳光。 45

誤寫與誤讀 不 少 人 都 把 “遏 ”與 “竭 ”、“揭 ”混 淆,以 致 常 常 把 “怒 不 可 遏 ”寫 成 “怒 不 可 竭 ”, 又 或 把 “遏 ”誤 讀 作 “揭 ”。其 實, “遏 ”與 “竭 ”、 “揭 ”只 是 形 似,彼 此 在 意義和讀音上都有很大分別。 “竭 ”與 “揭 ”同 音 , “竭 ”解 作 用 盡 或 乾 涸 ; “揭 ”解 作 掀 起,又 引 伸 為 使 知 曉。至 於 “遏 ”則 讀 作 “壓 ”, 有 阻 止 、 壓 制 的 意 思 。 由 此 可 見 , “遏 ”與 “竭 ”、 “揭 ”的 分 野 非 常 明 顯 , 不 容 混 淆 。

《資治通鑑》 司馬光有見於歷代史籍浩繁,難以遍覽,遂立志 纂修一部編年通史,藉此“鑑前世之興衰,考當今 之得失,嘉善矜惡,取是捨非”。 《資治通鑑》篇幅 長達三百多萬字,載述一千三百多年共十六朝的 興衰更替,歷十九年編纂而成。 《資治通鑑》之名由宋神宗欽 賜,謂其“鑑於往事,有資於治 道”,意即為政者細讀此書,可 借鑑歷史,探求致治之道。 《資治通鑑》文稿

司馬光在《進資治通鑑表》中寫道:“日力不 足,繼之以夜……臣之精力,盡於此書。” 十 九年來,司馬光日以繼夜編纂《資治通鑑》, 書成後目昏齒落,形容枯槁,兩年後就積勞而 逝。猶可告慰的是,《資治通鑑》為後世帝王 將相、文人學者爭相研讀。歷代史籍浩如煙 海,只有司馬遷的《史記》能與之媲美。

46

按部就班 讀音 粵 音 : on3 bou6 zau6 baan1 普 通 話 : 3n b_ ji_ b`n

出處 “按 部 就 班 ”語 本 西 晉 陸 機 《 文 賦 》: “觀 古 今 於 須 臾,撫四海於一瞬。然後選義按部,考辭就班。” 這裏描寫的是創作文章的過程。當文思湧現,作 者片刻之間就能通觀古今,縱橫四海,隨後按門 類 選 材 立 意 , 組 織 篇 章 , 選 詞 造 句 。 “選 義 按 部 , 考 辭 就 班 ”後 簡 化 成 “按 部 就 班 ”。

釋義 “按 ”即 依 照 , “部 ”指 門 類 , “就 ”解 作 歸 於 , “班 ” 是 次 序 。 “按 部 就 班 ” 原 本 描 述 寫 作 過 程, 指 謀 篇 立意,組織詞句;現泛指做事依循一定的條理和 程序。

運用 “按 部 就 班 ”解 作 依 循 一 定 的 層 次 、 步 驟 做 事 。 例 句如下: 求學問必須循序漸進,按部就班。操之過急 只會弄巧反拙。 47

誤寫 “按 部 就 班 ”的 “部 ”常 被 誤 寫 成 “步 ”。 “部 ”與 “步 ”同 音 , 加 上 “步 ”可 解 作 步 驟 , 容 易 令 人 誤 解 為 “按 照 步 驟 做 事 ”, 以 致 寫 成 “按 步 就 班 ”。 其 實 , “部 ”解 作 門 類,並 非 指 步 驟,因 此 不 能 寫 成 “按 步 就 班 ”。 另 外,“班 ”、“斑 ”兩 字 也 容 易 混 淆。“班 ”解 作 次 序, “斑 ”則 指 花 紋 、 斑 點 。 兩 字 雖 然 音 同 形 似 , 含 義 卻大不相同。

陸機與《文賦》 陸機是西晉太康至元 康年間著名的文學 家,有“太康之英”的美 譽。他不但文采風流, 更是傑出的書法家,工 於 章 草 (漢 代 草 書 的 一 種)。他的《平復帖》字 體質樸遒勁,是現存最 古的名家墨迹,在書法 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平復帖》

“ 賦 ”是 韻 文 , 性 質 介 於 詩與散文之間,句式以 四言和六言為主,講求 辭藻華美,音韻諧協, 大量使用對仗、押韻等 修辭技巧。 《文賦》以賦 體寫成,是中國第一篇 有系統的文學理論著 作,對後世的文學創作 和文學理論,都有極深 遠的影響。

陸機後人陸柬之 手書《文賦》

48

相形見絀 讀音 粵 音: soeng1 jing4 gin3 zyut3 普通話: xi`ng x=ng ji3n ch_

出處 “相 形 見 絀 ”語 出 清 代 舉 人 李 綠 園 的 長 篇 小 說《 歧 路 燈 》 第 十 四 回 : “譚 紹 聞 ……這 四 五 年 來 , 每 日 信 馬 由 繮,如 在 醉 夢 中 一 般。那 日 程 希 明 當 頭 棒 喝 , 未 免 觸 動 了 天 良。又 見 婁 樸,同 窗 共 硯,今 日 相 形 見 絀 , 難 說 心 中 不 鼓 動 麼 ? ”富 家 子 譚 紹 聞 自 父 親 過 世 後 不 思 進 取。父 執 程 希 明 看 不 過 眼,在 席 上 向 他 曉 以 大 義。宴 席 剛 散,新 進 秀 才 婁 樸 拜 府 登 門 , 答 謝 譚 父 昔 日 照 顧 之 恩。紹 聞 見 舊 時 同 窗 今 日 已 成 秀才,相比之下,頓然有不如人之感。

釋義 “形 ”指 比 較 、 對 照 , “絀 ”指 不 足 、 短 缺 。 “相 形 見 絀 ”意 指 相 比 之 下 顯 得 不 及 別 人 , 比 人 家 遜 色 。

運用 “相 形 見 絀 ”指 兩 者 比 較 之 下 , 其 中 一 方 給 比 下 去。例句如下: 這位參賽者頗具實力,只是碰上國際冠軍, 對手太強,難免相形見絀。 49

誤寫 “相 形 見 絀 ”常 被 誤 作 “相 形 見 拙 ”, 主 要 因 為 “絀 ”、 “拙 ”粵 音 相 同 , 字 形 近 似 , 所 以 特 別 容 易 混 淆。誤 用 者 大 概 以 為 這 個 成 語 的 意 思,是 指 “相 , 大比概之是下因,為顯“拙 同音 ”的拙字”。 符所致 得 ”與 差 勁“絀 拙 ”字 劣 ”, 因, 此同 誤用 寫 “出 成 “見 其 實,“絀 ”指 不 足、遜 色,“拙 ”則 指 笨、不 靈 巧 ; 兩 者 意 思 有 別 。 “相 形 見 絀 ”只 是 指 比 較 之 下 顯 得 不足,不及別人出色,並不表示本身條件差劣。 只 要 明 白 這 個 成 語 的 真 正 意 思 , 就 知 道 寫 作 “絀 ” 才是正確。

《歧路燈》 清 代 長 篇 小 說《 歧 路 燈 》全 書 共 一 百 零 八 回 , 寫 的 是 一 個 宦 門 子 弟 如 何 墮 落 敗 家,又 如 何 改 過自新的故事。 小說中的主角譚紹聞自嚴父辭世後無人管束,終日 與浪子為伍,把亡父“用心讀書,親近正人”的遺訓 忘記得一乾二淨。他染上惡習,沉迷賭博,作奸犯 科,結果身陷囹圄,親人傾家蕩產,才把他救出。 譚紹聞出獄後窮愁潦倒,歷盡辛酸,終於迷途知返, 潛心苦讀,最後學業有成。故事結束時,他獲任命 為知縣,兒子簣初也獲欽點為翰林,重光門第。

課子圖

《歧路燈》的作者李綠 園希望能藉這本小說“感 發人之善心,懲創人之 逸志”,勸戒世人“教子要 嚴、延師要正、交友要 慎”,帶有家訓的意味。

50

重蹈覆轍 讀音 粵 音 : cung4 dou6 fuk1 cit3 普 通 話 : ch0ng d2o f_ zh5

出處 “重 蹈 覆 轍 ”語 本 南 朝 宋 歷 史 學 家 范 曄 的 《 後 漢 書 . 竇 武 傳 》。 竇 武 上 疏 勸 諫 桓 帝 : “今 不 慮 前 事 之 失,復 循 覆 車 之 軌,臣 恐 二 世 之 難,必 將 復 及 , 趙 高 之 變 , 不 朝 則 夕 。 ”東 漢 末 年 , 宦 官 當 道 , 殘 害 忠 良。竇 武 憤 慨 不 已,謂 朝 廷 不 但 不 汲 取 教 訓 , 還走上秦二世和趙高翻車的舊路,國家很快就會 覆 亡 。 “循 覆 車 之 軌 ”後 變 成 “重 蹈 覆 轍 ”。

釋義 “重 ”解 作 再 次,“蹈 ”是 踏 上 的 意 思,“覆 ”指 翻 倒 , “轍 ”是 車 輪 的 行 迹 。 “重 蹈 覆 轍 ”意 指 再 次 走 上 翻 車的舊路,比喻重犯過去的錯誤。

運用 “重 蹈 覆 轍 ”形 容 人 犯 錯 後 沒 有 汲 取 教 訓 , 再 犯 以 前的錯誤。例句如下: 牧師探訪更生中心的少年罪犯,勸告他們改 過自新,不要重蹈覆轍。 51

誤寫與誤讀 “重 蹈 覆 轍 ”的 “蹈 ”常 被 錯 寫 或 錯 讀 成 “滔 ”。 “蹈 ”與 “滔 ”字 形 相 似 , 容 易 令 人 混 淆 。 “蹈 ”(粵 音 “道 ”)與 足 部 動 作 有 關,本 義 是 踏、踩,例 如 重 蹈 覆 轍、赴 湯 蹈 火 。 “蹈 ”又 指 跳 動 , 例 如 舞 蹈 、 手 舞 足 蹈 。 “滔 ”(粵 音 “叼 ”)與 水 有 關 , 解 作 大 水 瀰 漫 或 連 續 不 斷 , 例 如 巨 浪 滔 天 、 滔 滔 不 絕 。 由 此 可 見 , “蹈 ” 與 “滔 ”無 論 在 讀 音 或 意 義 上 都 截 然 不 同。只 要 明 瞭 這 些 分 別 , 就 不 會 再 把 “蹈 ”錯 讀 或 錯 寫 成 “滔 ”了 。

《後漢書》中的能人 《 後 漢 書 》以 紀 傳 體 寫 成,以 人 物 為 敍 事 的 脈 絡,詳 載 東 漢 約 二 百 年 的 歷 史。除 記 載 宦 官 亂 政、黨 錮 之 禍 等 史 實 外,還 生 動 地 記 述 許 多 著 名人物的事迹。 《 後漢書.宦者 列傳 》記述 蔡倫的 生 平 以及他 發明“蔡侯紙 ”的經 過。蔡 倫 總 結前人 經驗,用 樹皮、麻 頭、破 布、 魚 網造紙,改良 了造紙 技術。紙張 普 及,有 利於文化 傳播,對於 推動人 類 文 明,起 着極為 關鍵的 作用。 《 後漢書.方術 列傳》記載,名醫華佗 抓 藥時不 用稱量,分量 準確;施針時只 扎 幾個穴 位,就 能除病 去疾。華佗研製 的 “ 麻 沸 散 ”是 最 早 的 麻 醉 藥 , 和 酒 服 下,就會 知覺全 失。華 佗曾借 助麻沸散 施 刀開腹,進行 切腸除 瘤 等 大 型 手 術 。 由 於華佗 在醫學 上成就 非凡,後世常以 “華佗再 世”來 讚譽醫 術高明 的醫生 。

52

流芳百世 讀音 粵 音 : lau4 fong1 baak3 sai3 普 通 話 : li\ f`ng b2i sh+

出處 據《三國志.魏書.后妃傳》所載,魏文帝曹丕 賜 死 甄 后 後 欲 立 郭 妃,棧 潛 上 疏 諫 阻:“在 昔 帝 王 之治天下,不惟外輔,亦有內助,治亂所由,盛 衰從之。故西陵配黃,英、娥降媯,並以賢明, 流 芳 上 世。”意 思 是 君 主 除 了 有 良 臣 輔 弼,還 要 有 賢 妻 相 助,國 家 方 能 大 治。軒 轅 黃 帝 的 元 妃 嫘 祖 、 帝舜的后妃娥皇女英,都是淑德的典範,美名千 秋 傳 頌 。 “流 芳 上 世 ”後 變 成 “流 芳 百 世 ”。

釋義 “流 ”即 流 傳、傳 播。“芳 ”原 指 花 草 的 香 氣,比 喻 美 好 的 名 聲。古 人 以 三 十 年 為 一 世,“百 世 ”喻 指 極 長 的 時 間 。 “流 芳 百 世 ”是 指 美 好 的 名 聲 永 遠 流 傳 。

運用 “流 芳 百 世 ”多 用 於 稱 頌 人 。 例 句 如 下 : 岳飛力退金兵,挽宋室於狂瀾;雖含屈而 終,卻流芳百世,忠義之名千古傳頌。 這個成語也可形容功績。例句如下: 新校舍得以建成,全賴各界人士慷慨捐輸。為 表彰仁風善行,特樹碑為記,以期流芳百世 。 53

誤寫 “流 芳 百 世 ”常 被 誤 寫 成 “留 芳 百 世 ”。 “流 ”與 “留 ”讀 音 相 同 , 但 含 義 有 別 。 “流 芳 百 世 ”中 的 “流 ”解 作 流 傳 , 意 指 傳 下 來 或 傳 播 開 去 ; “流 傳 ”用 於 抽 象 的 事 物 , 例 如 消 息 、 事 迹 、 名 聲 等 。 “留 ”則 指 “留 傳 ”, 即 遺 留 下 來 傳 給 後 代 ; “留 傳 ”用 於 實 物 , 例 如 祖 傳 的 秘 方 、 珍 玩 等 。 以 “流 芳 百 世 ”這 個 成 語 來 說 , 由 於 美 名 是 抽 象 的 事 物 , 因 此 該 用 “流 ”而 不 用 “留 ”。

贏得生前身後名 在中國歷史長河中,流芳百世的人物多不勝 數。除了娥皇女英等賢婦之外,還有許多聖人 賢哲、忠臣良相,在世時垂範天下,身故後名 留青史。

萬世師表

孔 子 提 倡 儒 家 學 說。漢 武 帝 獨 尊 儒 術,至 今 二 千 多 年,儒 家 思 想 不 但 成 為 中 國 社 會 的 主 導 思 想,影 響 更 遠 及 日 韓 等 亞 洲 國 家。孔 子 絕 對 稱 得上是流芳百世。

南 宋 末 年,文 天 祥 起 兵 抗 元,不 敵 被 虜。忽 必 烈 親 自 勸 降,許 以 丞 相 之 位,文 天 祥 卻 不 為 所 動 。 他 在 獄 中 寫 下《 正 氣 歌 》 ,有 “時 窮 節 乃 見 , 一 一 垂 丹 青 ”之 句 , 與 《 過 零 丁 洋 》 的 “人 生 自 古 誰 無 死 , 留 取 丹 心 照 汗 青 ”, 可 說 互 相 輝 映。文 天 祥 固 守 節 操,捨 生 取 義,正 是 這 股 浩 然 正 氣,一 片赤誠丹心,令他名垂青史。

54

元朗新田文天祥公園

真知灼見 讀音 粵 音: zan1 zi1 zoek3 gin3 普通話: zh4n zh8 zhu0 ji3n

出處 “真 知 灼 見 ”語 出 明 末 馮 夢 龍 的 話 本 小 說 集《 警 世 通 言 . 王 安 石 三 難 蘇 學 士 》: “真 知 灼 見 者 , 尚 且 有 誤 , 何 況 其 他 ﹗ ”北 宋 宰 相 王 安 石 吟 詩 詠 菊 , 有 “西 風 昨 夜 過 園 林 , 吹 落 黃 花 滿 地 金 ”之 句 。 蘇 軾恰巧看到,認為王安石亂寫,因為秋菊耐寒, 縱 使 枯 萎,也 不 會 凋 零 落 瓣。於 是 續 詩 相 譏:“秋 花 不 比 春 花 落 , 說 與 詩 人 仔 細 吟 ”。 其 後 蘇 軾 被 貶 到 黃 州, 重 陽 過 後 看 到 菊 花 落 瓣 , 才 知 道 王 安 石 把 他 貶 往 黃 州,是 要 他 親 睹 黃 州 秋 菊 的 確 與 別 不 同。 蘇 軾 歎 道, 對 事 物 了 解 透 徹 的 高 人 尚 且 出 錯,更何況是凡夫俗子!

釋義 “真 知 ”指 正 確 的 認 識 ; “灼 ”是 清 楚 、 透 徹 ; “見 ” 指 見 解。“真 知 灼 見 ”指 正 確 的 認 識,透 徹 的 見 解。

運用 “真 知 灼見 ”帶褒義,形容見解 正確透徹。例句如 下: 這篇論文蘊含真知灼見,內容發人深省,值 得再三細閱。 55

誤寫 “真 知 灼 見 ”中 的 “灼 ”常 被 誤 寫 成 “卓 ”。 由 於 “灼 ” 與 “卓 ”粵 音 相 近 , 加 上 規 範 漢 語 裏 的 確 有 “卓 見 ” 一詞,因此兩者特別容易混淆。 “卓 ”的 本義是高超,“卓見 ”就是高明、卓越的見解。 “灼 ”從 火,有明亮 的意思,引伸 為清楚、透徹,“灼 見 ”即 透徹的見解。由此 可見,“卓見 ”與 “灼 見 ”意思 有 別 。 “真 知 灼見 ”的 真 正 意思 ,是 指 人 對事 物 有 清 楚 的認識 、透 徹的了 解,而 不是指 人對事 物有 高明 的見地 ;因此應寫作 “灼 見 ”,才符合成 語的本義。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是《警世通言》中膾炙 人口的名篇,講述京城名妓杜十娘追求純真愛 情的故事。 才貌雙全的名妓杜十娘渴望從 良,於是努力積攢錢財,藏於百 寶箱,待覓得佳侶,變賣寶物, 為愛郎潤色行裝,希望未來翁姑 憐她苦心,接納她作兒媳。 十娘遇上紈 袴 子弟李甲,情 投意合,決定託付終身。李 甲獨佔十娘兩年,牀頭金 盡。十娘自行拿出銀子贖 身,與李甲乘舟渡江遠離煙 花之地。豈料李甲怯懦,聽 鄰舟浪子孫富之言,竟把十 娘賣予孫富。 56

連環圖封面

十娘悲憤至極,打 開百寶箱,把寶物 一匣一匣投進江 中,怒罵孫富斷人 恩愛,控訴李甲忘 情負心,然後抱着 百寶箱投江自盡。

草菅人命 讀音 粵 音 : cou2 gaan1 jan4 ming6 普 通 話 : c2o ji`n r5n m+ng

出處 “草 菅 人 命 ”語 本 西 漢 賈 誼 《 新 書 . 保 傅 》: “其 視 殺人若艾草菅然,豈胡亥之性惡哉?其所以習道 之 者 , 非 理 故 也 。 ”賈 誼 這 番 議 論 的 意 思 是 : 秦 二 世胡亥登位即大肆殺戮,視殺人如割除野草一 樣,並非因為他本性兇殘,而是宦官趙高只教他 施 酷 刑 、 誅 三 族 , 沒 有 把 他 帶 入 正 道 。 “其 視 殺 人 若 艾 草 菅 然 ”後 來 成 了 “草 菅 人 命 ”。

釋義 “菅 ”是 一 種 多 年 生 的 茅 草,泛 指 野 草。“草 菅 人 命 ” 意指把人命當作野草,任意殘害。

運用 “草 菅 人 命 ”含 貶 義,形 容 輕 視 人 命、肆 意 加 以 殘 害 的行為。例句如下: 製造和販賣假藥,是草菅人命的行為;幹這 種非法勾當的人,必須加以嚴懲。 57

誤寫與誤讀 “草 菅 人 命 ”的 “菅 ”,常 被 誤 寫 或 誤 讀 成 “管 ”。“菅 ” 和 “管 ”雖 然 字 形 相 似 , 但 彼 此 在 讀 音 和 意 義 上 卻 有很大分別。 “菅 ”從 艸 部 , 粵 音 “奸 ”, 原 指 一 種 草 木 植 物 , 泛 指 野 草 雜 草 。 “管 ”從 竹 部 , 粵 音 “館 ”, 原 指 古 代 一種竹製的樂器,後引伸為主持、過問的意思。 只 要 辨 清 “菅 ”、 “管 ”兩 字 的 分 別 , 就 不 會 再 把 這 個 成 語 誤 寫 成 “草 管 人 命 ”了 。

指鹿為馬 秦始皇駕崩,宦官趙高與丞相李斯合謀篡改遺 詔,賜死仁厚的太子扶蘇,另立庸碌的胡亥為 二世。秦二世對趙高言聽計從,嚴法刻刑,殘 害賢臣良將,戮殺公子公主二十餘人,視人命 如草芥,最終把秦朝引上覆亡之路。 成語“指鹿為馬”比喻故意歪 曲事實,顛倒是非。故事的主 角正是趙高和秦二世。據《史 記.秦始皇本紀》記載,趙高 欲謀朝篡位,恐怕羣臣不肯受 他擺布,於是設計試探。他向 二世獻鹿,卻說獻的是馬。 二世笑說趙高把鹿錯說成 馬,問身邊臣子事實是否 如此。羣臣當中,有人噤 若寒蟬,有人為順從趙 高,顛倒是非,把鹿說成 馬。實話實說的大臣,其 後被趙高暗中殺掉。 58

趙高的帝王夢最終沒 有成真。他趁劉邦兵 臨咸陽,迫死二世, 欲自立為王,卻又恐 羣臣不服,於是另立 子嬰。可是,子嬰識 破他的詭計,即位五 天後便把他誅滅。

眾口鑠金 讀音 粵 音 : zung3 hau2 soek3 gam1 普 通 話 : zh}ng k{u shu} j8n

出處 “眾 口 鑠 金 ”語 出《 國 語.周 語 下 》 :“且 民 所 曹 好 , 鮮 其 不 濟 也。其 所 曹 惡,鮮 其 不 廢 也。故 諺 曰:‘眾 心 成 城 , 眾 口 鑠 金 。 ’”春 秋 末 年 , 周 景 王 打 算 鑄 造大鐘,樂師州鳩反對,認為此舉勞民傷財。他 說 : “百 姓 支 持 的 事 , 很 少 有 不 成 功 的 ; 百 姓 反 對 的 事,很 少 有 不 失 敗 的。因 此 俗 語 說:‘同 心 合 力 , 就如城堡一樣堅不可摧;同聲貶抑,就算金屬也 會 給 熔 掉 。 ’”

釋義 “眾 口 ”指 眾 人 同 聲 批 評 , “鑠 ”即 熔 化 , “金 ”泛 指 金 屬 。 “眾 口 鑠 金 ”原 指 眾 口 一 詞 , 連 金 屬 也 會 給 熔掉,比喻輿論力量極大,後也喻作人多口雜, 足以混淆是非。

運用 “眾 口 鑠 金 ”含 貶 義, 指 輿 論 力 量 之 大, 足 以 混 淆 視聽。例句如下: 意外調查報告還未完成,不少報道已暗指 管工李四是罪魁禍首。眾口鑠金,李四百 辭莫辯,唯有寄望調查結果能還他清白。 59

誤用 “眾 口 鑠 金 ”並 非 “有 口 皆 碑 ”的 同 義 詞 。 這 兩 個 成 語 雖 然 同 樣 表 示 羣 眾 意 見 一 致,但 是 褒 貶 義 卻 完 全不同。 “有 口 皆 碑 ”含 褒 義 , “碑 ”指 功 德 碑 ; “有 口 皆 碑 ” 意 即 “人 人 稱 頌 ”。 “眾 口 鑠 金 ”則 含 貶 義 , 帶 有 人 言 可 畏 的 意 味 ,多 用 來 比 喻 眾 口 同 聲 ,往 往 積 非 成是。

金光閃閃 古籍中的金,不一定是黃金,有時指銅,有時 指 鐵,更 常 是 金 屬 的 統 稱。從 文 化 的 角 度 來 說 , 金承載着深邃而豐富的意義,絕非黃金或金屬 那麼簡單。

金龜婿

金屋藏嬌

金龜是唐代三品以上官員的佩飾, “金龜婿”就是享有高官厚祿的夫婿, 現泛指有錢或有身分地位的夫婿。

漢武帝年幼時,姑母 問他要不要娶妻。漢 武帝答說,如娶得表 姐阿嬌,會為她建造 金屋。後來漢武帝果 真立阿嬌為后。“金 屋藏嬌”原指蓋建華 屋迎娶所愛,現演變 成丈夫偷偷在外面 包養情婦的代稱。

金蘭 “金蘭”源出《易 經.繫辭》 :“二人 同心,其利斷金。 同心之言,其臭如 蘭。” “金蘭”原指 牢固而融洽的友 情,“金”喻堅固, “蘭”喻芳香。後來 多用作結拜為兄 弟姊妹的代稱。

古代蜀國的金面具

金秋 “金秋”的“金”並非形容秋季漫 天黃葉的景象。據五行之說, 秋屬金,故秋天又稱為金秋。

60

循循善誘 讀音 粵 音 : ceon4 ceon4 sin6 jau5 普 通 話 : x\n x\n sh3n y}u

出處 “循 循 善 誘 ”語 本 《 論 語 . 子 罕 》: “仰 之 彌 高 , 鑽 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 人 ,博 我 以 文,約 我 以 禮,欲 罷 不 能。 ”這 段 話 出 自孔子的弟子顏淵之口。顏淵讚歎說,老師的道 德學問,越是仰望越感其高深,越是鑽研越覺其 實在;雖是深奧而難以捉摸,老師卻能有次序、 有步驟地加以引導,以典籍豐富他的知識,以禮 約 束 他 的 行 為,令 他 無 法 停 止 追 求 學 問。“循 循 然 善 誘 人 ”後 變 成 “循 循 善 誘 ”。

釋義 “循 循 ”是 有 步 驟 的 樣 子。“善 誘 ”指 長 於 誘 導。“循 循 善 誘 ”形 容 教 導 有 方 , 能 有 次 序 、 有 系 統 地 引 領別人學習。

運用 “循 循 善 誘 ”常 用 來 形 容 教 學 的 方 法 。 例 句 如 下 : 這套漢字輸入法十分複雜。幸得導師循循善 誘,我 終 於 掌 握 了 要 訣,打 起 字 來 得 心 應 手。 61

誤寫 “ 循 循 善 誘 ” 常 與 “ 諄 諄 善 誘 ” 混 淆 。 “ 循 循 ” 與 “諄 諄 ”兩 詞 意 思 有 別 , “循 循 ”指 有 次 序 、 有 步 驟 ; “諄 諄 ”(粵 音 “樽 ”)則 指 誠 懇 殷 切 , 例 如 “諄 諄 教 誨 ” 就 是 懇 切 耐 心 地 教 導 的 意 思。 由 此 可 見, “循 循 善 誘 ” 和 “諄 諄 教 誨 ”雖 然 都 與 教 導 有 關 , 但 前 者 的 重 點 在於教導的方法,後者的重點則在於教導的態度, 兩 者 意 思 明 顯 不 同 。 因 此 , 如 果 把 “循 循 善 誘 ”寫 成 “諄 諄 善 誘 ”, 便 不 能 表 達 “有 步 驟 、 有 系 統 地 引 導 ” 的意思,與成語的原意不符。

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 顏 淵 (顏 回 )好 學 安 貧 , 聞 一 知 十 , 孔 子 極 為 欣 賞,讚 歎 說 “賢 哉 回 也 ”,視 之 為 最 得 意 的 門 生 。 顏淵夭亡,孔子放聲大哭,比獨生子孔鯉死時 還 要 悲 慟。 《 論 語.先 進 》記 載 了 孔 子 悲 傷 之 情, 為這份深厚的師生情誼加上感人的註腳。 顏淵離世,孔子 說:“唉,上 天 要 取 我的命呀!上天要 取我的命呀!”

“顏 淵 死 , 子 曰 ︰ ‘噫 ! 天 喪 予 ! 天 喪 予 ! ’”

顏淵離世,孔子悲慟 大 哭 。門 生 說 :“老 師 您太傷 心了 。”孔子 說:“是 太 傷 心 了 嗎 ? 我不為這個人傷心, 誰 還 值 得 我 傷 心 呢?”

“顏 淵 死 , 子 哭 之 慟 。 從 者 曰 : ‘子 慟 矣 ! ’曰 : ‘有 慟 乎?非夫人之為 慟 而 誰 為 ? ’”

62

斐然成章 讀音 粵 音 : fei2 jin4 sing4 zoeng1 普 通 話 : f6i r1n ch5ng zh`ng

出處 “斐 然 成 章 ”語 出《 論 語.公 冶 長 》 :“子 在 陳 曰:‘歸 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 以 裁 之。’”孔 子 身 在 陳 國,想 返 回 魯 國,因 為 家 鄉 的弟子雖然志向高遠,文章可觀,但行事疏闊, 需要裁正。孔子周遊列國多年,廣宣大道,可惜 未能施展抱負,所以立意回國教導弟子成材,寄 盼他們傳道於後世。

釋義 “斐 ”是 有 文 采 的 樣 子 , “章 ”是 章 法 。 “斐 然 成 章 ” 指富有文采,合乎章法。

運用 “斐 然 成 章 ”常 用 來 稱 讚 別 人 文 辭 出 色 , 兼 有 文 采 和條理。例句如下: 這 位新 進作 家年 紀雖 輕,但 文采過 人,斐 然 成章,深得編輯讚賞。 63

誤寫 “斐 然 成 章 ”的 “斐 ”常 被 誤 寫 成 “蜚 ”或 “裴 ”, 這 是 因 為 “斐 ”、 “蜚 ”、 “裴 ”字 形 相 近 , 特 別 容 易 混 淆 的緣故。 “斐 ”粵 音 “匪 ”,從 文 部,形 容 有 文 采 的 樣 子。“蜚 ” 從 虫 部 , 有 兩 個 讀 音; 讀 作 “匪 ”時 , 本 義 是 蚱 蜢 類 昆 蟲 , 今 特 指 蜚 蠊 (即 蟑 螂 ); 另 外 , “蜚 ”字 古 時 與 “飛 ”字 相 通 , 讀 作 “飛 ”, 例 如 “蜚 短 流 長 ”、 “蜚 聲 中 外 ”、 “流 言 蜚 語 ”這 幾 個 詞 語 ,就 是 用 作 “飛 ”義 。 “裴 ”粵 音 “陪 ”, 從 衣 部 , 本 義 為 長 衣 下 垂 的 樣 子 , 現 今 用 作 姓 氏 。 由 此 可 見 , “斐 ” 、 “蜚 ”、 “裴 ”三 字 的 含 義 完 全 不 同 。 明 白 當 中 的 分 別 , 就 不 會 再 把 “斐 然 成 章 ”的 “斐 ”字 寫 錯 。

鳥語能通公冶長 《論語》第五篇以公冶長為篇名。公冶長是孔 子七十二位弟子之一。孔子說公冶長雖然坐過 牢,但並非因品行不端獲罪,還把女兒許配給 他 。《 論 語 》 沒 有 交 代 公 冶 長 身 陷 囹 圄 的 原 因 。 不過流傳的故事卻非常有趣,說公冶長下獄, 與他通曉鳥語有莫大關係。 話說一天有鴟鳥(貓頭鷹一類的鳥)飛來, 對 公 冶 長 說 :“ 南 有 死 獐 (類 似 小 鹿 的 動 物),子食其肉,我食其腸。”公冶長吃了 獐肉,卻沒有依照鴟鳥的話把腸分給牠。 山東的公冶祠

鴟鳥 懷 恨在 心 ,有 天 見路 旁 有人 圍 觀 一具 屍 首,便引公冶長到來。公冶長遠遠沒看清楚 , 以為又是死獐,為免人多爭奪,便喊道“是我 打死的”,結果被當作殺人犯,當場就給抓了。 64

蜂擁而上 讀音 粵 音: fung1 jung2 ji4 soeng5 普通話: f4ng y9ng 5r sh3ng

出處 “蜂 擁 而 上 ”語 出 明 末 清 初 文 學 家 邵 長 蘅 的 《 閻 典 史傳》 :“城 俄 陷,大 軍 從 煙 焰 霧 雨 中,蜂 擁 而 上。” 明室覆亡,清兵圍攻江陰縣,任典史的閻應元帶 領百姓死守孤城,不肯投降。清兵圍城近三月, 最後施用炮攻。大雨中硝煙四起,清兵如蜂羣一 樣逼進,江陰終被攻陷。閻應元投湖殉國不遂, 為 清 兵 所 傷 , 傷 重 而 歿 。 “蜂 擁 而 上 ”也 作 “蜂 擁 而 至 ”、 “蜂 擁 而 起 ”。

釋義 “擁 ”是 聚 在 一 起 的 意 思 。 “蜂 擁 而 上 ”指 人 羣 像 一 窩蜜蜂般圍攏起來。

運用 “蜂 擁 而 上 ”常 用 來 形 容 很 多 人 亂 哄 哄 地 向 一 處 聚 攏的情況。例句如下: “神 奇 小 子 ”蘇 樺 偉 在 北 京 殘 奧 會 中 奪 得 金 牌 , 凱 旋 回 港 。 他 一 返 抵 機 場 ,幾 十 名 記 者 就蜂擁而上,爭相採訪拍照。 65

誤寫 “蜂 擁 而 上 ”常 被 誤 作 “蜂 湧 而 上 ”, 主 要 是 因 為 “擁 ”、 “湧 ”粵 音 相 同 所 致 。 其 實 , 這 兩 個 字 的 含 義 完全不同。 “擁 ”從 手 部 , 本 義 是 “抱 ”, 引 伸 作 “圍  ”, 由 “圍  ”引 伸 指 人 羣 聚 到 一 塊 兒 或 擠 在 一 起 。 “湧 ”從 水 部 ,解 作 水 或 雲 氣 向 上 升 騰,例 如 :波 濤 洶 湧、風 起 雲 湧;或 比 喻 東 西 像 水 一 樣 冒 出,例 如:淚 如 泉 湧 、人 如 潮 湧。 “蜂 擁 而 上 ”本 身 是 個 比 喻, 把 人 羣 喻 作 蜂 羣,密 集 而 擁 擠,向 同 一 處 聚 攏,與 水 無 關。 因 此,這 個 成 語 的 正 確 寫 法 應 是 “蜂 擁 而 上 ”,而 非 “蜂 湧 而 上 ”。

守墓三百年 忠義兩個字,教無數英雄烈士拋頭顱、灑熱血。 處身於明末亂世,立志報國存忠、捨生取義的, 除了小官閻應元,還有大將袁崇煥。袁督師力抗 清兵,最後竟被皇帝冤殺。然而,袁督師慘死並 非故事的結局,反而是另一齣忠義傳奇的開端。 袁崇煥為廣東東莞人,鎮守遼東,屢建奇功, 後被崇禎以通敵謀逆之罪,凌遲處死。百姓誤 信袁崇煥賣國,恨之入骨。行刑時,百姓付錢 啖其肉,吞其五臟。怨恨之深,可想而見。

北京袁崇煥墓

據清末學者考證,袁崇煥一名姓佘的部下冒死盜其 首級,埋在自家後院,秘密為袁氏守墓,直至百多 年後乾隆下旨平反,秘密才得以公開。佘氏子孫為 袁崇煥守墓,至今三百七十多年,傳至第十七代。 忠義的傳統,原來並非只存於史籍小說,也活在現 實之中。佘氏後人守墓的事迹,就是最佳註腳 。 66

道聽途說 讀音 粵 音 : dou6 ting1 tou4 syut3 普 通 話 : d3o t8ng t\ shu9

出處 “道 聽 途 說 ”語 出《 論 語.陽 貨 》:“子 曰:‘道 聽 而 塗 說,德 之 棄 也 ’”。“塗 ”,古 通 “途 ”。孔 子 對 學 生 說 , 在 路 上 聽 到 消 息,未 經 查 證 就 隨 便 傳 開 去,等 於 毀 棄 自 己 的 德 行 。 “道 聽 塗 說 ”後 寫 作 “道 聽 途 說 ”。

釋義 “道 ”與 “途 ”均 指 道 路 。 “道 聽 途 說 ”意 即 在 路 上 聽 來,又在路上傳播開去;泛指輾轉流傳、沒有根 據的消息。

運用 “道 聽 途說 ”形容人輕 信傳聞,到 處傳播。例句如下: 互聯網的討論區中出現不少難辨真偽的傳 聞,大 家 千 萬 不 要 道 聽 途 說,助 長流 言 散 播。 此 外 , “道 聽 途說 ”也 用 來 形 容 毫 無 根 據 的 消 息 。 例句如下: 老張昨天才跟老闆續了約,他被解僱的消息 不過是道聽途說罷了。 67

誤寫 有 些 人 會 把 “道 聽 途 說 ”寫 成 “道 聽 塗 說 ”, 這 大 概 是 因 為 “途 ”與 “塗 ”古 時 相 通 的 緣 故 。 “塗 ”的 本 義 是 泥 , 引 伸 指 海 灘 , 又 引 伸 指 道 路 。 “途 ”是 後 起 字,本義是道路;古籍中在表達道路的意思時, “塗 ”與 “途 ”相 通 。 不 過 , 這 兩 個 字 後 來 已 有 所 分 工 , “道 路 ”一 義 現 今 只 用 “途 ”而 不 用 “塗 ”來 表 達 。 因 此 , 寫 作 “道 聽 途 說 ”較 為 符 合 語 文 發 展 的 規律和習慣。

《弟子規》 孔子告誡弟子的睿智之言,在二千多年後也有 知音呼應。啓蒙讀物《弟子規》以《論語》的 教 誨 為 基 礎,詳 述 各 種 操 守 規 範 。當 中 的 “見 未 真 , 勿 輕 言 , 知 未 的 , 勿 輕 傳 ”, 與 “道 聽 途 說 ” 可謂一脈相通。 清康熙年間,秀才李毓 秀根據《論語.學而》 第六條寫成《訓蒙 文》。其後經賈存仁修 訂,改名《弟子規》。 《弟子規》根據《論 語.學而》原文,分 成“入則孝”、“出則 悌”、“謹”、“信”、“泛 愛眾”、“親仁”、“餘 力學文”幾個部分, 講述在生活中如何 實踐孝悌誠信。

總 敍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入則孝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冬則溫 夏則清 晨則省 昏則定

《弟子規》歷久不 衰,與《三字經》一 樣,至今仍是 啓 蒙養 正的教化寶典。

68

對簿公堂 讀音 粵 音: deoi3 bou6 gung1 tong4 普通話: du+ b_ g9ng t1ng

出處 “對 簿 公 堂 ”語 本《 史 記. 李 將 軍 列 傳 》: “廣 未 對 , 大 將 軍 使 長 史 急 責 廣 之 幕 府 對 簿 。 ”西 漢 名 將 李 廣 隨 大 將 軍  青 出 征 攻 伐 匈 奴,卻 沒 有 依 照 軍 令,結 果 因 迷 路 而 無 法 與 大 軍 會 合。李 廣 不 肯 解 釋, 青 於 是 急 召 李 廣 的 部 下 聽 候 審 問。李 廣 說 迷 路 是 自 己 的 錯 失,與 部 下 無 關,最 後 在 眾 人 面 前 自 刎。後 世 在 “對 簿 ”後 面 加 上 “公 堂 ”,補 充 說 明 審 案 的 地 方 , 變 成 “對 簿 公 堂 ”。

釋義 “簿 ”是 古 時 的 文 狀,相 當 於 今 日 的 起 訴 書。審 問 時 依 據 簿 上 的 資 料 質 詢 各 方 , 核 對 事 實 , 稱 為 “對 簿 ”。 “公 堂 ”即 舊 時 審 理 案 件 的 地 方 。 “對 簿 公 堂 ” 今指原告和被告在法庭上對質。

運用 “對 簿 公 堂 ”指 控 辯 雙 方 接 受 審 問,在 法 庭 上 對 質 。 例句如下: 員工被公司拖欠薪金,雙方交涉半年仍無結 果,最 終對簿公堂 ,由勞資審裁處裁決 。 69

誤寫 “簿 ”與 “薄 ”字 形 相 似 , 十 分 容 易 混 淆 , 因 此 不 少 人 會 把 “對 簿 公 堂 ”誤 寫 成 “對 薄 公 堂 ”。其 實,“簿 ” 與 “薄 ”在 字 義 和 語 用 上 都 有 很 大 分 别 。 “薄 ”是 個 多 義 字 , 作 形 容 詞 用 時 , 本 義 與 “厚 ”相 對,指扁平物上下兩面之間距離小,也可解作輕 微、不厚道、輕視;作動詞用時,則解作迫近、 靠 近 。 “簿 ”只 能 作 名 詞 用 , 一 般 指 記 事 記 賬 的 本 子,古籍中常指記錄審問材料或供詞的狀書。只 要 明 瞭 “簿 ” 、 “ 薄 ” 兩 字 的 分 別 以 及 “ 對 簿 ” 的 意 思,就不會把這個成語誤寫了。

刀下留人 小說戲曲中有許多對簿公堂的場面。公堂之上, 百姓往往受惡霸欺壓、被權貴魚肉,含冤莫白, 最後由清官伸張正義,大快人心。好像包公審烏 盆、三審玉堂春、夜審郭槐等以審案為重頭戲的 冤情故事,至今仍經常在戲台上演,歷久不衰。 秋決 犯婦人被昏官判處死刑,為 何總留一條“秋後處斬”的 尾巴,讓高中狀元的夫君還 她清白?原來自古有所謂 “王者生殺,宜順時氣”的觀 念。春夏萬物滋長,秋冬肅 殺凋零,因此立春至秋分期 間,死刑暫停執行,最早也 要到秋天霜降後才處決死 囚;“秋決”即源於此。

70

旗開得勝 讀音 粵 音 : kei4 hoi1 dak1 sing3 普 通 話 : q= k`i d5 sh7ng

出處 “旗 開 得 勝 ”語 見 元 代 雜 劇 家 關 漢 卿 的 《 劉 夫 人 慶 賞 五 侯 宴 》: “俺 父 親 手 下 兵 多 將 廣 , 有 五 百 義 兒 家將,人人奮勇,個個英雄,端的是旗開得勝, 馬 到 成 功 。 ”故 事 的 主 人 翁 是 後 唐 明 宗 李 嗣 源 ,他 原是一名大將,與父親李克用馳騁沙場,大敗黃 巢,屢建奇功。李嗣源說父親麾下人強馬壯,一 上戰場與敵交鋒,就大獲全勝。

釋義 “旗 ”指 軍 旗;“開 ”即 展 開;“得 勝 ”就 是 取 得 勝 利 的 意 思。“旗 開 得 勝 ”意 指 軍 旗 一 展 開,就 取 得 勝 利 。

運用 “旗 開 得 勝 ”本 指 初 戰 告 捷 , 後 用 來 比 喻 工 作 或 辦 事一開始就取得成功。例句如下: 藍 隊連 入三 球,旗 開得 勝,氣 勢如 虹,看 來 大有機會奪標。 71

誤寫 “旗 開 得 勝 ”常 被 寫 成 “棋 開 得 勝 ”, 可 能 是 由 於 “旗 ”、“棋 ”兩 字 音 同 形 似,加 上 弈 棋 也 會 決 勝 負 、 定 輸 贏,因 此 容 易 令 人 誤 會 這 個 成 語 是 指 在 “對 弈 中 取 勝 ”的 意 思 。 其 實 , “旗 開 得 勝 ”的 典 源 跟 軍 旗 有 關 。 “旗 ”的 本 義 指 軍 旗 , 後 泛 指 旗 幟 ; 而 “旗 開 得 勝 ”的 “旗 ”, 正是指古時戰場上的軍旗,用來指揮進退。只要 明 瞭 成 語 的 典 源 , 就 不 會 把 “旗 ”誤 寫 成 “棋 ”了 。

從清朝走過來的旗袍 旗 本 指 軍 旗。為 何 旗 袍 不 是 旗 子 縫 製 的 袍 子 , 而 是 優 雅 的 女 服 ? 原 來 “旗 ”除 指 旗 子,也 是 滿 族 軍 隊 編 制 和 百 姓 戶 籍 的 單 位,擁 有 旗 籍 者 稱 為 旗 人。旗 袍 是 指 滿 族 旗 人 的 袍 服。滿 清 入 關 後,旗袍也逐漸融入中國服飾。

清光緒年間 (瑾妃)

清代旗袍的 特點是直 腰,立領, 右大襟,下 擺開衩。清 末尤其盛行 彩色緄邊。

上世紀三四十年 代,西風東漸。旗 袍腰身收窄,突出 玲瓏的曲線。以往 裹藏在衣料之下 的胳臂小腿,如今 坦然露於人前。

民國初年 (上海大學生)

三四十年代 (周璇)

72

清亡後,旗袍開始在 民間流行。上海女學 生率先穿上旗袍,樹 立文明、自由、解放 的新形象。婦女爭相 仿效,旗袍風靡全國。

八十年代,中 國重新 走向 世界,旗袍也 走上國 際時 裝舞台。旗袍 的設計 不斷 注入活力,重 新演繹 東方 婉約之美。

二十一世紀 (時裝模特兒)

徹頭徹尾 讀音 粵 音: cit3 tau4 cit3 mei5 普通話: ch7 t0u ch7 w6i

出處 “徹 頭 徹 尾 ”語 出 《 二 程 語 錄 》: “誠 者 , 物 之 終 始 , 猶 俗 說 徹 頭 徹 尾 。 ”北 宋 理 學 家 程 顥 程 頤 兄 弟 的 門 生 , 把 老 師 講 學 的 內 容 編 成 語 錄 。 二 程 學 說 以 “誠 ” 為 核 心 , 強 調 “誠 ”極 為 重 要 , 謂 萬 事 萬 物 的 開 端 與 終 結 皆 依 附 於 “誠 ”, 從 頭 到 尾 都 要 以 “誠 ”為 依 歸 。

釋義 “徹 ”解 作 通 、 透 。 “徹 頭 徹 尾 ”意 指 從 開 頭 貫 通 到 結 尾、由始至終。

運用 “徹 頭 徹 尾 ”形 容 從 頭 到 尾 , 完 完 全 全 , 現 今 多 用 於 貶義。例句如下: 這個人做事遇上困難就只會逃避,是個徹頭 徹尾的懦夫。 73

誤用 “徹 頭 徹 尾 ” 常 被 誤 作 褒 詞 使 用 , 例 如 “他 品 學 兼 優,關 心 社 會,是 個 徹 頭 徹 尾 的 好 學 生 ”。明 明 是 有意褒獎,卻用了貶詞來表達,顯然有欠妥當。 《 二 程 語 錄 》 裏 的 “徹 頭 徹 尾 ”本 屬 中 性 , 不 帶 貶 義;不 過 現 今 運 用 起 來,往 往 帶 有 批 評 的 意 味。“徹 頭 徹 尾 ”適 用 於 不 好 的 人 和 事,語 帶 貶 抑,例 如 “徹 頭 徹 尾 的 騙 子 ”、“徹 頭 徹 尾 的 謊 話 ”。使 用 這 個 成 語 時 要 格 外 小 心,如 非 有 意 貶 抑,可 考 慮 改 用 “不 折 不 扣 ”這 個 較 為 中 性 的 成 語 。

程門立雪 怎 樣 才 算 孜 孜 不 倦、認 真 求 學 ? 除 了 鑿 壁 偷 光 的 匡 衡、囊 螢 照 明 的 車 胤、頭 懸 屋 梁 的 孫 敬 、 引錐剌股的蘇秦,還有程門立雪的楊時和游 酢,可以訓勉天下莘莘學子。 一 個 冬 日 裏,程 頤 的 弟 子 楊 時 和 游 酢 登 門 求 教,碰 上 老 師 正 在 閉 目 瞑 坐。二 人 不 敢 打 擾,於 是 侍 立 在 旁 靜 待 , 絲毫沒有回家之意。 過 了 大 半 天,程 頤 睜 開 眼 睛,發 現 二 子 仍 然 必 恭 必 敬 站 立 一 旁,而 門 外的積雪竟已深達一 尺。二人站立有多久, 可以想見。

74

“程門立雪”也可 寫 作 “ 立 雪 程 門 ”。 後 人 用 這 個 成語稱讚人誠心 求 學,尊 師 重 道 。

融會貫通 讀音 粵 音 : jung4 wui6 gun3 tung1 普 通 話 : r0ng hu+ gu3n t9ng

出處 “融 會 貫 通 ”出 自 宋 代 著 名 理 學 家 朱 熹 的 《 答 姜 叔 權》 。朱 子 在 信 中 向 姜 叔 權 講 述 如 何 窮 究 天 地 萬 物 之 理: “舉 一 而 三 反,聞 一 而 知 十,乃 學 者 用 功 之 深,窮理之熟,然後能融會貫通,以至於此。” 意思是根據已有的知識能推知相類的事理,求學 問的人要認真鑽研萬物之理,通曉各方面的知識 並加以融合,然後才能達到這個境界。

釋義 “融 會 ”是 融 合 領 會 的 意 思 , “貫 通 ”指 通 曉 明 白 、 理 解 透 徹 。 “融 會 貫 通 ”意 指 融 合 各 方 面 的 知 識 和 道理,從而得到全面而透徹的理解。

運用 “融會貫通”含褒義,多與學習得法有關。例句如下: 學習新技能,必須經過思考歸納,方能融會 貫通,掌握全面的知識。 75

誤寫 “融 會 ”往 往 給 誤 寫 成 “溶 會 ”或 “融 匯 ”。 “融 ”和 “溶 ”、 “會 ”和 “匯 ”都 是 同 音 字 , 加 上 詞 義 有 部 分 相通,因此誤用的情況相當普遍。 “融 會 貫 通 ”一 詞 中 的 “融 ”, 是 指 融 合 調 和 , 把 幾 種 不 同 的 事 物 合 成 一 體 , 有 別 於 “溶 ”所 指 固 體 化 為液體的意思。 “會 ”這 個 字 有 多 重 意 思 , 可 指 聚 集 、 見 面 、 擅 長 等 等 。 “融 會 貫 通 ”的 “會 ”, 是 指 領 略 體 會 , 並 非 聚 合 之 意 , 因 此 不 能 寫 作 “匯 ”。

鬲.虫.融 鬲 ( 粵 音 “ 力 ”) 流 行 於 商 朝 至 春 秋 時 代,是 煮 飯 用 的炊器,圓口,三足中 空,下 面 可 舉 火 炊 煮。辺

細 看 “融 ”的 金 文,左 邊 分明就是 一個三 足 鬲。右 邊 的 “虫 ”是 否 好 像縷縷炊煙? 《 說 文 解 字 》謂 :“融,炊 氣 上 出 也。”可 見 “融 ” 本 用 作 形 容 炊 煮 時 蒸 氣 上 升 的 樣 子。後 來 詞 義 引 伸,包 含 調 和 (例 如 “融 合 ”)、溶 解 (例 如 “融 化 ”)、 明 亮 (例 如 “融 光 ”)、 流 通 (例 如 “金 融 ”)、 和 樂 (例 如 “融 融 ”)等 不 同 的 意 思 。

76

額手稱慶 讀音 粵 音 : ngaak6 sau2 cing1 hing3 普 通 話 : 5 sh{u ch4ng q+ng

出處 “額 手 稱 慶 ”見 於 明 末 馮 夢 龍 的 歷 史 演 義 小 說 《 新 列 國 志 》: “文 公 至 絳 , 國 人 無 不 額 手 稱 慶 。 ”春 秋 時代,晉國公子重耳為逃避父親和弟弟追殺,流 亡在外十九年,最後由秦穆公護送返國即位,是 為晉文公。文公回到晉國絳城時,百姓都舉手齊 額,以示慶賀。

釋義 “額 手 ”即 兩 手 在 額 前 相 合 。 “稱 慶 ”即 表 示 慶 賀 、 高 興 。 “額 手 稱 慶 ”意 指 舉 手 齊 額 , 以 示 慶 幸 。

運用 “額 手 稱 慶 ”形 容 憂 困 過 後 感 到 慶 幸 的 樣 子 , 也 作 “額 手 相 慶 ”。 例 句 如 下 : 區內近日發生連環劫案,經警方深入調查, 匪徒終告落網,坊眾無不額手稱慶。 77

誤用 不清楚成語的典源,往往就會望文生義,以為凡 是 與 歡 樂 有 關 的 情 緒 , 都 可 以 用 “額 手 稱 慶 ”來 形 容 。 其 實 , “額 手 稱 慶 ”的 “慶 ”指 慶 幸 。 試 想 晉 文 公顛沛流離,被至親追殺,九死一生,最終能返 國 登 位,是 何 等 值 得 慶 幸 的 事。因 此,“額 手 稱 慶 ” 形容的快樂,並非單純的欣喜,而是逆境過後的 慶幸之感。經歷憂患挫折而後感到歡快慶幸,才 可 以 用 “額 手 稱 慶 ”來 形 容 。

禮義之邦 中國素稱禮義之邦。“禮”是古代生活中一個非常重 要的部分。單是見面施禮,已經十分講究。 “額手”除了表示慶幸,還可以 表達敬意。好像成語“以手加 額”、“額手加禮”,都是以額 手的形式施禮,以示尊敬。 “拜”由長跪(雙膝着地,上身挺直)、 彎腰、垂手至地共三個動作組成。 下拜時頭低垂至地,略作停留,稱 為“叩首”或“磕頭”。清朝的三跪 九 叩禮是朝會大典上的隆重禮儀,施 禮者下跪三次,每次三叩首。 “拱”是兩手合抱往上舉,表示敬 意。拱手之禮歷久不衰。我們的 國家領導人也常對敬謝的對象, 例如救援人員,拱手施禮。

78

顧名思義 讀音 粵 音: gu3 ming4 si1 ji6 普通話 : g_ m=ng s8 y+

出處 “顧 名 思 義 ”語 出 西 晉 陳 壽 《 三 國 志 . 魏 書 . 徐 胡 二 王 傳 . 王 昶 》: “欲 使 汝 曹 立 身 行 己 , 遵 儒 者 之 教,履道家之言,故以玄默沖虛為名,欲使汝曹 顧 名 思 義,不 敢 違 越 也。”三 國 魏 將 王 昶 為 子 侄 四 人起名,寄託他的期許。侄兒一名默,一名沉; 兒子一名渾,一名深。默、沉、渾、深都有靜虛 的意思。王昶寄望子侄遵循儒家的教誨,實踐道 家 的 理 論,見 到 自 己 的 名 字,就 想 起 要 沉 靜 淡 泊 , 一生不會逾越這些法度。

釋義 “顧 ”的 本 義 是 回 頭 看 , 引 伸 泛 指 看 ; “名 ”指 人 或 事 物 的 名 稱;“思 ”解 作 想;“義 ”是 意 義、含 義。“顧 名 思 義 ”意 指 看 到 名 稱 就 聯 想 到 它 的 含 義 。

運用 “顧 名 思 義 ”現 今 指 看 到 某 人 或 某 事 物 的 名 稱 , 就 能想到箇中含義。例句如下: “自 然 教 育 徑 ”, 顧 名 思 義 , 就 是 寓 教 育 於 郊 遊 的 山 徑。 遊 人 可 以 一 邊 享 受 郊 遊 之 樂,一 邊加深對自然生態的認識。 79

誤寫 “顧名思義”常被誤寫成“故名思義”。“顧”、“故”兩字同 音,但意思截然不同。成語中的 “顧”是看的意思,而 “故 ”的基本義則是緣故、原因、舊的、過去的。由此 可見,把成語寫作“故名思義”,在意思上是說不通的。 另 外 , 也 有 不 少 人 把 “顧 名 思 義 ”寫 成 “顧 名 思 意 ”。 雖 然 “意 ”、 “義 ”兩 字 意 思 相 近 , 但 由 於 典 源 所 用 者 為 “義 ”, 並 一 直 沿 用 至 今 , 因 此 不 宜 隨 意 改 動 , 仍 應 以 “顧 名 思 義 ”為 正 確 寫 法 。

名與字 古時嬰孩出生三月後由父親命名。男二十、女十 五分別行冠禮和笄禮,以示成年,取字供平輩和 晚輩稱呼。字由名衍生,兩者常有同義互訓、反 義互補、連義推想等關係。 反義互補:名與字意 思相反,陰陽互濟。

同義互訓:名與字意 思相近,互相訓釋。

韓愈字退之。“愈”即 超前,“退”即退後。

屈原名“平”,“原”是 字,兩者都有寬廣平 坦之意。

朱熹字元晦。“熹” 光明外露,“晦”昏暗 內歛。

諸葛亮字孔明,“亮” 與“明”同指光照。

連義推想:由名的意思推想而 取字。 白居易字樂天,意謂能居於平 易,是因為樂天知命。 蘇軾字子瞻。“軾”是車前端的 橫木,“瞻”是遠眺仰望;兩字 配合起來,就有靠着車軾遠望 的意思。 80

參考資料 1. 《 漢 語 大 詞 典 》, 漢 語 大 詞 典 出 版 社 , 一 九 八 六 年 2. 《 古 代 文 化 常 識 》, 山 東 教 育 出 版 社 , 一 九 八 八 年 3. 《 漢 語 成 語 考 釋 詞 典 》, 商 務 印 書 館 , 一 九 八 九 年 4. 《 寫 作 成 語 詞 典 》, 海 燕 出 版 社 , 一 九 八 九 年 5. 《 寫 作 成 語 分 類 詞 典 》, 解 放 軍 出 版 社 , 一 九 九 一 年 6. 《 漢 語 成 語 詞 典 》, 四 川 辭 書 出 版 社 , 一 九 九 四 年 7. 《漢語大字典》 ,四川辭書出版社、湖北辭書出版社,一九九五年 8. 《 中 國 成 語 大 辭 典 》, 上 海 辭 書 出 版 社 , 一 九 九 六 年 9. 《 中 國 成 語 分 類 大 詞 典 》, 北 京 新 世 界 出 版 社 , 一 九 九 六 年 10. 《 新 華 成 語 詞 典 》 (修 訂 本 ), 吉 林 人 民 出 版 社 , 一 九 九 六 年 11. 《 漢 大 成 語 大 詞 典 》, 漢 語 大 詞 典 出 版 社 , 一 九 九 六 年 12. 《 中 華 成 語 全 功 能 詞 典 》, 延 邊 人 民 出 版 社 , 一 九 九 八 年 13. 《 常 用 中 國 成 語 辭 典 》, 朗 文 出 版 社 , 一 九 九 八 年 14. 《 實 用 成 語 大 詞 典 》, 巴 蜀 書 社 , 一 九 九 九 年 15. 《 漢 語 成 語 辭 海 》, 武 漢 出 版 社 , 一 九 九 九 年 16. 《 中 國 歷 史 大 辭 典 》, 上 海 辭 書 出 版 社 , 二 零 零 零 年 17. 《 現 代 漢 語 成 語 規 範 詞 典 》, 長 春 出 版 社 , 二 零 零 零 年 18. 《 中 華 文 化 辭 典 》, 武 漢 大 學 出 版 社 , 二 零 零 一 年 19. 《 成 語 熟 語 辭 海 》, 五 南 圖 書 出 版 公 司 , 二 零 零 一 年 20. 《粵語拼音字表》(第二版),香港語言學學會,二零零二年 (註 ) 21. 《 新 編 成 語 辨 析 詞 典 》, 漢 語 大 詞 典 出 版 社 , 二 零 零 五 年 22. 《 現 代 漢 語 詞 典 》 (第 5 版 ), 商 務 印 書 館 , 二 零 零 七 年 23. 《 中 華 新 字 典 》, 中 華 書 局 , 二 零 零 七 年 24. 《 重 編 國 語 辭 典 修 訂 本 》 dict.revised.moe.edu.tw 25. 《 教 育 部 成 語 典 》 dict.idioms.moe.edu.tw 26. 《粵語審音配詞字庫》 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lexi-can 註 : 《 易 誤 成 語 辨 析 》內容 所 標 示 的 粵音,均 採 用《 粵 語 拼 音 字 表 》的 拼 法 。 該 字 表 由 香 港 語 言學 學 會 按 照 一九 九 三 年 公 布的《 粵 語 拼 音 方 案 》編 訂 。 方 案 的 詳 情 載 於 香港 語 言 學 學 會網 頁 , 網 址為 www.lshk.org/cantonese.php。

Related Documents

Idioms Volume2
June 2020 2
Volume2
October 2019 23
Idioms
December 2019 54
Idioms
October 2019 51
Idioms
November 2019 55
Idioms
November 2019 32

More Documents from ""

Idioms Volume2
June 2020 2
Temario.docx
December 2019 0
Doc2.docx
May 2020 0
Cla Te10.docx
May 202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