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亂 興衰 本部分佔全卷的 25%。 朝代次序—同學研習治亂史時,最重要是不可混亂次序!大部分考生即使到了高考仍可以繼續倒轉次序! 請填上歷代王朝始末年份。 朝代 夏 商 西周 東周 秦 西漢 新 東漢 三國 西晉 東晉 南北朝 隋 唐 五代十國 北宋 南宋 元 明 清 民國 中共
開國年份 公元前 21 世紀 公元前 17 世紀 公元前 11 世紀 公元前 公元前 公元前
亡國年份 公元前 17 世紀 公元前 11 世紀 公元前 771 年 公元前 公元前
定都
1
歷代興起背景 商 貴族革命 平民起義 篡代立國 民族革命 遷都重建 外族建國 結束分裂 承襲短命王朝
西 周
東 周
西 漢
東 漢 √
√
西 晉
東 晉
隋
唐
√
√
北 宋
南 宋
元
√ √
√
√
√
√
朝代 政治腐敗
秦 √ 西漢 √ 東漢 √ 西晉 東晉 √ 隋 唐 宋 √ 元 √ √ 明 √ 清 最長的國祚是__________。
清
√
√
√
√
√
√
√
√
√ √
√
秦 西 漢
東 西 東 漢 晉 晉
隋 唐
北 南 元 明 清 民 宋 宋 國
√ √
√
√
√ √
√ √ √
民 國
√
√ √
明
√
半
歷代成功建立或統一之原因 商 西 東 周 周 政治方面 √ √ 1)領袖英明 √ √ 2)輔助得人 √ √ 3)民心歸附 軍事方面 戰略方面 地理方面 經濟方面 客觀環境 1)歷史發展趨勢 2)群雄短視 3)前朝積弱 歷代衰亡原因簡表
君主昏 庸 √ √ √ √
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內憂 制度失誤
經濟崩潰
軍事失誤
√
√
外患 外族侵擾
√ √
√
天災 天災流行
人禍 民變迭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最短的國祚是__________。 版圖最大的是_______代,最小的是________代。
朝代循環理論
有為的領袖推 翻前朝,建立 新朝
經濟繁榮,人 口增長,版圖 擴大
君主昏庸,官 吏無能,朝政 腐敗
死傷慘重,出 現空間解決地 少人多的問題
人口過多,土 地兼併,貧富 懸殊,加深朝 政腐敗
內亂,邊地少 數民族寇邊
你是否同意歷代王朝均依循著這個循環圖來進行呢?試援引歷朝例子說說你的見解。
歷朝衰亡因素解釋略表 內憂 君
政
制 經 軍
主
治
度
濟
事
昏
腐
失
崩
衰
庸
敗
誤
潰
退
外患 天災 外 天
人禍 滅亡 民 朝代之覆亡
族
災
變
侵
流
迭
擾
行
興
注意:不一定所有朝代都是循著這個方向的,某些朝代有特定的環境,而有不同的結果。 3
朝代 西周
執中 (勢力均衡 ) 封建制度,宗法制度
秦
中央集權 廢封建,行郡縣 法治代替禮治
兩漢
郡國制度 察舉制度 循吏選拔 限制田產 抗擊匈奴
三國魏晉 南北朝 隋
唐
三省制 府兵制 科舉制 均田制 對外關係良好
五代十國 兩宋
元 明
清 民初
中央集權 文兼武職 加強科舉 軍民合一 忽烈而台 民族平等 衛所制 講吏治 擴充科舉 高壓懷柔、寬猛相濟 八旗制度 三民主義 (撥亂反正之始,但未能執行
執迷 (勢力失衡 ) 不得其人,其政不舉 封建失衡 執法太快 用刑太嚴 矯枉過正 懷念舊制 匈奴強大 太過中央集權 外戚、宦官弄政 中央太強 地方無力 改刺史為州牧
分封諸王,八王之亂 外族覬覦 地方武力強大 爭奪皇位 注意內政,忽略外患 錯伐高麗,力量消耗 北方各族,優容生息 邊疆紛亂 府兵廢弛 藩鎮割據 宦官弄政
藩鎮割據 外族興起 中央集權,矯枉過正 外族入侵
統制過強,矯枉過正 勇武消失 八股取士 衛所廢弛 宦官亂政 外患嚴重 民族政策失敗 閉關自守 軍閥混戰 日本侵華
「所以造成(治亂)的總原因,在於人口與土地關係消長。當人口少而土地多的時代,土地生產足以供人口 的消費,且富有繼續供給的彈性,就是治世,治世且也能較為久長。一到人口增長已達飽和點,或超過
4
了土地負擔能力之外時,即使未曾成大亂,也將醞釀亂源而變久亂。久經亂離,人口流亡漸到了地廣人 稀,亂事就是未息,也必僵持。 秦漢以來二千餘年的歷史,一治一亂的起伏,雖然受了外患、藩鎮、外戚、宦官、女禍、權臣,黨錮與宗室 等八大類型配搭不同,而有每一時代不同的徵象;但其基本原因,在人口與土地關係的消長。當大亂之 後地曠人稀了,人心厭亂,太平之世即可。一旦太平,人齒日,土地生產漸漸供給子了漸增人口的頻添 需要,於是禍亂積漸隱伏,一碰到其他因素,如上述八大類型的徵象中二三種的演變糾結,那就一發 而不可收拾了。」翁之鏞《中國經濟問題探原》
西周 的封建 關於周人的起源,錢穆以「周人起於西方」,較之夏、商似為後起。他提出后稷起自晉南,公劉由來 戎狄中出來重新務農,周人活動在山西的西南角。許倬云《西周史》則強調周先世古公亶父因武乙(商天子) 暴虐,犬戎寇邊,踰梁山而避於歧下,即涇渭地帶,而涇水上游與歧山之間,確有一片海拔一千多公 尺的高地,橫梗在涇水河谷與渭水河谷之間。先周文化就是大抵在山陝(山西、陝西)之間的黃河兩岸發展。 周人渭水流域的周原,遂與西方羌姓部族結合,古公亶父「爰及羌女,聿來胥宇」 。 中國的封建始於西周。封建制度之前,為各部落擁戴共主的時代,其時共主所處之地位,僅屬各部 落之維繫者,共主於原有部落之外,不得輕易增減。換言之,中央政府與四方諸侯,只有長幼之分,而 無上下之別。商朝雖然已有封建之雛型,但其實只是共主制度之過渡時期,武王滅殷後,封建制始告完 成。 傳統以來,很多人都以為封建制度是周文王所創立的,柳宗元有云:「封建非聖人之意,勢也。」其 實封建制並非是周文王所創立,而是由長時間慢慢演變而成的一種政制。從唐、虞、夏、商慢慢的演進而 來,至周代而成為一套完密的制度,標誌著上古時代各地的氏族部落摶合而為一整體國家的過程,亦 是上古王室統制地方的方法。周初,實行封建目的在重新調整及控制舊有的諸侯,進而將王室勢力散布 四方,加強中央與地方的政治聯繫,而建設一個強大而統一的國家。 封建的定義 所謂封建,是「封疆建藩」的意思。具體地說,是周人對征服的部族,順應自然的形勢,施行安撫的 政策,劃定土地的範圍,令被征服者在範圍內生活。這項制度的工作,稱為「封」,而所劃定的範圍,就 是「國」。因此,封建也就是天子把土地分給封君,以屏藩周室及拓地殖民 。 歷來對封建的見解 1. 2.
3. 4.
「昔武王克殷,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並建母弟,以屏藩周。」(荀子.儒效) 錢穆:「周人封建,亦由當時形勢之實際需要逐步逼椔而成。同時亦是周民族對於政治富於一種偉 大氣魄之表現。 」「西周的封建乃是一種侵略性之武裝移民與軍事佔領。與後世統一政府只以封建制 為一種政區與政權之分割者絕不相同。」(錢穆.國史大綱) 王國維《殷周制度論》:「殷人兄終弟及,周人父子相傳,封建制從父子相傳制而來。」 羅香林:「封建制度之最大因素,是藉土地重新分配求中央與地方關係之建立,以謀整個國家安 定。」
西周封建制的內容
封建+宗法+禮樂+井田 封建制 在封建制度下,名義上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意思就是說,天下的土 地 都是周天子的,而周天子就是把土地分給諸侯,地方上則是諸侯管治的範圍。這些諸侯的王土,環繞在 王畿四周,好像群星拱月一般。封建制度是寶塔式的,就是天子封諸侯,諸侯又在他們的國內分封卿、 5
大夫,形成層層疊疊。封建制的內容,大致可分為以下數項: 封地 軍制1 命卿
天子 千里 6 (即共 75000 人) 6卿
公 侯 一百里 一百里 3 (即共 3 (即共 37500 人) 37500 人) 3 卿全天子任 3 卿全天子任 命
命
伯 七十里 2 (即共 25000 人) 3 卿 其中 2
子 五十里 1
男 五十里 1
2 卿其中 1 卿
2 卿其中 1 卿
卿天子任命
天子任命
天子任命
附庸國 不足 50 里
在封地方面,除上述所列外,又有所謂「九服」之制。周代稱王朝職官為內服,諸侯等為外服。服即 服事于王之意。王朝直轄地區稱邦畿,也稱甸服。外服之地又可按照各邦國、部落同王朝關係的親疏以及 所負擔職貢的輕重,分為不同的服。但是古書中所記的畿服之制多數是經過理想化的,它們常將王都以 外的地區規整地劃分成圍繞王都的等距離地帶。王畿以外,每五百里依次為別,《逸周書·職方》載:「一 侯、二甸、三男、四采、五衛、六蠻、七夷、八鎮、九藩」,大抵前四服是諸侯封建,衛是諸侯之附庸,而後四 種已是很遙遠的地方。 天子與諸侯的職責 封建制確立了周天子和諸侯所應負擔的職責。周王室分封諸侯,其實同時亦把統治權分給封君。封 君對自己的封土來說,是經濟上的地主,政治上的世襲統治者,在其封土內擁有最高的權力,內政幾 乎完全獨立,也可以說真正的封建定義在於此。而封建諸侯對周室卻要履行若干的義務,除了奉正朔外, 須定期向周天子納貢,每三年按時朝覲、向天子述職。 《周禮》規定:「諸侯一年不朝,貶官減秩;二年不 朝,削地;三年不朝,六軍伐之。」在非常時期,有助征伐、勤王、城戍以及救濟王畿內的災患、供應四時 祭祀之需等義務。 而周天子於諸侯,須有若干頒賜,例如周王祭祀後須賜祭肉給諸侯;諸侯的婚喪大事,周王照例 也要賞賜禮品。至於嘉獎勤謹公職或有功王室的諸侯,更須賜服飾器用、賜田邑或賜命(即褒揚令)等, 又為諸侯命卿,《禮制.王制篇》載:「大國三卿,皆命於天子,次國三卿,二卿於天子,一卿於其君; 小國二卿,皆命於其君。」又按時巡狩,視察諸侯國的民風,考察政治,劃一禮樂制度。 在分封時,由天子鄭重賜與田土、適合於受封者身分的車服、器服外,尚有人民。「昔武王克商,成 王定之,選建明德,以藩屏周。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於周為睦。分魯公以大路大旂,夏後氏之磺, 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族……使帥其宗氏,輯其分族,將其類醜,以法則周公,用即命於周……分之田 土、陪敦、祝、宗、卜、史……而封於少而封於少皞之墟……」 可知領主得到的是族民、土地、器皿,而他們對於各國所採用之制度,大抵皆依其固有情形,斟酌 增減而施行。而封君得到封地後,又須憑其人力、物力,蠶食附近各原住的氏族部落,開墾新的土地。同 時,領主又得人民,人民又得隨領主到封地。故在錢穆《國史大綱》稱:「西周的封建,乃是一種侵略性 之武裝移民,與軍事佔領,與後世統一政府只以封建制為一種政區與政權之分割者,截然不同。」他分 析得十分正確。綜觀,可以說西周的封建是周人的一種建國工作,亦是一種侵略性的武裝移民與軍事佔 領。
那麼,到底封建制是透過怎樣的制度去維繫並保證其運作順利呢?其實,在早期尚存原民雛型社 會的環境下,利用血統維繫是最直接的方法。當然,整個社會不單單在政治上確立這種形態的制度,在 社會經濟上也同樣有一套制度來統治國家,而這些制度也都和封建制有莫大的關係。 首先是宗法制。在封建制度之下,產生了宗法制度。其可以說是一種繼承制度。周朝的貴族是以嫡長 子繼承,上自天子,下至大夫,莫不如此。嫡長子又稱「宗子」,地位之尊遠過其他嫡子,他不但是君位 的繼承者,而且是宗廟之主。因宗子與其他嫡子的地位懸殊,乃有大宗小宗之分。周王以嫡長子為太子
1
每軍 12500 人 6
繼承王位,太子的諸弟則為諸侯;諸侯也以嫡長繼位,而其餘支為大夫,大夫也用相同的繼承法,但 餘支已無封地,只列為貴族。凡王室、公室、氏室的長支,叫作「大宗」,其餘各支叫「小宗」。在各級貴 族 的宗廟中,大宗的靈位永受祭祀,小宗則只限五世。宗法制度是使天子、諸侯、大夫之間,形成了家族的 關係,這樣使上下關係密切,鞏固家族本位的政治。 封建制度和宗法制度是互相關連的。封建制的政治是以宗法的社會組織為基礎,而封建的最大目的, 是藉土地的重新分配,求中央與地方關係的建立,以謀求整個國家的安定。可是單靠封建,還是不夠, 所以周初運用宗法制,使政治的管理權及土地的所有權等,均由嫡長子繼承,以此去鞏固治權。再者, 周行封建是藉著宗法制以統合天子諸侯為一族,遠收監視之功,近收屏藩之利,使政治穩定,使周代 得享八百餘年國祚。所以封建制度是有賴宗法制的支持,若然親屬關係疏遠,法度漸墮,宗法制度本身 已失去均衡,封建制便難以維持,可見宗法制對封建制的重要性。此外,宗法制度是使血緣親屬關係, 與政治系統緊密地結合起來,周天子不但是諸侯在政治上的君主,也是他們所屬大家族的宗主,這更 進一步說明了宗法制度在封建體制中實在具有極重要的意義。 西周的井田制度,是一種分田別祿的辦法,也是平均分田的土地制度。換言之,它是結合政治和經 濟來推行的。這制度的內容大概是將一方里的地畫作九區,形如井字,每區一百畝,共九百畝,環在外 邊。將田區分給幾家人,每家一區,即一百畝,為私田之中間的一區為公田,幾家人除各有私田百畝外, 需共同耕種公田百畝,此乃鄉中所用的「助法」。當時周武王克殷後,將封建之權,以土地分封給各諸 侯, 使為各該封地的國君,也為地主。而各諸侯得土地後,又分封給卿大夫,這叫做「采邑」。卿大夫把所 得 的采邑,又分封給士。但由於卿大夫及士忙於政事,不能自己耕種,便叫庶人去耕種,這些庶人是沒有 土地的。這種分田的制度,是按階級每層分封給特定的對象。由此可見井田制是使土地「經界正」以便分 田別祿,並非分田給所有人。 井田制、封建制與宗法制是三者互相關連的,封建的政治是以宗法的社會組織為基礎,而宗法制度 的經濟基礎便是土地的分配,即井田制度。具體來說,各等諸侯得了封國,即按照宗法的繼承法,父死 由嫡長子繼承,庶子另給土地,使他獨主成家,這是諸侯以采邑分封卿大夫的由來,然而這樣的分法 來行宗法,宗法才得到經濟的依據,而封建制才得以完成。其實,當時的封建制和宗法制均有賴土地分 配來維繫。由此可見,三者的關係十分密切。 周公攝政,注重禮治,以便統治。故在他的思想中,上自天子,下至平民,無論言行飲食都要以禮 為準則,受禮的支配,這就是所謂「禮治」,亦謂「禮教」,亦即是後世所說的「制禮作樂」。那時的禮教 都 在禮制中具體表現出來,禮制的訂立,是源出於祭祀,而祭祀也就是最大的禮。因為先民沒有真正的宗 教來維繫全國的精神,故此用祭祀祖先作為宗教上對全國的精神統治。周朝通過利用祭祀鬼神的儀式, 分出天子、諸侯、大夫、士人、庶人五個社會階級,而也分出祭祀的等級。由於祭祀的等級之分,便有種種 的分辨貴賤,定上下的禮制了。 由於西周禮制實是一種辨貴賤,定上下的制度,有些制度賤不敢侵貴,下不敢犯上。如果有犯,便 叫「僭越」,受人指責。這樣一來,天子的名份尊威權盛,封建制度便因之更加鞏固,使天子地位更形尊 貴,所以封建制的存在也有賴禮制的維持,並且禮制將全國風俗習慣,均在統一的情況下,以文化混 同,使國家更形統一,和封建制有相輔相乘之效。
7
吉 凶 軍 賓 嘉
祭神 五禮 祀祖 喪葬 弔慰 田獵 行軍 聘享 朝會 婚嫁 冠禮
社會階級 天
諸侯
卿大夫
士
統治之
庶民
封建、宗法、禮樂、井田四者的關係圖 封建
禮樂
宗法
井田
西周第一次推行封建制的原因 周人勢力未定:自武王滅商,殷都陷落,商朝覆亡,但就客觀而言,商版圖比周大(商勢力差不多佔 整個黃河以東),周一時間未能消化商龐大的國土,加上商朝舊有諸侯的土地並未全為周人所有。形勢 上周人仍未取得更大的勢力,武王祇有採取權宜之計,對商人採取懷柔政策,封紂子武庾於殷,奉其 宗祀,並賦予高度自治權,治其故民,以示商祚仍存。與此同時,他又把弟封於黃河南北,叔鮮於管, 叔度於蔡,叔處於霍,形成包圍之勢,以監視武庾及商朝遺民,以防叛變,謂之三監。 《史記.周本紀 》 說:「武王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鮮,蔡叔度,相祿父(武庚)治殷。」 延續聖人後裔:他依據上古的習慣,王朝可以更代,宗祀不能滅絕,也就是「興滅國,繼絕世」。武王 運 用其新興的國力,對前聖有德的帝王之後人加以分封,以籠絡人心。 《史記.周本紀》載: 「武王追思先 聖王,乃封神農之後於焦,黃帝之後於祝,帝堯之後於薊,帝舜之後於陳,大禹之後於杞。」 擴張勢力、屏藩周室:另一方面,武王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同時封了一些宗室與親戚、功臣。例如封功 臣召公奭於燕為北面屏藩,呂尚於呂,為東面屏藩。 分封的結果:這次分封之封國大都集中於黃河南岸附近地區(商人勢力中心的黃河北岸祇有霍),至 於東方仍是商朝舊勢力的範圍,周人只可望而不可即。這情況當然危險重重,結果武王一死,叛亂又生, 終於在周公之策劃下進行了第二次封建。
8
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寧而崩,周室面對最嚴重的局面。關於武王死後繼承人問題,有三個選擇,若選 擇管叔 (兄終弟及),則管叔本人之品格未必適合當周天子;但若周公繼承,則會惹來非議 (因論排序未 必輪及周公),故最終選擇年幼的成王。成王年幼,尚未成熟,亦無處理實際政治、軍事的經驗,遂由周 公攝政,引起召公、管、蔡二叔之猜忌。三監聯殷作亂,當時東方整個舊殷王朝的勢力,一時俱起,如殷、 奄、態盈十七國、淮夷、徐戎等。周公親征三年,殺管叔,平定亂事,重定封建,如下: (1) 魯:封周公子伯禽伐淮夷徐戎,遂封於魯。 (2) 齊:封太公子丁公於齊,周人勢力始越殷而東達海濱。 (3) 衛:封康叔於朝歌,國號衛,得殷民七族。自此殷朝以來近三百年之河北根據地,始拱手而讓予周 人之統治下。 (4) 宋:封紂王兄微子啟於宋。周人尚未能完全控制殷遺民,乃封其王族之賢者於自湯以來之故土,表 示無意滅殷族。 周室把殷民一分為二,用意是想分散其勢力,使其不能威脅周室,以鞏固其政權。 (5) 晉:封唐叔於夏墟,此為溝通周人自大河北岸直通殷墟之要道。 (6) 蔡:封蔡仲度於蔡,此為周人經營南方之極東點。自此北繞而與魯齊相呼應,以及於衛晉,而宋人 自在大包圍中。 (7) 東都:周公又營洛邑為東都,置殷頑民。天子常自臨駐,以鎮攝東方,而與新封諸邦相聯絡。 錢穆《國史大綱》 從其征伐及建國的路線來看,西周的封建乃是一種侵略性的武裝移民與軍事佔領,與後世統一政府只 以封建制為一種政區與政權之分割絕然不同。因此在封建背面,需要一種不斷的武力貫徹。周人立國, 是一種坐西朝東的形勢,其國力的移動,大勢可分兩道。
9
第一道由陝西出潼關,向河、洛,達東都,經營黃河下流。此即武王伐殷,周公東征之路線。武王滅 紂以後,並不能將殷人勢力徹底剷除,因此乃封紂子祿父於殷,設立三監,管叔、霍叔、蔡叔,以監督 武庚之近旁,惟周人勢力仍未能徹底控制東方。其他如魯、燕、齊諸國始封皆在成周之南。 周人第二次封建,魯、齊諸國皆伸展東移,鎬京與魯曲阜,譬如一橢圓之兩極端,洛邑與宋則是其 兩中心。周人從東北、東南張其兩臂,抱殷宋於肘掖間,這是西周的立國形勢,勢力拓展,而封建大業 即於此完成。 第二道由陝西出武關,向江、漢,經營南陽、南郡一帶,以及淮域。這是文王化行南國之路線。昭王 南征不復,是周人勢力東展上之挫折,穆王亦曾西征,欲將勢力擴大。後宣王中興,其力征經營,命召 穆公平淮夷,尹吉甫征徐戎,亦伐玁狁、西戎,方叔征荊蠻。 封建即是周人之一種建國工作,不斷向東方各重要地點武裝移民,武裝墾殖,而周代的國家亦不 斷的擴大與充實。 西周封建制與西周興衰的關係 周人的封建與周朝的盛衰有著密切的關係,對周朝的局勢有著極深遠的影響。首先,封建制促成周 室之統一。「封建制度雖由當時實際環境需要逐漸推演而成,同時亦是周代政治組織一種偉大氣魄之 表 現。」經過兩次封建,周人建立有效的統治,尤其著重在對東方各舊姓居地的分區控制。姬姓與羌姓的 重 要成員各有控制一個地區的任務,成周、衛、魯、晉、燕、齊……各佔戰略性的地區。至於各國的內部,則 以周與殷遺民及東方舊族結合為基本原則,對於殷周以外的土著,則一方面以商周融合的勢力楔入。另 方面也以「夏政」 、 「商政」 、 「戎索」來遷就當地文化。古代以族姓為集群條件的局面,遂因此改變景觀, 四 分五裂,各自為政之局,改而為以諸侯相融合的新組合,結成一個關係緊密,秩序井然之統一國家。各 諸侯間的聯繫,頗賴祭祀(同姓)與婚姻(異姓),強化這個新組合體系,同族遂成就一貴族專政的統一王 朝。 就長遠結果而言,亦因為封建制度,周天子得以利用血緣和名份的訂立,確立尊卑主從的關係, 並以宗法制為基礎,配合倫理為主的宗法制和經濟為支撐依據的井田制,使封建制能有效地發揮出來, 周之國祚得以延長。封建制之實行,化中國為一家,使天子諸侯為一族。天子,是家長和族長;諸侯大 夫是姻戚和宗族,遠者收監視之功,近者有屏藩之力,周能夠享國祚八百多年之久,不能不說是有完 10
備封建制之結果。 再者,華夏文化之形成與廣被。周人以小邦國,崛起於渭水流域,不僅代替文化較高的殷商,成為 古代中國的主流,更成就了華夏文化的形態及性格而廣被四方。殷商時期還未能開創一個超越政治力量 的共同文化,各部落之間仍然是各自為政,只是大家共推殷商君主為共主,可定之為「共主政治」。周 人 的基本策略,不外乎撫輯殷人,以為我用,再以姬羌與殷商的聯合力量,監督其他部族,並以婚姻關 係加強其聯繫,同時運用當地俊地,承認原有信仰。新創之周朝,實際是一個諸侯部族的大聯盟。周人 在這個超越部族範圍的政治力量上,還須建立一個超越部族性質的至高天神的權威,甚至周王室的王 權也須在道德的天命前俛首。 周人的世界,是一個「天下」,不是一個「大邑」,與以往夏商的不同。周人的政治權力,搏鑄了一個 文化的共同體。周人克商,又承認商人曾克夏。這一串歷史性的遞嬗,代表了天命的交接,代表了一個 文化秩序的延續。這是周人「華夏」世界的本質,中國人從此不再是若干文化體系競爭的場合。中國的歷 史,從此成為華夏世界求延續,華夏世界求擴張的長篇史詩。中國三千年來的歷史立旨是華夏世界為文 化主流。西周三百多年,華夏滲入中原各地,自西徂來,伸入各地,一方面吸收新成分,並廣被四方。 華夏文化體系,兼具堅韌的內部搏聚力,及廣大的包容能力,遂使中國三千年來不斷成長擴大。因此, 孔子有云:「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還有,爭霸局面之形成,封建制度雖有屏藩王室,開闢疆土之功效,但也成了割據稱雄,內輕外 重之局。封建之初,天子與諸侯之間因控制得宜,尚能保持宗室姻親關係,但年遠日久,聯繫漸漸疏遠 及至強弱之勢已成,相攻如仇的弱點,便完全暴露,所以後來便有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產生,亦可說 受到封建制之影響。 最後就是鞏固家族觀念,秦漢以後君主都多不再以封建制及宗法制來治理天下,是以由原來封建 之大宗,一變而成為唯我獨尊的家天下的局面,天子與臣下的地位相去有天淵之別;而朝廷官僚雖不 能世襲,然而社會上仍流行宗子繼承的習俗,且其統治法典制度,倫理風俗,亦多沿襲宗法社會的遺 風,因而使人民知有家而不知有國,可見周代之封建,影響後世極為深遠。
補充:封建制推行的條件 土地的再分割:天子 諸侯;諸侯 卿大夫 權力的分化:對周天子而言,諸侯要定期盡其義務,於其封國內,則幾乎是內政獨立的 周天子的威信+宗法制的推行 收買人心,審度時勢,因時制宜 武裝移民 西周致治的原因 奠立政治上的封建制度 確定立嫡的宗法制度 推行通婚政策 以禮樂治國 行井田制使臣民生活安定
11
史記周本紀:「太師抱樂,箕子拘囚。成康之日,政簡刑措。南巡不還,西服莫附。共和之後,王室多故。 檿弧興謠,龍漦作蠹。穨帶荏禍,實傾周祚。 」 歷史資料題 以下是周代封建的歷史資料題,試據資料回答問題: 資料甲:《史記.周本紀》 武王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鮮、蔡叔度相祿父治殷。……武王追思先聖王,乃襃封神農之後於焦, 黃帝之後於祝,帝堯之後於薊,帝舜之後於陳,大禹之後於杞。於是封功臣謀士,而師尚父為首封。封 尚父於營丘,曰齊。封弟周公旦於曲阜,曰魯。封召公奭於燕。封弟叔鮮於管,弟叔度於蔡。餘各以次受 封。 資料乙:《左傳》昭公七年 天子經略,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內,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誰非君臣?故詩曰:「溥天之下, 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 臣 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皁,皁臣輿,輿臣隸,隸臣僚,僚臣僕,僕臣臺。 資料丙:柳宗元《封建論》 余以為周之喪久矣,徒建空名於公侯之上耳!得非諸侯之盛強,末大不掉之咎歟?遂判為十二,合為 七國,威分於陪臣之邦,國殄於後封之秦。則周之敗端,其在乎此矣。 資料丁:傅樂成《中國通史》 周人的《詩》說:「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幾句詩,不知是讚頌、慨嘆還是諷刺, 總之並沒有說出周王室在封建社會中的真實地位,先說王土,事實上周王所直接統屬的土地只限於王 畿……至於所謂王臣,在名義上諸侯確是周王的臣,事實上諸侯對王室只履行簡單的幾項義務。 試據資料甲及乙,推論周朝行封建制之目的。(7 分) 資料乙及丁對封建制度下周王室之權力有不同的見解,你認同哪一說法?試據上列資料,並援以有關 史實,舉出支持和反駁的理由。(10 分) 據資料丙,柳宗元舉出史實,極陳封建之失;你能否將他的觀點,引伸入另一個行封建制之朝代,並 援史實以證之。(8 分)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