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谈话录》读后感

  • Uploaded by: Shn
  • 0
  • 0
  • August 2019
  • PDF

This document was uploaded by user and they confirmed that they have the permission to share it. If you are author or own the copyright of this book, please report to us by using this DMCA report form. Report DMCA


Overview

Download & View 《歌德谈话录》读后感 as PDF for free.

More details

  • Words: 1,132
  • Pages: 16
对话歌 德 —— 关于《歌德谈话录》的研究性读后感 By Epay @ http://vistaero.blogspot.com

署名 -非商业 用途 -禁止派 生

“歌德在近代美学思想家中几乎是唯一的具有深广的文艺修养和科学修养,丰 富的创作经验,在诗艺上达到高峰的大诗人。和一般美学家从哲学系统和概念 出发不同,歌德的美学言论全是创作实践与对各门艺术的深刻体会的总结,是 理论结合实际的范例,所以是特别值得学习的。” ————朱光潜⑴ 暑假过去了,我看了几本书,但大部分没有精读,因为怕时间不够,虽然 只是粗略地看,但我还是获益匪浅。最终,我选择了《歌德谈话录》进行深读并写 了这篇读后感。 在研读以后,我发现我的选择是极为正确的。本书虽非歌德本人撰写,却相当 真实地记下了伟大诗人的思想、情感、言论。这是教育部推荐给中学生的必读书之 一,该书也的确是一本经典之作。并且,其中涉及的哲学、美学、文艺、理论、创作 实践能为我日后学习中的政治、语文、美术这些科目奠定一定的思想基础;同时, 歌德的处世态度也对我这个即将成人的高中生大有裨益。 下面就请让我把这部充满了智慧的谈话录和我的一些感想呈现给大家吧!

作品 介绍 歌德 爱克曼 谈话录

歌德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 德国著名诗人,欧洲启蒙运动后期最伟大的作家。1749 年 8 月 28 日生于莱因河畔的法兰克福,他的父亲是法学 博士, 得到皇家参议的头衔,母亲是市议会会长的女儿。 1765 年他去莱比锡大学攻读法律,1768 年因病辍学。 1770 年进斯特拉斯堡大学继续攻读,次年获法学 博士 学位。短时期当过律师,但主要志趣在文学创作方面, 是德国“狂飙突进”的中坚,1775~1786 他为改良现实 社会,应聘到魏玛公国做官,但一事无成,他不但没 战胜德国市民的鄙俗气,“相反,倒是鄙俗气战胜了他”(马克思)。于是, 1786 年 6 月他化名前往意大利,专心研究自然科学,从事绘画和文学创作。

1788 年回到魏玛后只任剧院监督,政治上倾向保守,艺术上追求和谐、宁静的 古典美。1794 年与席勒⑵ 交往后,随着欧洲民主、民族运动的高涨和空想社会主 义思想的传播,他的思想和创作也随之出现了新的飞跃,完成了《浮士德》等代 表作。 歌德不仅善绘画,对自然科学有广泛研究,其创作囊括抒情诗、无韵体自由 诗、组诗、长篇叙事诗、牧童诗、历史诗、历史剧、悲剧、诗剧、长篇小说、短篇小说、 教育小说、书信体小说和自传体诗歌、散文等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他在 1773 年 写了一部戏剧《铁手骑士葛兹·封·伯里欣根》,蜚声德国文坛。1774 年发表了 《少年维特之烦恼》,更使他声名大噪。1775 年他应邀到魏玛,次年被任命为魏 玛公国的枢密顾问。在随后直到 1786 年这段时期里,他成了魏玛公 国的重臣, 曾在一段时间里主持公国大政,力图进行一些改革。然而随着各方面阻力的增强, 加上他对科学研究与文学创作的爱好,他陷入一种矛盾的痛苦之中,这 导致他 在 1786 年秋不辞而别,化名潜往意大利,专心研究自然科学,从事绘画和文学 创作。直到 1788 年 6 月才返回魏玛。 回到魏玛之后只任剧院监督,政治上倾向 保守,艺术上追求和谐、宁静的古典美。。此后直到 1794 年这段时间,他先后完 成了戏剧《哀格蒙特》 、 《托夸 多·塔索》,并着手写第一部《浮士德》;他还进行了 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1790 年发现了人的胯间骨。 1794 年歌德开始与席勒合作, 他俩以各自的创作,把德国文学推向历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歌德先后创 作了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年代》、叙事诗 《赫尔曼与窦绿苔》 (1797),重 新写《浮士德》第一部。 席勒在 1805 年的逝世标志着从 1786 年开始的德国古典 文学时代的结束。在此后的近 30 年中,是歌德创作上的鼎盛时期。他完成了小 说《亲和力》(1809),诗集《西东合集》(1819),《威廉·迈斯特的漫游年代》 (1829),自传 性著作《诗与真》(1831),《意大利游记》以及耗尽他毕生心血 的巨著《浮士德》第二部(1831)。 1832 年 3 月 22 日,歌德在魏玛逝世。

爱 克 曼 ( J.P.Eckermann,1792-1854 )出生在德国纽伦 堡和汉堡之间荒原上的一个贫农家庭, 14 岁还不会看书 写字,后来有人资助他上学,学了一些德文,拉丁文和 音乐,在当地法院里做些文字抄写和记录工作来糊口。21 岁的时候,他参加反对法军占领的志愿军,后来去汉堡 学习画艺,又渐渐地沉浸在诗艺中,尤其喜欢歌德的短 诗。于是歌德便成了他崇拜的偶像。他竭力摹仿歌德,按 照歌德写诗的风格和习惯创作诗歌。 1821 年,他进哥廷 根大学学习法律,两年后写了诗论《论诗,特别引歌德为证》并拜访了歌德。著名 的《歌德谈话录》就是根据他的笔记整理成书的,1836 年出版后大受读者欢迎, 爱克曼因此而闻名,他的诗集和诗论却并不引人注意。

《歌德谈话录》共分三部分,第一和第二部分于一八三 六年出版,第三部分于一八四八年出版。十九世纪的三、 四十年代是德国历史上的革命年代,由于歌德对革命采 取怀疑和疏远的态度,他就成了民主激进派攻击的对象。 在这种情况下,爱克曼这本记述歌德谈话的书就理所当 然地受到评论界和广大读者的冷遇。一八四八年革命失败 以后,德国的政治形势起了变化,歌德越来越受公众重 视。特别是一八七一年德国统一以后,歌德更成为“奥林 匹斯神”。记载这个“圣人”谈话的书也就成了“圣书。 ”学术界更是将这本书看做研究歌德的秘读书目;有些 专家甚至把这本书当做歌德自己的作品。另外,许多学者对书中记述的环境和谈 话一点也不怀疑会有失真的地方,绝对相信它们的可靠性。总之,从十九世纪末 到二十世纪,绝大多数学者都把爱史曼的这本书看做是客地、忠实地记载了歌德 的谈话,是一份绝对可靠的第一手文献。但是,这样看待爱克曼的这部著作与他 本人的愿意是相违背的。他在第一和第二部分的前言中指出:“歌德在不同情况 下对不同的人显现出来的形象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就我而言,我也只能谦逊地 说这是我的歌德。” 由艾克曼辑录的《歌德谈话录》被挑剔的尼采⑶ 誉为用德文写出的最重要的 散文。它真实地记下了歌德晚年最成熟的思想和实践经验,涉及哲学、美学、文艺 理论、创作实践,以及日常生活和处世态度,字里行间透露出歌德的实践的眼光、 艺术的眼光和世界的眼光,三种眼光交相辉映,构成了歌德的智者之言,给人 以精神的启迪、洗礼和提升。

剖析 歌德 世界观和思想方法 政治观 宗教观 文艺观 世界眼光

根据书中译后记的指导和我的阅读记忆,我斗胆对歌德的哲学观做了如下摘 要与概括。对于其中一些不懂的哲学词汇,我通过查阅《简明哲学词典》还是有所 了解。 歌德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 歌德深受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⑷ 的泛神论⑸ 、英国经验派哲学和法国百科全 书派的思想影响,此外也受到康德⑹ 、黑格尔⑺ 等德国古典哲学家的思想影响。他 的世界关基本上是辨证唯物注意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实践第一的唯物主义思想。歌德曾经说过,对于任何理论来说,实践是试 金石。他借浮士德之口,说出了“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的警句。 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辨证思想。歌德认为,大自然是由各种各样的对立

现象组成的。歌德认为,作用与反作用的对立乃是一个普遍化的原则,它发生于 一切两极化的对偶中,而整个大自然乃是其表演的场所。 这种对立统一和发展提高的思想贯串在歌德的文学创作和科学研究中。例如 在《莎士比亚命名日》一文中,他指出,“丑恶只是善良的另一面,这一面对于 善良的存在是必要的,它是整体的一部分。” 整体的和相互联系的观点。歌德认为,大自然是永恒的、统一的和有灵性的, 并且初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当中。 歌德的政治观 歌德的政治观和他的世界观密不可分。歌德诚然认为对立同意和要求变化是 一种普遍的规律,但是他认为发展是渐进的,所以他反对历史发展的飞跃,主 张监禁的发展,也就是说,进步事业只能通过社会机体的和平演变来实现。他相 信生产力自发发展的革命性。 与此相联系,他反对暴力革命。他和席勒一样,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反封建 的大搏斗先是热情欢迎,但是到了雅各宾专政时代,他转而否定革命的暴力手 段,他在十八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写的《威尼斯铭语》中的一部分和一些戏剧,都 是蔑视群众、嘲讽革命的。 歌德认为,任何一次大革命都是由政府的腐败和独裁引起的。 他否定暴力,高度肯定大公爵那样的贤明君主,有其深刻的社会和阶级根源。 恩格斯在评价歌德时指出,“ 在他心中经常进行着天才诗人和法兰克福市议员 的谨慎的儿子,可敬的魏玛的枢密顾问之间的斗争;前者厌恶周围环境的鄙俗 气 。而后者去不得不对这种鄙俗气妥协,迁就。” 歌德宗教观 歌德是个唯物主义者,认为宗教并不是由超自然的神自己创造出来的 [1831.2.28]。歌德从泛神论出发,认为神与大自然是一体;他心目中的“上帝” 并不是基督教的上帝,而是最高道德准则的体现。 歌德对《圣经》的态度不像正统派⑻ 那样相信三位一体⑼ ,而是把《圣经》看作 信仰的根本。他所关心的是《圣经》中这部经或那部经是否有助于启发人类的心灵, 是否含有关于高尚伦理和崇高人性方面的教义[1832.3.11] 。 歌德尤其痛恨天主教及其教会。在[1829.4.7]的谈话中,歌德揭露和抨击了天 主教对新教徒的欺压,指出“ 天主教徒们就像一群狗,他们互相拼咬,可是一 旦出现一只鹿(新教徒)的时候,他们立即行动一致,群起而攻之。” 歌德在[1828.10.23]的谈话中批判了虔信主义,因为它在政治上为专制主义 辩护,主张镇压一切更加自由的思想运动。 歌德还认为,对于文学艺术来说,宗教只应被看作一种题材。 歌德的文艺观 歌德虽然强调艺术应以自然和现实生活为基础,但他认为自然和艺术之间有 一条巨大的鸿沟。艺术高于自然。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关系,他既是自然的 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也就是说,他必须用人世间的材料来进行创作,但同 时要使这种人世间的材料服从于他的较高的意旨,并且为这较高的意旨服务。换 言之,艺术须基于自然的真实,但艺术的真实不等于自然的真实,艺术自有其 自身的规律,它是一种按照人的方式达到的完美的自然,即第二自然⑽ 。

歌德主张通过特殊来表现一般,因为一般是任何人都可以模仿的,而表现特 殊需要亲身的经验。 他在 1798 年 1 月 13 日致席勒的信中把自己称做头号的现实主义艺术。早在 1772 年发表的《论德国的建筑艺术》一文中他就指出,“显出特征的艺术才是唯 一真实的艺术”。在《箴言与反思》里,他解释了自己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原则: “诗人究竟为一般而找特殊,还是在特殊中显出一般,这中间有一个很大的分 别……特殊中显出一般,这才符合诗的本质。” 歌德认为艺术作品的价值取决于艺术家的人格。同时,他反对功利主义的创 作。 在《谈话录》中,歌德提出了“精灵”说,来解释一些大政治家、大作家、大艺 术家为什么能达到常人难以达到的成就。根据此说,说明并不是一个彻底的无神 论者,因为他把精灵和天才看做超自然的天生的才能,看做来自上界的出乎意 外的礼物,看做上帝的纯洁的孩子们。 与席勒一样,歌德第一次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对艺术和诗歌的危害性。 歌德的世界眼光 正如他把世界看做由多样的作用与反作用场构成的整体一样,他把人类的文 学看做由多样的民族文学构成的世界文学。他在《谈话录》中多次提到“世界文学 ”这一概念(二十多年后,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也提出了饿“世界 文学”的概念)。在他心目中,世界文学有两层涵义:欧洲范围内的世界文学, 世界范围内的世界文学。他首先关心的是欧洲范围内的世界文学,既而是东西结 合的世界文学。 歌德认为,古典派和浪漫派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真正伟大的作家善于把 两派的优点结合起来。而他身体力行,通过《浮士德》的创作体现他的这一美学主 张。 歌德在促进欧洲对立的两种文学流派的结合的同时,十分关心东西方文学的 结合。 在[1825.1.18]的谈话中歌德说,“世界始终是同一个世界”。他不仅关心全 人类的世界文学,而且用世界眼光预示全球地理文明的发展。就在 1827 年,他 希望开凿苏伊士运河及巴拿马运河。歌德 1832 年辞世,未能见到这两个工程的 实现,但在 1869 年和 1914 年,这两条运河就分别开通了! 歌德认为,通过美育提高歌民族的文化水平是实现世界大同的良好途径。在 他看来,人类最重要的区分不在地区、人种与民族,而在“文明”与“野蛮”。 他在[1830.3.14]的谈话中说:“一般说来,民族仇恨有些奇怪。你会发现在文化 水平最低的地方,民族仇恨越强烈。”文化水平应达到这样一种程度:“民族仇 恨完全小时,人们在某中程度上站在超民族的地位,把邻国人民的哀乐看成自 己的哀乐。这种文化发展阶段适合与我的性格。我在六十岁之前,就早已坚定地 站在这种文化水平面了。”









思 艺术鉴赏与批评

天才与灵感 我们反对的东西才使我们的思想获得丰产 我们都是些集体性人物

通过查找资料和翻阅文献,我认为《歌德谈话录》主要表现了歌德的以下几 个观点或见解: 一 歌德对美的本质的阐释 二 艺术家“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 三 创作要从实际生活出发,“面向现实世界” 四 艺术创作的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 五 艺术的创作方法 六 文学艺术的创新与传承 七 文学艺术的鉴赏与批评 八 创作中的天才与灵感 九 其他重要见解 (一)“这首诗是画不出来的” (二)日常生活比书本“所起的教育作用更大” (三)视点的区别并非对象的区别 (四)“我们反对的东西才使我们的思想获得丰产” 但由于时间和能力有限,我只能对其中印象很深,感触很多,与时事有结合 性的观点发表一下我的看法。 艺术鉴赏与批评 “艺术家不能靠内心的灵感来工作,必须仔细计算一下效果,但是强迫才能 去取悦观众的那种艺术家,算不了什么艺术家,这样的艺术家的作品是不会耐 久的,他的成功也只是昙花一现。”——托尔斯泰 艺术鉴赏,有赖于我们鉴赏者的审美感官和什么思维能力,不仅仅品节生 理感官感觉的正常就能实现的,而必须在社会时间、什么时间中使自身的感官社 会化、人化。正如马克思所云:“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 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看看我们的身边,每个人 的艺术修养有着不同的层次,而他们感官的灵敏度却是差不多的;但导致差别 的因素就是审美经验、审美方面和审美层次的不同;有些人喜欢看低俗的小说、 肤浅的漫画,而有些却钻研名著、博览文献。所以,为了提高我们的鉴赏能力, 就必须多多鉴赏艺术作品,特别是最优秀的艺术珍品,歌德因此说:“ 鉴赏力 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出的。”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应当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力与审美情趣,要 力求鉴赏最优秀的艺术品。我们需要体悟屈原《离骚》中那“白爵 然涅而不缁,虽 与日月争光可也”(注:刘勰《文心雕龙·辨骚》,陆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龙译注》上册,第 43 页) 的崇高精神与艺术魅力,决不能凭理论文章或他人的介绍,而必须亲自对《离骚》 品味再三;我们需要领略贝多芬《第五交响曲》那恢宏的其实、激动的旋律,让乐 曲扣动自己的心扉,是别无他法的……我们应该欣赏美的东西和能提高审美情 操的作品,而不是沉迷于逆审美的新奇当中。 而现在,越来越多的逆审美现象充斥在我们的视野当中:以丑为美的“芙

蓉姐姐”;中性化的女生李宇春却;妖艳造作的“好男儿”师洋……他们都是 逆审美化人物的代表,也有过风光的时候,当然他们也就有了追捧者。他们的追 捧者会给他们戴上金色的光环:有个性、很自我、率真快乐……等化妆品词语就 会贴满他们的身上——一些人也跟着混了进去找乐,沉迷于其中并且跟风模仿 ——但我决不也从不认为这有任何能谈“美”的地方。是我们的社会缺少美吗? 我不这么想,到是其中充斥了太多的虚假美与低劣美,而只有真正高洁的美才 能吸引住人的心灵,并带领他们走上一条对真善美的朝圣之路! 同时,歌德还谈到了艺术创作应该正确把握鉴赏的规律,既满足欣赏者的 要求,又不一味停留在博得“一般观众的欢心”。 但现实是,部分艺术创作的唯一目的是讨观众欢心,根本目的则是利益为 先。为了实现上述的运作,他们可能会不择手段、不顾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不仅 没有尽到艺术家的天职,还把艺术创作的对象引领到了一个错误的审美极端, 间接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审美导向选择。 对于不好的艺术作品我们就是应该批评,责问创作者的良心。 天才与灵感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充满了挑战。就当下而言,学习就是最大的挑战, 而每个人(特别是我校这样人才云集)面对挑战时所体现出来的天赋也大大不 同。 从科学的意义上来说,天才不过是在先天的生理、心理禀赋上比旁人优越 一点,有更加敏锐的感受能力、思维能力、活动能力等等。这些能力只有在适当的 社会人文环境中,吸收前人和同辈的经验与成果,并经过自身的不懈努力,才 能获得开发与显现,从而反过来对社会与人类作出杰出的贡献。 但是,若没有明确追寻的目标和任务,没有艰苦的探索与思索,灵感是不 会无缘无故地光顾的。灵感一方面如电光火石,稍纵即逝;另一方面它的到来却 要依赖长期的积累与不懈的探索,所以灵感确实如古人所说“ 得之在俄顷,积 之在平日”。(注:袁守定:《占毕丛谈》卷五) 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只是开发出来的时间和程度 不同罢了。假设一个人无限长的时间,那么他/她就能够完全表现出自己的天赋。 但事实并非如此,所以我们每个人就只能运用自己的态度及努力来尽可能完全 的表现自己的天资。 所以,在成长中,我们应该理智地对待自己的天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世界观。这也是天才成才的前提条件。 用我校立志成材活动的标题来概括就是“树立远大理想 勇担社会责任 成 就精彩人生”! 我们反对的东西才使我们的思想获得丰产 “正是如此。我们赞同的东西使我们处之泰然,我们反对的东西才使我们的 思想获得丰产。”[1827.3.28] 歌德所说的这一道理,同我国古人早就认识到的“相反而皆相成也”(注: 出自《汉书·艺文志》)的辨证规律,其精神是一脉相通的。唐宋八大家⑾ 之一的柳宗元 (773-819)在他的短论《敌戒》中曾作出“敌存灭祸,敌去召过”的著名论断, 肯定了“敌”之存在,对我之发展的重要意义。柳宗元在这篇文章的开头就写道: “皆知敌之为仇,而不知为益之尤;皆知敌之为害,而不知为利之大。”(注:出

自《全唐文》卷五八五)这实在值得我们深思。

因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无一不是在矛盾对立中发展、演进的。没有错误, 显不出正确;失去了假丑恶,也就谈不上什么真善美。正如毛泽东所说:“真的 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丑的、恶的东西相比较存在,相斗争发展而发展的。 ”(注: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选集》第 5 卷,人民出版社 1977 年版, 第 390 页)因此,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不应该回避甚至害怕消极的、有害的 东西。单纯的害怕、回避,并不能增加自身的抵抗力。如同一个人要是长期生活在 无菌环境里,一旦走出这个环境,就必然难以在世上生存。只有在种种艰苦以至 险恶的境遇里,经过不断的磨练,才会获得高洁的人格与强健的体魄,这也可 视为人生之美吧! 我们都是些集体性人物 “事实上我们全都是些集体性人物,不管我们愿意把自己摆在什么地位。而我 要做的事,不过是伸手去收割旁人替我播种的庄稼而已。”[1832.2.17]这些在歌 德临终前一个多月所讲的话,表明他经过一生的彷徨、探索、思考,终于明白了 任何人要想成就伟大的事业,都不能“单凭他所特有的内在自我去对付一切”, 而必须摆正自己同时代、同人群的位置。 歌德有关“集体性人物”的提法,是非常深刻的。这一提法科学地说明了个人 与时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传统、个人与大众的辨证关系。歌德曾受康德哲学的 影响,有时以成就伟大的事业(包括艺术事业),要靠天才、靠神的力量;可是, 在他生命的最后时日里,回顾自己的一生,他强调的却是要成就伟大的事业, 必须依赖集体的智慧和力量。真正领悟了歌德的这番话,就能摆正自己在社会人 生中的位置,不致因夸大个人的作用而自怨自艾,甚至误入歧途。 但是,信手翻开报纸,例如大学生殉情跳楼、北大毕业生卖猪肉、辍学青年自 称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等这样的荒诞悲剧屡见不鲜。 人是社会的人。我们的生存与生活离不开其他的人。在学校中,我们处在的最 基础的集体便是班级。在班级体里,我们的身边是老师和同学:老师有和蔼的、 严厉的、搞笑的;同学有聪明的、勤奋的、热心的,面对不同的人,怎样和他们中 的每一员搞好关系,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是一门颇具学问的必修课搞好同学之 间的关系是尤其重要的。 对于我来说,作为一个学生干部,就更应该处理好工作中与同学产生的不可 避免的矛盾与不解。 我想,把每一个人当作今天的朋友,不就利,不违害,不强交,不苟绝。 那么,我数日就能积累无数的朋友,有乐趣,有帮助,有意义,有情谊。 上述即为我的主要感想与体会。 歌德是近代资产阶级文化高峰时期的一个典型代表。他以毕生的精力,为德 国文学、为德国人民创下了不朽的业绩。德国文学得以与其他民族的文学相提并 论,在世界文学之林中占有一席荣耀的地位,与德国这位伟大的诗人和思想家 ——歌德是紧密不可分的。 一个杰出的人物走向伟大,走向辉煌,身后也必定会像我们所有生活在 这个世界的凡人一样,留下幻想、苦闷、彷徨、战斗,最后立于无限的边缘。 正如歌德创造的那个伟大的浮士德博士,在他漫长的奋斗生涯中充满着对无

限的追求,也充满着俗世的矛盾,唯其如此,我们才相信,苦难和幸福塑造 了一切活生生的人。 正象许多人所激赏的,《歌德谈话录》是一本真正让人受益无穷的好书。在书 中,你除了会了解到上述精彩的论述和对白,还可以听到歌德对莎士比亚、拜伦、 雨 果、司汤达等著名诗人、作家的细致评价,以及他对政治、文艺、哲学、自然科 学、宗教等多方面的独到见解。人们真的应该感谢作者爱克曼的辛苦劳动,他用 谦逊 的献身精神给世人记录下了歌德这位伟大人物的一言一行——当你读过了 歌德的作品,再来读《歌德谈话录》,你就会发现那些在你的心底和脑海中浮现 的活生生的形象,到这里已经浓缩成为一颗颗,散落的智慧珍珠。

哲理 慧语摘 抄 十则

人类最根本的研究对象则是人。 ——《亲和力》 在世界上,只有爱才能使一个人变得不可缺少。 ——《少年维特的烦恼》 谁不为别人干事,自己也将一事无成,这永远是一条真理。 ——《克拉维戈》 咱们可以为千万人捐躯,也可以为千万人爱惜自己。 ──《哀格蒙特》 大自然不会抛弃弱者,而是教会他如何对待傲慢和冷酷。 ——《伊菲革涅亚在陶里斯岛》 先有了今天才会有明天。 ——《铁手葛兹·冯·贝利欣根》 对真理的热爱就体现在:知道怎样去发现和珍视每一事物的好处。 ——《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 人,只有摆进众人中才能真正认清自己。 ──《托尔夸托·塔索》 感官并不欺骗人;欺骗人的是判断力。 ——《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 各种现象都会经常出现,世间没有任何东西只出现一次。 ——《歌德谈话录》















正文中用“[ ]”扩起的数字表示谈话时间。例如:[1829.4.7]表示“1829 年 4 月 7 日的谈话” ⑴ 朱光潜 :美学家。安徽桐城人。1922 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科教育系。 1930 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文科硕士学位。 1933 年获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

文科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四川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授、教 务长。。毕生从事美学教学和研究, 在西方美学思想和中西方文化研究方面造诣较深。著 有 《诗论》、《谈文学》、《西方美学史》,译有[德]黑格尔《美学》等 。

⑵ 席勒 (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1805):德 国戏剧家和诗人。生于内卡河畔的马尔巴赫。父亲是外科医生,后在部队 里当军医。1773 年符腾堡公爵把 13 岁的席 勒选入他的军事学校学法律, 后来才同意他学医。席勒在这个管束极严、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度过了 8 年 青春岁月。毕业后于 1780 年在斯图加特某步兵旅当军医。 他对当时的 专制统治有着深切的体会,178O 年写成反抗封建暴政、充满狂飙突进 精神的剧本《强盗》,1782 年 1 月 13 日于曼海姆首次公演获得巨大成功。 1782 年写出了他的第三部悲剧《阴谋与爱情》,并着手创作新剧本《唐·卡洛斯》 。1783 年席 勒应聘任曼海姆剧院编剧,1785 年 4 月接受格·克尔纳等 四位仰慕者的邀请,前往莱比锡, 在戈里斯村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夏天,他的名诗《欢乐颂》反映了这种真挚的友情所给予他的 温暖和欢乐。同年秋天,席勒随朋友一 起迁往德累斯顿,并在那里完成了《唐·卡洛斯》这部 以西班牙宫闱斗争为题材的政治悲剧。这是他青年时代最后一个剧本,标志着他的创作正从 狂飙突进时期向古 典时期过渡。

⑶ 弗里德里希 ·尼采

( Friedrich Nietzsche 18441900 ):尼采出生于勒肯的一个牧师之家,他自幼性情孤僻 , 而且多愁善感,纤弱的身体使他总是有一种自卑感。因此,他 一生都是在追寻一种强有力的人生哲学来弥补自己内心深处的 自卑。尼采的哲学打破了以往哲学演变的 逻辑秩序,凭的是自 己的灵感来作出独到的理解。因此他的著作不像其他哲学家那 样晦涩,而是文笔优美,寓意隽永。有人称,尼采与其说是哲 学家,不如说是散文 家和诗人。尼采富于影响的代表作有《快 乐的科学》 、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 《超越善与恶》以及《权力 意 志论》等。

⑷ 巴 鲁 赫 ( 本 尼 狄 克 ) · 斯 宾 诺 莎 ( Baruch/Benedict Spinoza 1632 – 1677) :出生在荷兰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年 轻时进入培养拉比的宗教学校。在他 24 岁时,犹太教会以思想 异端的罪名革除他的教籍, 把他驱逐出犹太社团。他移居到阿 姆斯特丹等地,以磨制镜片为生,在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他 仍然坚持哲学和科学的研究,他的思想通过通信方式传播到 欧洲各地, 赢得人们的尊敬,普鲁士选帝侯曾邀请他到海德 堡大学任哲学教授,被他谢绝。斯宾诺莎的一生是思想自由、品 德高尚的哲学家的榜样。他的主要著作有《笛卡尔哲 学原理》 、 《神学政治论》、《伦理学》、《知性改进论》等 。

⑸ 泛神 论:我们知道在宗教上有一种泛神教或万有神教,主张神和自然是同一东西,神 就是自然,自然就是神。这种学说也称 为“宇宙神论”(Cosmotheism)。在哲学上也有一种 学说,假定有绝对永久的浑一体,而认万有为这种浑一体的表现,除了表现于现实宇宙中

的能力和 定律以外,再没有神。表面看起来,泛神论和唯物论是极端相反的两种学说:泛 神论主张万有皆神,而唯物论则主张万有皆物,其中似乎并没有调和的余地。但宇宙现象既 只有一个,为什么能有两种极端不同的学说存在而且还各有其附和的人呢?仔细研究一下 就会知道:泛神论主张神和物为同一物,是已经把神观念纳进物质之中;唯物主义者主张 物质会运动,会按规律变化,而且这样变化的结果就是我们现在所见的宇宙,这也同样的 是把神的属性放进了物质里面,所以从这一点来说,他们是差不多的。

⑹ 伊 曼 努 尔 ·康 德 ( Immanuel Kant 1724 - 1804 〖德国〗): 生于东普鲁士的格尼斯堡(该地自 1945 年以后,成为前苏联和现 在的俄罗斯的领土),父亲是一个马鞍匠。康德的家庭信奉路德宗 的虔信派 ( Puritianism) ,康德从小在教会办的学校受教育, 1740 年进入格尼斯堡大学神学院, 1745 年毕业后当了九年的家庭教师。 从 1755 开始, 康德一直在格尼斯堡大学任教,当了多年的编外讲 师,1770 年才晋升为教授。康德一生没有离开格尼斯堡,每天生活极有规律。他每天下午都 要在 一条街道(它后来被命名为“康德小道)上散步,他准时到这种程度,以至当地居民 按照他出来的时间校正手表。但是,他那刻板和平静的表面生活与他的丰富多彩 而又充满 着革命思想的内心世界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他在普鲁士这个边远小城,注视着世界的最新发 展,讨论着时代的前沿问题。他在创造了深刻反映启蒙精神的批 判哲学之后,又明确地提 出了“什么是是启蒙运动”这一至今还吸引着哲学家的问题;他一生中只有一次离家到一 个一百公里外的城市旅行的经历,便他却像一个阅 历丰富的旅行家那样,在人类学著作中 对各国风土人情做了详细而生动的描写;他是一个虔诚的教徒,但他的理性宗教观却被普 鲁士政论指责为“歪曲蔑视《圣经》 和基督教的基本学说”。康德是卢梭的崇拜者,他与卢 梭一样,是一个平民哲学家。他说:“我生性是个探求者,我渴望知识,急切地要知道更多 的东西,有所发明 才觉得快乐。我曾经相信这才能给予人的生活以尊严,并蔑视无知的普 通民众。卢梭纠正了我,我想象中的优越感消失了,我学会了尊重人,除非我的哲学恢复一 切 人的公共权利,我并不认为自己比普通劳动者更有用。”《纯粹理性批判》发表之后,康 德成了青年学生向往的导师,政府也不断向他咨询各种问题,但为了捍卫思想自由,他不 顾政府的禁令,在退休之后发表了《学院之争》(1798),继续讨论宗教问题。人们为常说, 康德的生平就是他的著作。康德的著作以 1770 年为界,分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批判时 期的著作又分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的著作。理论哲学的 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或 A 版,1781;第三版或 B 版,1787)和它的简写本《未来形而上学导论》(1783);实践哲 学的著作有《道德的形 而上学基础》(1785)、 《实践理性批判》(1788)、 《完全在理性范 围 内的宗教》(1793)和《道德形而上学》(1797)等。他的《判断力批 判》是一部内容特殊的著 作,其中关于审美判断和目的性判断的论述可以解释为联系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媒介, 也可解释为前两部批判的补充。

⑺ 威 廉 · 弗 里 德 里 希 · 黑 格 尔 (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1770 - 1831〖德国〗):出生于一个政府公务员家庭。 1788 年进入图宾根神学院学习。1793 年毕业后,先后在伯尔尼 和法兰克福当了七年的家庭教 师。 1800 年到耶拿,与谢林共 同创办《哲学评论》杂志。次年成为耶拿大学编外讲师,四年之 后成为副教授。 1807 年出版他的第一部著作《精神现象学》 。 1808 至 1816 年,他在纽伦堡当了八年的中学校长。在此期间

完成了《逻辑学》(简称大逻辑)。1816 年,他被聘为海德堡大学教授。1817 年,出版《哲学 全书》(其中的逻辑学部分简称小逻辑),完成了他的哲学体系。1818 年开始担任柏林大学 教授,1821 年出版《法哲学原理》 。1829 年,黑格尔 被任命为柏林大学校长和政府代表, 1831 年死于霍乱。他在柏林大学的讲稿死后被整理为《哲学史讲演录》 、 《美学讲演录》和《 宗 教哲学讲演录》 。

⑻ 正统派 :正统派的最大特点是坚持“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原则 ,拒绝犹太教的变革。他 们认为,上帝是永恒的,《托辣》是西乃神启,因此,其中的法律一条也不能改变,否则就是异端。 他们还相信将来弥赛亚的降临会恢复犹太国家,重建圣殿并恢复献祭礼拜。大致上说,正统派 又可分出极端正统派、新正统派和哈西德派。 (1)极端正统派的还停留在中世纪 ,只坚持传统犹太教的信仰 ,严格遵守教规和习俗,反对 现科学文化和任何现代事物,不承认以色列国(有的尽管居住在那里),不与其他间派合作。 (2) 新正统派或现代正统派承认《圣经》和《塔耳慕得》的权威,遵守犹太教的圣日、节日、 习俗以及传统道德,但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会堂内做礼拜时 ,使用希伯来 文祈祷,不用风琴 伴奏,实行男女分坐。他们相信并参与科学文化活动,谋求和其他就派的和平共处和合作,支持 以色列国并参加犹太复国主义组织。 (3)哈西德派(虔敬派)是 18 世纪中叶诞生在东欧的神秘主义派别。他们贬低理性和知识 , 强调人的情感,目的是通过虔诚的祈祷达到和上帝的灵交。其祈祷形式直接指向上帝 ,形式简 单,随时随地,无需会堂。他们还提倡在祈求时伴以歌舞和其它能够激发人的感情的动作。 现在,正统派在美国是少数派,约占 600 万犹太人口的 6%,但在许多欧洲国家例如法国和英国 仍然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⑼ 三位一体 (或称三位一神或三一神或神圣三一),是指圣父、圣子、圣神(新教称呼圣 神为圣灵)为同一本体(本性)、三个不同的位格,三位格为同一本质。通俗 地说,就是: 仅有独一的上帝;圣天父完全是上帝,圣子完全是上帝,圣神完全是上帝;圣天父不是圣 子,圣子不是圣神,圣神不是圣天父。详细阐述有关三位一体 这个信条的教义被称为三一 论。

⑽ 第 二 自然 :哲学上把未经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一自然”,把经过人类改造的自 然称为“第二自然”。

⑾ 唐宋八大家 :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 欧阳修、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唐宋八大家乃主持唐家古文运动的中心人 物,他们提倡散文,反对骈文,给予当时和后世的文坛以深远的影响。

歌德主要作品及分析 歌德的作品充满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叛精神,在诗歌、戏剧、散文等方面都有 较高的成就,主要作品有剧本《葛兹·冯·伯里欣根》、中篇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 、 未完成的诗剧《普罗米修斯》和诗剧《浮士德》的雏形《原浮士德》,此外还写了许 多抒情诗和评论文章。 《 葛兹·冯·伯里欣根》是德国第一部现实主义历史剧。葛兹原是16世纪德国的一个没落骑 士,他曾一度参加农民起义, 后来背叛了农民。葛兹作为一个骑士、作为一个垂死阶级的代

表,起来反对现存制度的行动,是骑士阶级对皇帝和封建领主的悲剧性的对抗。但是,在歌 德的笔下,葛兹被写成一个反对封建暴政、争取自由和统一的英雄,他深切的同情人民的苦 难,斥责争取权利、祸国殃民的诸侯,因而受到人民的爱戴。剧中对于当时黑暗社会的谴责, 对于自由和统一的热烈向往,对于个人反抗的英雄的歌颂,都表现了狂飙突进运动的精神。 在艺术上,剧中采用了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方法。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一部书信体小说。主人公维特是一个出身市民的青年,他向往自由、 平等的生活,希望从事有益的实际工作 。但是,围绕他的社会却充满着等级的偏见和鄙陋 的习气。保守腐败的官场,庸俗屈从的市民,趋势傲慢的贵族使他和周围的现实不断发生冲 突,他自己又陷入毫无希望的爱情之中,最后走上了自杀的道路。维特与社会的冲突,具有 反封建的意义,通过维特的悲剧,小说揭露和批判了当时德国社会许多不合理的现实,表 达了觉醒的德国青年一代的革命情绪,因此,它一发表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形成了一阵 维特热,而且很快就流传到欧洲各国,成为第一部发生重大国际影响的各国文学作品。 《普罗米修斯》是歌德取材于古代希腊神话的一部诗剧,剧本虽然没有写完,但流传下来的 片段已表达出歌德年轻时代的强烈的反封建精神。剧中的普罗米修斯否认宙斯的权利,反对 宙斯的专横跋扈,并且要创造和他一样蔑视宙斯的新的人类。维特身上所缺乏的那种坚韧的 性格,在这个神话人物身上得到了体现。 《哀格蒙特》取材于16世纪尼德兰人民反抗西班牙的斗争历史。哀格蒙特在历史上是一个 动摇不定的贵族反对派,歌德把他写成一个为民族的自由和统一而斗争的、受到人民爱戴的 英雄。但是他缺乏积极的行动,主张采取温和的手段,最后被处死。剧中仍然保留着狂飙突 进运动的革命情绪,但人物的反抗精神已经降低。 《在陶里斯的伊菲格尼亚》 取材于希腊神话,主人公伊菲格尼亚身处异国,却能以完美的 品行、博爱的胸怀感动国王,改变了那里野蛮的风俗,建立人道和公正的准则。 《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虽然不如《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那样引人,然而它以探求理 想的社会制度为中心,认为人们只有在为集体福利而积极劳动中才能获得人生的意义,思 想比较开阔、积极。歌德晚年的许多抒情诗中闪烁着唯物主义、乐观主义思想的光芒,在当时 消极浪漫主义文学风行一时的德国文坛上独放异彩 。 《浮士德》第二部的完成尤其突出的表 现 了歌德晚年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新发展。 《浮土德》取材于德国 16 世纪关于浮士德博士的传说,给以加工改造。把浮士德写成一个不 断追求、进取的理想人物;把他的知识、爱情、政治、艺术、副业等五大发展阶段,都写成以封 建政体腐败、感悟古典美追求的幻灭和“理性王国”蓝图之虚妄为主体内容的悲剧阶段;成 为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资产阶级先进人士不断探索、追求的艺术概括。悲剧不但结构宏伟, 色彩斑斓,融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象征手法为一体,且让主要人物浮士德和魔鬼靡菲斯特 的整个思想言行都形成善与恶、行与情、成与败的辩证发展关系。作品也因而跟荷马史诗、但 丁的《神曲》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为欧洲文学的四大古典名著。

附录 歌德生平著作年表 参考书目

歌德生平著作年表 德国的伟大诗人,德国古典文学和民 族文学最重要的代表。青年时期的 歌德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中坚。后来主要是由 于他的努力,为德国文学留下了 不朽的业绩。一生的创作极其丰富,《浮士 德》是用延续长达六十年之久的 时间创作出来的不朽之作,对世界文学有 十分重要的影响。 1749 8 月 28 日,约翰·沃尔夫冈·歌德诞生于 美因河畔法兰克福一个富裕的 市民家庭。父亲是法学博士,当过市参议 员。母亲是法兰克福市长的女儿。 1756 七年战争开始。战争期间,法国军队占领了 法兰克福。歌德观看过法国 随军剧团的演出。 1765 10 月间,遵照父亲的意愿,进来比锡大学 学习法律。但他却喜爱自然科 学和艺术。 1768 8 月,歌德因患重病回故乡休养。 1770 4 月,歌德转入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在此 期间,歌德曾研究斯宾诺莎 的著作,结识了“狂飙运动”的活动家, 并积极地参加这一革命文学运动。 在赫尔德尔的影响下,广泛地阅读荷马、莎 士比亚和英国启蒙作家的作品。 参与搜集民歌,写了不少优美的抒情诗。开 始构思《浮士德》 。 1771 8 月,大学毕业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后回到故 乡。10 月 14 日发表题为《莎 士比亚纪念日》演说。完成历史剧《葛兹·冯 ·伯利欣根》初稿。

177 2 5 月到 9 月到威茨拉尔实习法律。在此期 间,爱上了已订婚的少女夏绿 蒂·布芙。因失恋而返回故乡。这促使歌德 写出第一部小说《少年维特之烦 恼》 。 177 3 6 月,出版《葛兹·冯·伯利欣根》 。 177 4 发表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 177 5 着手写作诗剧《哀格蒙特》。6、7 月间,赴瑞 士旅行。11 月 7 日,应 魏玛公爵的邀请到达魏玛公国。 177 6 就任魏玛枢密顾问。在魏玛的最初十年里歌 德积极参与政治,从事建设 和研究自然科学,文学创作极少。 177 7 开始写《威廉·迈斯特的戏剧使命》。出版 剧 本《躁急的胜利》 。 177 8 写作抒情诗《致月词》和叙事歌谣《魔王》等。 177 9 开始写作《伊菲格涅在陶立斯》和《塔索》 。 178 0 写抒情诗《浪游人的夜歌》。研究解剖学、 骨 学、植物学和休谟的哲学。 178 2 担任魏玛内阁大臣。 178 4 发表有名的抒情诗《迷娘曲》,后被杰出音 乐家贝多芬谱成歌曲。 178 6 9 月,独自离开魏玛,赴意大利旅行,先后 到过威尼斯、佛罗伦萨和罗 马等文化名城,精心研究古代艺术和自然 科学。德国文学的古典时期开始。

1787 把《伊菲格涅在陶立斯》改写成韵文。 1788 发表《哀格蒙特》 。6 月,歌德从意大利回到 魏玛后,他摆脱了许多宫 廷职务,专心从事文学创作和自然科学的 研究。9 月,与戏剧家、诗人席勒 相识。同年,与制花女工克里斯蒂安·乌尔 庇尤斯同居。 1789 7 月 14 日,法国大革命爆发。同年,完成 剧本《塔索》 。 1790 出版《浮士德片断》。继续从事生物演变的 研 究。发表诗体论文《植物 的演变》 。4 月,发现人的颚间骨。 1791 开始领导魏玛宫廷剧院。 1793 写出剧本《市民将军》 。 1794 发表长篇叙事诗《列那狐》。6月,席勒筹 备 《时代女神》杂志,歌德 同意与之合作。7月,在耶拿自然研究会 上,歌德与席勒订交,从此二人互 相帮助,密切合作,促进了德国古典文学 的繁荣。写剧本《激动的人们》 。 1796 与席勒合写《警句》。完成《威 廉·迈斯特的 学习时代》 。 1797 游瑞士。写作叙事谣曲《掘宝者》 、 《神和芭 雅 德拉》、《赫尔曼与 窦 绿苔》等。 1801 翻译狄德罗的《拉摩的侄儿》 。 1805 5 月 9 日席勒去世。 1806 4 月 13 日,《浮士德》第一部脱稿。 1808 《浮士德》第一部出版。9 月 29 日。拿破仑召 见歌德,称赞他是“一个 真正的人”。

180 9 完成长篇小说《亲和力》。开始撰写一系列 自 传体的著作。 181 1 写作自传体小说《诗与真》 。 181 3 德国反拿破仑战争,10 月在莱比锡战役中 击败法军。研究艺术,并研究 欧洲各国民歌及中国和印度文学。 181 5 德意志联邦组成。9月,俄、奥、普缔结“神 圣同盟”。 181 6 妻子乌尔庇尤斯去世。 181 7 辞去剧院领导职务。发表《意大利游记》。 发 行文艺杂志《艺术与古迹》 。 181 9 出版抒情诗集《西方与东方合集》 。 182 1 完成《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第一卷。 182 3 爱克曼到魏玛拜访歌德,任歌德秘书。7 月,拜伦出意大利渡海去希腊 参加抗击土耳其的斗争,歌德曾赠诗给拜 伦。 182 7 春,完成诗集《中德四季晨昏杂咏》 。 182 7 《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全书完成。 183 0 独子奥古斯特死于罗马。《诗与真》全部 完 成。 183 1 夏季,《浮士德》第二部脱稿。 183 2 3 月 22 日,逝世。享年八十三岁。

参考书目 1.歌德:《歌德自传——诗与真》,人民文学出版 1983 年版。 2.艾米尔·路德维希:《歌德传》,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 3.彼德·伯尔纳:《歌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6 年版。 4.汉斯-尤尔根·格尔茨:《歌德传》,商务印书馆 1982 年版。 5.冯至:《论歌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6 年版。 6.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4 年出版。 7.蒋孔阳:《德国古典美学》,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版。 8.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等:《美学基础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年 3 版。 9.刘叔成主编:《新编文艺学概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More Documents from "Shn"

August 2019 75
August 2019 24
Harvard
August 2019 31
Akfta - Korea Hs 2012.pdf
December 2019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