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lr

  • October 2019
  • PDF

This document was uploaded by user and they confirmed that they have the permission to share it. If you are author or own the copyright of this book, please report to us by using this DMCA report form. Report DMCA


Overview

Download & View Dslr as PDF for free.

More details

  • Words: 986
  • Pages: 33
DSLR 新手教學教室 Lesson 1:器材準備篇(一) 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改變了我們閱讀及知識交流的習慣,影像的數位化變成了一股不可擋的趨勢,於是 DC (數位相機)快速的取代了傳統的底片相機,我們的攝影習慣也跟著這一波新潮流開始有了大的改變。 在高階的部分,SLR(單眼相機)一直都是專業工作者及進階業餘者所必須使用的主要攝影器材。之前數位 化的單眼相機因為技術問題,一直很難普及到一般的使用者手中,但是這兩年 DSLR(數位單眼相機)的技 術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在成本壓低及大量生產的狀況下,我們現在可以用很合理的價格來購得一部中階的 DSLR 了。 想要成為進階的攝影愛好者,一部可以讓我們控制許多攝影變數的單眼相機,幾乎可以說是不可或缺的工 具,而在數位時代,準備一部 DSLR 更是我們作戰殺影像的利器。 這一個專欄的系列文章,正是要帶領新手來進入進階攝影領域,那麼,從這篇文章開始,你就可以開始準備 採購 DSLR 的相關設備,然後跟著我們進入數位攝影的進階領域了。

選購機身 首先,我們要選定一部適合自己使用的數位單眼機身,在入門到中階的產品都是我們可以考慮的對象,依目 前的行情來說,大約落在兩、三萬到四、五萬元的這個價格帶,價格越高的的產品功能性就越強、同時機身 結構相對的也比較堅固、有質感。 選購機身,通常最直接要考慮到的是鏡頭的搭配。這一等級的 DSLR 都是使用 APS 尺寸的感光原件(除了 Olympus 使用的是另一種四分之三的系統) ,所以我們購買的鏡頭焦距都要在乘上 1.5~1.6 後,才是真正的 數值。 對於喜歡作望遠攝影的玩家來說,這是一個相當好的優勢,因為平白的多出了 0.5 倍的焦距來運用。但是對 於喜愛廣角攝影的人就頭痛了。舉例來說,在傳統時代我們最常用的 28mm 廣角鏡,用到 DSLR 上面時,就 會變成了 28 x 1.5 = 37mm 而傳統最常用的廣角變焦鏡 17~35mm 就會變成 (17~35)x1.5=25~52mm 平白的損失了不少在超廣角的焦段,所以在選擇廠牌時,要注意一下原廠的鏡頭支援情形,是否合乎你的拍 照需求。 最後我們要來注意一下自己對機身畫素的需求,目前中階機種已經做到了 800 萬畫素,一般也有 600 萬畫素 的實力,這對輸出到 A4 以上的尺寸已經是綽綽有餘了。很多剛入門的人常常會有高畫素的迷思,但其實如 果不是專業輸出的需求,600 萬畫素對我們來說已經相當夠用了,實在不必去為了要考慮輸出多大的圖、而 去為畫素作斤斤計較的功夫。

鏡頭 鏡頭跟機身是絕對息息相關的,每一家廠牌的鏡頭都有他自己的特色,像是 Canon 的 USM 超音波技術,是

習慣快拍人的最佳利器,Nikon 的調子也是許多老攝影人所津津樂道的,Pentax、Minolta、Olympus 也都各 有其特殊的色調,我們在選購機身時,別忘了自己喜歡哪一家廠牌的鏡頭特色。 除了原廠本身所出的平價鏡頭之外,我們還可以選購由第三廠商推出的副廠鏡頭,比較知名像是 Tokina、 Sigma、Tarnom 等,他們的鏡頭保有低價的優勢,在技術規格上也不會跟原廠相去太遠,初入門 DSLR 的同 學如果預算有限,不妨就以副廠鏡頭開始下手。 通常對於初學者來說,18~70mm 這個範圍的變焦鏡是一個相當好用的焦段,轉換成 DSLR 變成 27-105mm, 這個焦段涵蓋了廣角及中望遠的部分,已經可以應付一開始大部分的拍攝情況了。 大光圈的鏡頭的散景相當迷人,對初學者來說更是一個很難抵抗的魅力。但是大光圈的變焦鏡一隻動輒四、 五萬,如果預算有限又想享受大光圈,那麼副廠鏡頭是可以考慮的選擇,像 Sigma 就有 18-50mm F2.8 EX DC 這樣的焦段設計。

儲存媒體 傳統相機使用底片來記錄影像,數位相機使用的則是記憶卡。目前依廠牌的不同,大家使用的記憶卡規格也 都會有一點差異,不過共通的就是幾乎所有的 DSLR 都會支援 CF 這個規格的記憶卡。 CF 卡的缺點是體積大,但是它擁有價格低、容量大以及速度快的優勢。我們建議新手一開始就買一塊 1G 容 量的 CF 卡來使用,尤其是最近新款的 DSLR 動輒就到 800 萬畫素的解析度,1G 的大小會是蠻合適的選擇。 目前製造記憶卡的廠商很多,大品牌及終身保固是必須要去考慮的一個因素。最後在選購一個 USB 2.0 傳輸 介面的讀卡機,在跟電腦作檔案傳輸時會比較便利。

DSLR 新手教學教室 Lesson 2:器材準備篇(二) 濾鏡 當我們可以利用電腦強大的後製功能來做出各種效果後,濾鏡在攝影中的角色就變得不是那麼的重要,以前 需要濾鏡做出來的一些效果,現在大多數都已經可以用電腦來後製完成。 對於專門使用 DSLR 的攝影者來說,我們建議只要購買下面介紹的濾鏡就好。 偏光鏡: 不管有多強大的後製能力,也比不上一張原本就拍的清澈乾淨的圖。偏光鏡可以幫助我們避掉不當的光線折 射,並且有純化拍攝物顏色的效果,是一定要準備的濾鏡之一。 現在 DSLR 所使用的偏光鏡都屬於環形偏光鏡(CPL) ,要注意不要買了早期設計形式的線性偏光鏡(LPL)。 在選購給廣角鏡頭用的偏光鏡時,要注意鏡片的厚度,不要因為過厚而拍出了四周有暗角的照片。一般來說 大廠都會為超廣角鏡頭推出超薄型的偏光鏡,不過價格較高,常用廣角鏡頭的人這筆預算是不可以省的。 ND 鏡: ND 鏡是減光鏡,用來在光線過強、或是環境光不允許使用大光圈拍攝時的情況使用,不管是拍攝風景、生 態或是人像都有機會用到 ND 鏡。 ND 鏡的形式有很多種,它提供各種不同的減光係數讓我們依拍攝環境不同來搭配。有的 ND 鏡也會設計成 漸層減光的形式,非常適合在晨昏攝影的狀況使用。 保護鏡: 一般來說,我們都會另外在每顆鏡頭前面另外加上保護鏡,除了有保護鏡頭前端鏡片的功用外,還可以在拍 攝時濾除紫外線(保護鏡需有 UV 防護功能) ,提高拍攝畫面的清澈度。

目前市面上濾鏡的廠牌主要以德系、日系兩個國家為主,一般來說像是 B+W 這種德系廠牌的產品,不管是 功能或是製作品質都有相當好的成績,唯一的缺點就是價格較高。 最近日系品牌的品質也有了一定的水準,加上各項規格齊全、價格也平易近人,對預算不豐厚的的人來說, 日系品牌是一個值得投資選擇。

腳架 腳架是一定要準備的周邊器材,它可以在長時間曝光的狀況下穩定機身,幫助我們拍出清楚的照片。對於喜 好風景攝影的人來說,準備一支穩固的腳架,跟準備一台適合使用相機是同樣重要的事。 腳架有三腳架跟單腳架兩種,絕大多數的狀況我們都是使用三腳架來拍攝,如果你常需要機動性高的情況中 穩定機身,那麼就可以考慮選擇購買單腳架來使用。

以碳纖維製作的腳架重量都很輕,對於需要登山涉水、或是四處奔波的攝影者來說,可以購買碳纖腳架來減 低裝備的重量,不過炭纖維製作的腳架價格不低,我們可以衡量自己的需要作選擇。 通常購買腳架的預算從三四千元起跳一直到數萬元,初學者常會因為貪便宜去買廉價的腳架,但這種腳架通 常都不符合比較進階的需求。所以我們建議在採購攝影器材時,儘量還是不要省掉購買這筆預算比較好。

快門線 快門線主要的功用是要減少在拍攝時,因為按觸快門鈕而產生機身震動,通常快門線通常搭配著腳架一起使 用,為的就是球拍出一張清晰而穩定的照片。 自從單眼相機電子化以後,傳統的快門線幾乎就被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各式不同接頭的電子快門線。這些 新形式的快門線有著豐富的功能,像是定時啟動、間隔重複曝光拍攝、LCD 顯示幕等。 對於喜歡拍夜景的人來說,建議購買功能比較豐富一點的快門線,在這方面需求比較少的人可以選購簡單的 設計。現在的電子快門線每一家廠商的接頭設計都不同,價格也比傳統快門線高出許多。

電腦 既然身處數位時代,使用的又是數位相機,最好是要準備一部電腦了。 對於一般的影像處理來說,CPU 為 Pentum 4 以上等級的電腦就蠻好用的了,記憶體至少要把它加到 512MB, 這樣跑圖才會比較順暢一些。 螢幕的部分買個大廠牌的 LCD 來用,暫時先不要去考慮螢幕校色的問題,這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初學者倒 是先把基礎攝影先學好比較重要。 輸出的部分我們倒是不建議買太好的印表機,因為現在印表機印得再好、也不會比你拿到相館直接作數位輸 出來的棒。自己輸出在紙張及墨水上的支出也不便宜。 影像處理軟體這兒推薦兩個 – Adobe 的 Photoshop、及 Ulead 的 PhotoImpact,這兩套軟體都是目前最熱門的, 同時也有中文版本,市面上有不少的工具書作教學介紹,大家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來使用。

下個禮拜要開始進入基礎的攝影觀念,跟大家談談光圈及快門之間的關係。

DSLR 新手教學教室 Lesson 3:光圈 光圈通常位於鏡頭的中央,它是一個環形,可以控制圓孔的開口大小,控制曝光時光線的亮度。當需要大量 的光線來進行曝光時,就將光圈的圓孔開大;若只需要少量光線曝光時,就將圓孔縮小、讓少量的光線進入。 光圈的計算單位我們稱為光圈值(f-number)或者是級數(f-stop) 。首先我們來談談光圈值。 標準的光圈值(f-number)的編號如下: f/1、f/1.4、f/2、f/2.8、f/4、f/5.6、f/8、f/11、f/16、f/22、f/32、f/45、f/64 其中,f/1 是進光量最大的光圈號數,光圈值的分母越大,進光量就越小。通常一般鏡頭會用到的光圈號數 為 f/2.8~f/22,光圈值越大的鏡頭,鏡片的口徑就越大,相對提高其製作成本跟難度。 級數是指相鄰的兩個光圈值的曝光量差距,例如 f/8 跟 f/11 之間相差一級,f/2 跟 f/2.8 之間也相差了一級。 依此類推,f/8 跟 f/16 之間相差了兩級,f/1.4 跟 f/4 之間就差了三級。 在職業攝影圈裡,有時稱級數為「檔」或是「格」 ,例如 f/8 跟 f/11 之間相差了一檔、或是 f/8 跟 f/16 之間就 相差了兩格。 在每一級(光圈號數)之間,後面號數的進光量都是前面號數的一半。例如說 f/5.6 的進光量只有 f/4 的一 半,f/16 的進光量也只有 f/11 的一半,號數越後面,進光量越小,並且是以等比級數的方式來遞減。

光圈號數與進光量的關係

大光圈的鏡頭非常適合低光量的環境,因為它可以在微亮光的環境下,擷取更多的現場光,讓我們可以用較 快速的快門來拍照,以便保持拍攝時相機的穩定度。但是前面有提到大光圈的鏡頭不易製作,必須要花較多 的花費才可以獲得。 除了考慮進光量之外,光圈的大小還跟景深有關。景深是物體成像後,在相片(圖檔)中清晰的程度。光圈 越大景深會越淺(清晰的範圍較小) 、光圈越小景深就會越長(清晰的範圍較大) 。關於景深的部分,後面會 另闢專欄來討論。

左邊是大光圈、右邊是小光圈,可以明顯的看出兩張圖的景深明顯不同

DSLR 新手教學教室 Lesson 4:快門 快門是相機中的一個機械裝置,大多設置於機身接近底片的位置(大型相機的快門則是設計在鏡頭中) ,藉 由控制快門的開關速度,來決定底片接受光線的時間長短。 也就是說,在每一次拍攝時,光圈的大小控制了光線的進入量、快門的速度決定光線進入的時間長短,這樣 一次的動作便完成了我們所謂的「曝光」。 快門以「秒」作為單位,它有一定的數字格式,一般在像機上我們可以見到的快門單位有: B、1、2、4、8、15、30、60、125、250、500、1000、2000、4000、8000 上面每一個數字單位都是分母,也就是說每一段快門分別是:1 秒、1/2 秒、1/4 秒、1/8 秒、1/15 秒、1/30 秒、1/60 秒、1/125 秒、1/250 秒(以下依此列推)等等。一般中階的單眼相機快門做到 1/4000 秒,高階的 專業相機則可以到 1/8000 秒。 B 指的是慢快門 Bulb,B 快門的開關時間由操作者自行控制,我們可以藉由快門按鈕或是快門線,來決定整 個曝光的時間。 我們可以注意到每一個快門之間數值的差距都是兩倍,例如 1/30 是 1/60 的兩倍、1/1000 是 1/2000 的兩倍, 這個跟光圈值的級數差距計算都是一樣的。與光圈相同,每一段快門之間的差距也被之為一級、一格或是一 檔。 光圈級數跟快門級數的進光量其實是相同的,也就是說光圈之間相差一級的進光量,其實就等於快門之間相 差一級的進光量,這個觀念在計算曝光時很重要,我們會在下一個章節跟大家講解。 前面我們提到光圈決定了景深,快門則是決定了被攝物的「時間」 。當我們拍攝一個快速移動的物體時,通 常需要比較高速的快門,才可以抓到凝結的畫面,所以我們在拍動態的畫面時,通常都要考慮可以使用的快 門速度。 有時我們要抓取的畫面可能需要連續性的感覺,像是拍攝像是絲緞般的瀑布或是小河時,就必須要用到速度 比較慢的快門,延長曝光的時間來抓取畫面的連續動作。

左邊的圖用了比較慢速的快門,可以看到兩片葉片有明顯的晃動,右邊使用了安全快門,所以可以拍到凝聚的畫面。

除了「時間」之外,快門也決定了我們拍攝的穩定度,一般以手持相機拍攝來說,快門必須要高到一個值, 拍出來的畫面才不會晃動,這個能拍出穩定畫面的快門速度,通常稱之為「安全快門」。 安全快門有一個簡單的計算方式:

1 / 使用的鏡頭焦距 = 安全快門 如果我們現在使用 50mm 的鏡頭拍攝,那麼能讓我們拍出清晰相片的安全快門就是 1/50 ,大約是 60 的快 門。如果使用了 200mm 的鏡頭,那麼安全快門就要提高到 1/200 大約是 250 的快門。由此可知,焦距越廣的 鏡頭安全快門就比較低,但是長焦距的鏡頭所需要的安全快門就高許多。

DSLR 新手教學教室 Lesson 5:曝光 我們如果想要得到一張色彩漂亮、明暗分明的影像,就要讓感光體(傳統時代的感光體為軟片,DSLR 時代 則為 CCD 或 CMOS 感光原件)得到適當的曝光。而所謂的曝光,就是在一定的時間內,讓感光體受到一定 光量的投射。 曝光的計算方式為: 曝光 = 光量(光圈容許進入的光線強度)X 時間(快門允許進入的時間長短) 也就是說,一個完整的曝光程序,是由光圈的大小以及快門的時間搭配組合而成的。 所謂的標準曝光值,以現在的測光表設計,都是把整個畫面曝光量平均到中間灰,也就是 18%的灰值。中間 灰的輝度(反射光線的強度)接近人類的膚色或是天空的藍,我們可以藉由觀察「灰卡」 ,來知道中間灰它 大概的表現。 一般來說,現在我們要得到一個正確的曝光,通常都是藉由相機內建的測光表來幫我們計算合適的光圈快門 組合。測光表藉由不同的測光方式,將所測得的現場光平均成中間灰,然後調配光圈快門來達到正確曝光的 目的。

依左至右分別為平均測光、中央重點測光、點測光

在 DSLR 中內建的測光表,一般都具有下列的測光方式: 平均測光 平均測光將整個畫面的現場光作平均計算,然後求得中間灰值。 中央重點測光 中央重點測光以畫面中央為主要加權部分,然後佐以四周的現場光,再計算出中間灰值。 點測光 點測光只擷取畫面中央約 3%~5%的範圍作計算,求該點的中間灰值,這對複雜環境光的拍攝相當方便。 分區測光 每一家像機廠商都會研發出自己獨特的分區測光方式,來因應各種不同現場光的曝光計算,例如 CANON 的 21 區分區測光、或是 NIKON 的 3D 矩陣測光。這些測光程式會依據環境的不同作變化計算,求出最適合的 曝光量。

CANON 的 21 區分區測光(圖片來源為日本 CANON 網站)

在前兩課我們已經為大家上過了光圈與快門,裡面提到光圈每一個號數的差距、跟快門每一個段數的差距, 都是稱為一級、一格或是一檔。不管是光圈或是快門,每一級之間相差的曝光量都是相同的,也就是說: F4 跟 F5.6 相差了一級、1/15s 跟 1/30s 相差了一級,這兩種情況相差的光量是一樣的。 F5.6 跟 F11 相差了兩級、1/60s 跟 1/250s 相差了兩級,這兩種情況相差的光量也是一樣的。 這樣來看,在一個曝光組合決定好之後,還是可以增減光圈跟快門的段數作變化,而不會影響到最後的曝光 值,我們來看看下面的例子: 假設我們現在測出來一個曝光組合是 F5.6、1/250s,但是為了要用大光圈拍人像來獲得淺景深,我們可以把 它更改成 F2.8、1/1000s。 其中,因為光圈向上前進了兩級(F5.6 > F4 > F2.8),所以相對的快門要向後退兩級(1/250s < 1/500s < 1/1000s) 。這兩個組合的曝光量其實是相同的,經由這樣的計算調整,最後我們可以得到大光圈的拍攝方式、 又不會影響到最後的曝光值。 學習好上面的觀念跟計算方法,對我們以後面對較需要變化的拍攝環境是相當有幫助的。

DSLR 新手教學教室 Lesson 6:景深 所謂的景深,就是在拍攝的場景中,被攝主體呈現出清晰的範圍。景深可能很長,也可能很短、很淺,我們 可以根據需求調整攝影的模式來控制景深的長短。

景深長度跟被攝體的分配關係

一般會影響到景深長短的原因,有下面三種: 1.光圈越大、景深越淺,光圈越小、景深越長 在拍攝距離不變的拍攝情況下,使用大光圈來拍攝時,因為景深變淺,被攝體的前後景物會變得比較模糊。 而使用小光圈時,被攝體前後景物清晰的距離就會變長。

左邊大光圈、右邊是小光圈,注意後背景清晰程度的差異

2.鏡頭的焦距越長、景深越淺,鏡頭的焦距越短、景深越長 在光圈、快門都不變時,拍攝同一個場景,使用長鏡頭會讓景深變淺。而使用廣角鏡時,景深就會變長。

左邊使用長鏡頭,右邊使用廣角鏡頭,可以看出景深的差異

3.距離拍攝體越近時、景深越淺,距離拍攝體越遠時、景深越長 在光圈、快門、鏡頭焦距都不變的情況下,拍攝同一場景,離被攝體越近時,景深就會越淺。離被攝體越遠

時,景深就會越長。

相同的焦段,因為拍攝距離不同,景深就會有不同的變化。

由上面三點我們可以發現景深的長短,主要是由光圈、鏡頭焦距及拍攝距離來控制的,因此在需要控制景深 的拍攝場合中,我們就可以調整這些要素來拍出合適的照片。 在早期的鏡頭環上面都有景深的速查表,可以從上面讀出景深的範圍和長度,但是現在的自動對焦鏡頭大都 捨去了這個設計,要不就是在鏡頭上附個非常簡陋的景深表,實用功能不大。 對於業餘拍攝者來說,會去讀景深表的人其實是相當少的,大多數人都用經驗法則去判斷景深長度;另一個 方法是利用相機的「景深預視」功能,按下景深預視鈕後,從觀景窗判斷景深長短,這是最快也最直接的方 法。不過它的缺點是當使用小光圈拍攝時,因為進光量變小,而使得按下景深預視鈕後,從觀景窗看出去會 變得比較暗。 就一般的拍攝情況來說,在拍攝風景的場合,我們常利用長景深來表現整個清晰的場景,所以使用縮光圈的 方式來拍攝。但因為光圈縮小進光量也跟著變小,使得快門速度變低,就需要使用腳架來穩定機身,這也是 風景攝影常會用到腳架的原因之一。 當我們在拍攝人像時,會利用淺景深的方式來模糊被攝體前後的景物,藉以凸顯主題的強度,同樣的拍攝手 法也可以用在其他的場合上。要凸顯主題,淺景深是一個很方便的手法,所以一般在購買器材時,會依據需 求選購一兩支大光圈的鏡頭,除了能在低光度下拍攝外,能靈活運用淺景深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DSLR 新手教學教室 Lesson 7:對焦 一張好的照片,最基本的條件,就是要擁有良好的曝光和正確的對焦。在前面我們已經講過了曝光的觀念和 換算方法,在後面會繼續教大家如何因應環境來調配合適的曝光組合,這一課,我們要先教大家正確的對焦 方法跟觀念。 自動對焦功能已經是現在 DSLR 的基本功能了,尤其是有超音波馬達的推動和更新更強的對焦程式輔助。在 一般的拍攝情況下,要做到正確的對焦已不再是件困難的事情了,不過還是有許多人常常會拍出失焦的照 片,有些時候連攝影老手也會犯下這樣的錯誤。 為了幫助初學攝影的朋友可以拍出清晰的照片,這堂課我們特別列出了一些在對焦時,容易發生的疏忽和錯 誤。只要在拍攝時仔細的注意下面的一些情況,就可以避免失焦或是焦距偏移的情況發生。 1.反差低的環境 基本上,自動對焦的系統通常是利用環境中的反差,經過運算合焦後,來達成自動對焦的目的。這樣的設計 在拍攝環境反差比較低時,就會發生對不到焦的情況,很難達成合焦的動作,也就是一般常說的「迷焦」。 在反差低的環境對焦時,可以將對焦點移到同樣距離內反差比較大的物體,完成對焦的動作之後,再將鏡頭 移回至我們要構圖的範圍中。在進行這個動作的時候,完成對焦後記得要先鎖定焦點,以免重新構圖時又失 去了已經對好的焦距。一般的相機要鎖定焦點,採用的是半按快門的方式,其它較複雜的設定可以參閱相機 的說明書來設定此動作。 2.低亮度的環境 在亮度比較低的拍攝環境,也很容易產生迷焦的狀況。一般相機所設定的自動對焦,在環境上有一定的亮度 限制,低於這個限度時,自動對焦就會喪失它的功能。現在的數位單眼相機大多有對焦輔助燈的設計,在光 度不足時,對焦輔助燈會自動發光來協助對焦。不過這個小燈通常功率不強,能幫助照射的距離有限;另外, 高階的數位單眼相機通常也沒有對焦輔助燈的設計。 解決的方式是在低光度拍攝時,另外加裝外部閃燈。功能比較齊全的外部閃燈都有功率更強的對焦輔助燈功 能,甚至能投射會造成反差的紅光來幫助對焦。 另外一個方法是使用手電筒或其他的外部光源來照射,幫助對焦可以順利完成,要不就是乾脆改用手動對 焦,以自己的眼睛來確認。 3.對焦點不在中央 當對焦點不在中央時,我們必須先在畫面裡的焦點對焦,然後再重新構圖。進行這個動作的時候,常常會因 為疏忽,而在重新對焦時讓焦點跑掉,對到不是我們原來預設的位置。 在上面第 1 點「反差低的環境」中,有提到利用半按快門來保持原先鎖定的焦點,一般在拍攝時我們很容易 因為疏忽,而忘記去做這樣的動作。所以養成半按快門的好習慣,在重新構圖時才不會有焦點跑掉的情況發 生。 此外,有的相機還可以設定其他的按鍵作對焦,快門鈕則專門執行測光及按下快門的動作。這樣的設定也可

以避免跑焦的情況。 4.被攝體是處在連續移動的狀態 當被攝體處在一個連續移動的狀態之下,我們在對焦完按下快門之前,可能因為被攝體已經離開了拍攝的位 置,而發生失焦的情況,像我們在拍小朋友嬉戲的畫面時,就很容易發生這樣的情況。 解決的方法可以利用相機本身的「連續對焦功能」,將對焦選項切到這個位置之後,相機就會自動對移動中 的被攝體,持續地做對焦動作,一直到快門被按下為止。當然這個功能也並非是萬靈丹,當相機本身的連續 對焦功能不夠強悍時,偶而也會有抓不到焦點的情況發生。 各家廠牌連續對焦的能力不盡相同,目前在動態追焦上的表現,以 Canon 最為攝影人所稱道,而 Nikon 在這 方面也有不錯的表現。熟悉自己拍攝的主題後,選擇購買適合的相機,是每一個拍攝者事前應該做好的功課, 如果相機的連續對焦功能不盡理想,那麼拍攝者不妨改成手動對焦,順便訓練一下自己對焦的速度跟能力。

現在數位單眼相機的功能,可以說是一台比一台強,但是面臨上述種種情況,自動對焦還是會有失準的時候, 所以除了留意這一堂課提到需要注意的情況之外,花點時間好好練習一下手動對焦能力,也是攝影人應該具 備的能力。

DSLR 新手教學教室 Lesson 8:感光度 感光度(也就是 ISO)指的是感光體對光線感受的能力。在傳統攝影時代,感光體就是底片,而在數位攝影 的時代,相機則採用 CCD 或是 CMOS 作為感光原件。感光度越高(也就是 ISO 值越高)時,拍攝時所需要 的光線就越少,感光度越低時,對拍攝時所需要的光線就越多。 一般我們常見的 ISO 數值有: ISO50、ISO100、ISO200、ISO400、ISO800、ISO1600 當 ISO 的數值越高時,感光度就越強。目前入門級數位單眼相機的感光度通常從 100 起跳(NIKON 為 ISO 200),最高一般都有到 ISO 1600 的實力。 在每兩個相鄰的感光度號數之間,差異的感光能力是兩倍,也就是說,ISO100 的感光能力是 ISO50 的兩倍, 同樣的 ISO1600 的感光能力是 ISO800 的兩倍。這裡的計算方法,跟我們在前面課程中提到過的光圈和快門 是一樣的。 感光度跟光圈、快門一樣,在兩個相鄰號數之間都有「一級」或是「一格」的差距。所以,我們在換算曝光 量時,同樣的也可以把 ISO 帶進去裡面作變換。例如: F2.8、1/60s、ISO 100 = F5.6、1/60s、ISO 400 (因為光圈減少了兩格的光量,所以右邊在 ISO 感光度上增加了兩格補回來) 提高感光度可以幫助我們在環境比較暗的場合來拍照,而不需要藉助閃光燈、或是大光圈的鏡頭來輔助,不 過它也有一個很難令人忍受的缺點,就是當感光體的感光度越高,所拍攝出來的圖片粒子就會越粗造,畫面 的雜訊也會增多。 一般數位單眼相機對雜訊及粗粒子的抑制能力,也是作能力評比時的一個重要評分依據。我們來看看在使用 低感光度跟高感光度兩種情況下,畫面的雜訊跟粒子的差異有多大:

原圖,使用 ISO 100 來拍攝。

使用 ISO 100 拍攝時的局部放大圖,粒子比較細膩。

使用 ISO 800 時的放大圖,顆粒比較大,而雜訊也變多了。

從上面的局部放大畫面,可以見到提高感光度之後,對畫面產生的負面影響。一般如果拍攝者要求畫面的細 緻度及高品質,在拍攝時就盡量不要使用高感光度的設定。這時因為光線不足勢必要拉長拍攝時間或是補 光,所以閃光燈或是三腳架就成了必備的工具。 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高感光度所造成的粗粒子有時反而可以拿來好好的運用,變成另外一種特殊的攝影 效果。在以前傳統攝影的時代,有時為了要拍出粗粒子效果的照片,我們會特意使用高感光度的底片來拍攝, 然後在沖片時再利用高溫縮短時間的方式,來增加雜訊及顆粒。現在只要在拍攝時簡單的設定一下感光度, 然後在後製時,利用影像軟體再作一下處理,就可以獲得很棒的效果了。

利用用高 ISO 的雜訊跟粗顆粒,來製造不一樣的影像效果。

DSLR 新手教學教室 Lesson 9:曝光補償 每一部單眼數位相機,都會有「曝光補償」的設定,曝光補償,指的是當我們完成測光,設定光圈快門之後, 因應環境光線的變化,對曝光作加減的額外設定。 在本單元的第五課,我們討論過相機的測光系統。在一般環境下,光線比較單純,以相機內建的程式測光, 就可以拍出不錯的照片了;可是在光線變化比較大的場合,相機在測光時會發生誤判,這時拍出來的照片不 是太亮、就是太暗。 甚麼樣的情況會讓相機的測光系統發生誤判呢?我們在這裡舉兩個最常見的例子;當拍攝畫面中有很多淺色 系,環境中的光線反射程度很高,除了現場原本的光線外,額外反射出來的光線,讓測光系統誤判此環境的 光線很強,因此相機的曝光組合會比正常情況下的光線值低,拍出來的相片會偏暗。 另外一個例子是在拍攝的畫面中,有很多暗色系的物體或是光線反射程度很低的環境,因為光線被這些物體 吸收,讓相機在測光時以為現場光線不足,而設定了比正常還高的曝光值,拍出來的照片就會偏亮了。 為了讓拍攝者可以快速的對曝光量作調整,而不需要重新去設定光圈快門,於是就設計了「曝光補償」這樣 的機能,只要簡單的選擇要「增加」或是「減少」曝光量就可以了。 數位相機的曝光補償功能,都是以 EV(也就是我們在前面談到的一級、一格的單位)作為單位,調整的格 數有分為 1/2 級跟 1/3 級兩種,目前大部分的數位單眼相機都有正負 2EV 的曝光補償能力。 上面有提到讓相機誤判的狀況,但是要設定多少的曝光補償,才可以將曝光值調整回來呢?其實不同的環境 就會有不同的曝光補償,並沒有一定的數值,在很多時候都必須靠我們的經驗來判斷。所以初學者在遇到複 雜光源的環境時,可以利用相機的「包圍曝光」功能,多拍幾張不同的曝光組合,順便學習判斷要如何作曝 光補償。 讓我們來看看下面的圖例:

我們出國常會拍的雪景,使用相機曝光的原始設定,拍出來的圖明顯偏暗。

使用曝光補償+1.5EV,雪的白色就顯現出來了。

這張照片黑色佔據了畫面的大部分,拍攝出來的感覺明顯偏亮了。

使用曝光補償-0.7EV,畫面的亮度看起來就自然多了。

為了獲得更正確的曝光,除了利用曝光補償來彌補相機程式測光的缺失外,還可以使用點測光的方式來測 光。下一課,我們將為大家來介紹基本的點測光,教授如何在一個複雜的光源下,得到正確的曝光組合。

像 Dynax 7D 的曝光補償做成轉盤式的,操作起來就相當的便利。

DSLR 新手教學教室 Lesson 10:點測光 我們在遇到複雜光源的拍攝環境時,當然不能只用經驗法則跟曝光補償,來作一個合適的曝光組合。在這一 課,我們要教大家利用點測光,來作更精準的曝光判斷。 雖然說點測光是一個好用的工具,但並不是每一台 DSLR 中都內建了點測光,有的入門級相機只有中央重點 測光的功能,這時,我們可以使用額外的測光錶,或是利用長距離鏡頭來縮小測光的範圍

用長鏡頭拉近要測光的範圍,再用中央重點測光來彌補沒有點測光的遺憾。

在光源複雜的環境,選擇膚色中間調的地方來測光。

如同上面的範例照片,在這個光影複雜的拍攝環境裡面,我們要如何作測光呢?完全交給相機處理?那麼拍 出來可能就不是原先要的調子;作曝光補償?那要如何判斷甚麼時候加、甚麼時候減呢? 這時點測光就相當的好用了。之前的課程裡,我們提到曝光是以 18%的灰作為標準值,所有的曝光系統,到 最後都是以這個標準來計算。而 18%的灰與人的皮膚輝度接近,所以在上面這個圖例,我們只要選擇模特兒 的膚色中,接近一般光線強度下的地方就可以了(圖中用紅色圓圈標起來的地方)。

決定了膚色的中間調完成曝光組合之後,接下來就可以利用曝光補償來決定畫面的調性。當我們需要明亮一 點的畫面時,就使用正向的曝光補償;而當我們需要低沈的畫面感覺時,就使用負向的曝光補償來完成。

利用正向的曝光補償,來營造照片明亮的調子。

上面的例子是以人像為主,一般來說,要在膚色中找學中間調並不困難,但是當拍攝的主題跟人物無關時, 我們要怎麼樣來決定畫面的中間調呢?在這裡我們提供兩種方法來讓大家參考: 1. 尋找畫面中接近 18%灰的區塊 當拍攝經驗逐漸累積之後,我們就很容易的在一個畫面中找出接近 18%灰調的地方,它可能是藍天、可能是 大太陽下的柏油路面、可能是青綠的草叢、也可能是沒有粉刷過的牆面。 經驗可以幫助我們確認作點測光的地方,多多的拍攝,然後觀察結果來修正自己的判斷。 2. 使用灰卡或是手心來測光 或許我們在判斷中間調的經驗不足、或是環境縕亂,那麼這時可以直接使用灰卡置於環境光源下,直接對著 它來測光。 如果沒有灰卡可以使用,可以用自己的手心來取代,使用相機來對著手心測光。前面提到人的膚色接近 18% 的灰調,所以自己的手其實就是一張很好用的灰卡。不過要記得別用了被太陽曬的很黑的手背,那可是會去 影響你的測光結果喔。 同樣的,在我們得到曝光組合之後,再利用曝光補償來決定畫面的調性。一般來說,大部分要做到控制比較 精準的曝光時,點測光會比相機內建的程式測光來的好控制。所以對 DSLR 的新手來說,點測光的使用其實 是蠻重要的一門功夫。

DSLR 新手教學教室 Lesson 11:外接式閃燈(1) 一般來說,想對閃燈攝影作比較多樣的變化或是閃燈出力(也就是閃光燈的亮度)較大的應用時,單單使用 相機內建的閃燈會有很多限制,所以對於想在閃燈攝影上作進階使用的攝影初學者來說,我們會建議購買一 支功能比較強的外接式閃燈來搭配使用。 接下來在後續的課程中,會為大家陸續介紹外接閃燈的應用,而這一課,就先讓我們來瞭解一下閃燈應用的 相關名詞解釋。 首先來看 GN 值。在閃燈的規格表中,這個數字代表了該閃燈的功率,GN 值(Guide Number,閃燈指數) 指的是閃燈出力的程度,當 GN 值越大,代表閃燈的出力越強,也就是發射出來的閃光能力越強。關於 GN 值的計算方式為 GN=F(光圈) x m(單位為公尺,代表與被拍攝物的距離) 在這個公式中,是以 ISO 100 為標準的拍攝環境。舉例來說,當一個閃燈的 GN 值有 40 時,當我們使用 F4 的光圈拍攝,閃燈的有效距離可以達到 10 公尺內的範圍。 接著來看一下閃燈在攝影時,所使用的幾種不同操作模式。目前一般市售的外接閃燈操作模式有:M 模式、 A 模式、TTL 模式,高階一點的閃燈還會有 FP 模式,以下就讓我們對這些模式作一個簡單的說明。 M 模式: 全手動模式,使用者必須依照拍攝時所使用的光圈跟距離,來調整閃燈的出力。M 模式的優點是出力一致, 只要調整好數值,每一張拍攝的閃燈出力都會是固定的光量,缺點是需要事先調整,在臨場的應變上,需要 耗費不少時間在作計算調整的工作。 A 模式: 自動模式,先使用閃燈上的感光器對環境作測光,然後配合相機的光圈設定做出力。A 模式的運作原理跟 M 模式相仿,只是調整出力跟測光的工作變成由閃光燈來執行,拍攝者只要調整需要的工作光圈就可以了。 TTL 模式: TTL 模式會依據相機設定的曝光組合測光,在快門剛按下開始發光,然後再依據相機的 TTL 曝光計算光量 直到曝光充足為止。一般來說,只要相機的測光系統夠準確,利用 TTL 模式可以得到比較合適的曝光。 TTL 的缺點是反差過大或是在全黑或是全白的拍攝環境時,如果沒有適當的作曝光補償,就會拍出過亮或是 過暗的照片出來。 FP 模式: 高速閃光同步(FP High-Speed Sync) ,在這個模式中,閃燈所搭配的快門速度不再受到相機閃光同步快門速 度的限制,有 FP 功能的閃燈可以利用頻閃的方式跟相機的最高快門達到同步。不過在使用 FP 模式時,會因 為閃光燈連續的頻閃而降低了出力。 另外,我們要提一下「照射角」這個名詞。照射角指的是配合鏡頭的使用,閃光燈本身所能涵蓋照射角度範 圍,一般來說,目前市面上的閃燈照射角度一般從 24mm ~ 85mm,大約涵蓋了我們攝影時常用的廣角端一

直到中長焦距。 高階的閃燈在燈頭還會附有一片「擴散片」 ,將它拉下後,閃燈的照射角可以拉大至 16mm,這個焦段已經涵 蓋到超廣角的範圍了。要記得的是,當使用 APS 尺寸的 DSLR 時,要先將鏡頭焦距乘上 1.5,再來對應閃光 燈的照射角。 上面幾個名詞是看閃燈規格表時,應該先要熟悉認識的內容,下一堂課我們會接著談一談閃燈的基本操作運 用。

DSLR 新手教學教室 Lesson 12:基本構圖(1) 前面的課程,講了很多關於在攝影技術面的學習應用,現在讓我們先撇開那些硬梆梆的東西,一起來聊一聊 基本構圖,來看看在拍照時,我們怎麼樣可以用觀景窗的那四條線來框住一張美麗的圖像。 談到構圖,我們要先瞭解一下 DSLR 拍下來的圖形,大約是接近 4:3 這樣的長寬比,也就是說拍出來是一張 長方形的照片。如果在後製時我們不去作裁切的動作,那麼最基本的構圖就會有兩種形式:直式構圖、以及 橫式構圖。 依據被攝物的特性,我們可以決定要利用直式或是橫式來表現,舉例來說,我們現在要拍攝一個站立的人物, 那麼直式構圖就最合適了,因為它跟人體的比例接近,我們可以將人拍的滿滿的,表現在整個畫面,而不會 有太多的留白出現。

直式構圖用來拍攝一個完整的人物體態是最方便的了。

橫式構圖就很合適在拍攝水平線上延伸的被攝物,例如在拍攝風景時,橫式構圖常常被拿來使用。另外或者 是我們要拍一群人物,橫式構圖也相當合適,因為它可以在一個畫面中,同時置入最多的被攝體。

橫式構圖非常適合拿來拍攝風景(攝影:BAY)

兩個人以上的人物照也很適合用橫式來構圖。

所以一開始在拍照時,最先考慮構圖的方式,就是「直式構圖」跟「橫式構圖」這兩種,而我們也根據被攝 物的特性,來決定構圖的方式。

拍照構圖最難處理的,是拍攝物主體之外的雜物,例如說我們要拍美少女,但是在美少女入鏡之後,她身後 身旁雜七雜八的背景和人物,要如何安排進入畫面中,或是將它們摒除在畫面之外,這是很需要功夫的能力。 所以初學者剛開始在學習構圖時,不妨把「被攝體拍的大大的」,將個畫面給塞滿,這樣就不用太去考慮如 何安排背景的問題。

把臉拍的大大的。

初學者可以從直式構圖跟橫式構圖的應用,以及「被攝體拍的大大的」下手,先將這個要點學習之後,然後 來進行下面這個構圖法則----「井字構圖法」 。 所謂的井字構圖法,就是將畫面的長、寬均分成三等分,然後用四條線將畫面格成九宮格,而在畫面上線條 交會的四個點跟四條線,就是我們放置被攝物重心的焦點。

井字構圖範例

井字構圖範例

一般在構圖時,我們都會直覺的將畫面的視覺重心擺在正中央,不管是在水平或是垂直線的中心點上,因為 這樣的圖是一種最安全也最穩固的構圖方式。視覺重心在中央的畫面,讓人看了會有安定感,所以一般人在 構圖時都會不自覺的習慣 將重心擺在正中央。

中央式的構圖法最安全也最穩定。

中央重心的構圖雖然安全,但卻容易流入死板,所以我們可以依循「井字構圖法」的四個焦點來移動重心, 將被攝物稍微的偏移,讓畫面產生不平均的留白,這樣可以讓整個感覺更活潑,也比較有動感、和更多想像 的空間。 井字構圖的運用範圍非常的廣泛,舉從人像、風景、微距、運動、街頭等各式的攝影內容都可以使用,這個 原理主要來自中國早期的構圖方式,有趣的是它跟西方的「黃金分割」有很接近的關係。黃金分割的比例是 1:0.618,大約就是井字分割中的 2/3:1/3 左右。黃金分割的原理、解釋跟延伸應用是一門很大的課程,有興 趣的同學不妨在網路上利用 Google 來搜尋,可以找出一堆很有趣的內容出來。

DSLR 新手教學教室 Lesson 13:外接式閃燈(2) 今天我們接著上一次的外接式閃燈課程,繼續講解它的應用方式。一般閃燈的作用是用來補足現場光線的不 足,所以我們在拍攝時,能讓使用閃燈拍出來的照片 盡量接近自然光。 但是閃燈的光線是屬於直射式的,加上跟被攝體的距離通常都不會太遠,不像一般的自然光有許多比較柔和 的反射光,所以這個光線通常都會比自然光來的銳利很多。

閃燈的直射光,通常比較銳利、而且死板。

使用閃燈拍攝出來的照片大多比較生硬,尤其是閃燈的運用絕大部分都集中在人像攝影上,從上圖來看,我 們可以很明顯的發現人物臉上的線條變得比銳利,膚色的柔軟度也沒有自然光來的好,為了改善這樣的缺 點,我們可以另外再購買「柔光罩」加在閃燈的照射燈部,讓光線透過柔光罩特殊的材質後變得比較散射, 這時拍出來的光線就不會那麼的生硬。

加上柔光罩之後,可以稍微改善銳利死板的程度。

柔光罩大部分都是由一般的周邊廠商所生產販售,根據每一種閃燈的尺寸、還有柔光罩的材質、設計形式有 各種不同的搭配產品,大家可以依據自己的需要、以及不同柔光罩的特性來選擇合適自己的產品。 剛剛我們提到閃光燈的照射是直射的,拍攝時,被攝物的照射光直接來自相機跟閃光燈的方向,這個光線通 常是水平的,不像一般的自然光來自我們的上方,所以即使加上了柔光罩,被攝物的陰影還是不像一般自然 情況下的模樣,這時,我們就可以利用「跳燈」的方式,來進行閃燈攝影。

一般的外接閃燈只要有一定的功能水準,都會具有調整燈頭方向的能力,在拍攝時,只要現場的天花板不要 太高(大約不要超過三米),顏色屬於淺色系,我們就可以將燈頭指向拍攝體正上方的天花板,然後進行拍 攝。利用閃光燈照向天花板再反射擴散至被攝體上,這時就可以營造出更柔和、而且是從上方照射的光線, 這樣的拍攝方法,就是上面所說的「跳燈」 。

跳燈拍出來的光線,比較接近自然光、也比較柔和。

同樣的方式,我們就可以將「跳燈」作不同的變化,配合拍攝的環境,將閃燈燈頭調整到我們所需要反射的 地方,這樣在作閃燈攝影時,拍出來的東西就不會那麼死板。使用跳燈最大的限制是拍攝環境需要一個淺色 系的反射區(深色物體的反射能力有限),還有經過反射後、閃燈的功率也會跟著縮減,所以反射區距離燈 頭跟被攝體也不可以離得太遠。 要將閃燈的光線作不同方向變化時,除了跳燈之外,我們還可以利用外移閃燈的方式來進行。要將外接式閃 光燈拉離相機本體,作不同方向的照射時,需要額外再購買延長線或是紅外線遙控器的配備,這些裝備原廠 都會有設計生產相關產品,我們只要選擇購買合適的裝備來使用就可以了。

將閃燈拉離機體之後,可以作各種不同角的的光線變化。

不管是利用無線遙控或是延長線控制的方式,只要將閃光燈外移之後,就可以自由的移動照射角度,來營造 設計自己所需要的光線。這種方式的光線設計自由度很高,已經很接近攝影棚內打燈的模式了。唯一要注意 的是固定閃燈的方法,我們可以請另一個人來手持,或是利用腳架等物體來穩固閃燈,這是比較麻煩的地方。 這一堂為大家講解的是外接閃燈的光線質感變化、跟照射角度的改變方法,下一堂的閃燈課程將會為大家專

門說明「慢速閃燈」在拍攝上的應用跟實例。

運用閃燈變化來贏造不同光線的質感,是一門很重要的課程。

DSLR 新手教學教室 Lesson 14:histogram 現在的 DSLR 在使用機背 LCD 預覽照片時,額外顯示明暗度分佈圖(histogram)的功能,這個功能可以幫 助我們利用階調分佈的圖形,來觀察一張照片明暗分佈的比例狀況。 首先來看一下 histogram 的閱讀方式。在畫面的水平軸,代表的是畫面的明暗部,越靠左邊越暗、越往右邊 則越亮,也就是說,整個畫面的明調在右手的方向、暗調在左手的方向,而中間調則是位於中間的部位。 在 histogram 垂直軸的部分,代表的是該區域像素分佈數目的多寡,越低像素越少、越高像素就會越多。從 水平軸跟垂直軸的分佈,我們就可以大致的看出一張照片它的明暗分佈大約是甚麼樣的狀況。

下面來看一下各種不同照片的明暗分佈圖。

像素集中在明調的區域,明顯的曝光過渡了。

像素平均的分配在每個區域,曝光良好。

像素都集中到暗部去了,曝光不足。

一般來說,一張曝光良好的照片,它的 histogram 分配應該是明暗部相當平均的,這樣整個畫面的明暗比例 才會適切。但有時如果我們要拍一些亮調子(所謂的 high key)或者是暗調子(所謂的 low key)的照片,反

而就需要調整一下明暗分佈的比重了。

這是暗調子的拍攝手法,用來表現陰鬱的感覺。

這是亮調子的拍攝手法,畫面看來清爽而明亮。

明暗分佈圖可以用來幫助我們瞭解曝光的好壞多寡,以及照片的拍攝調性。有許多新手在使用 DSLR 時都會 去忽略了這個功能,其實是蠻可惜的一件事情。記得下次在拍照時,多多利用一下 histogram 來觀察相片的 明暗,這樣可以增進我們對曝光抓取的敏感跟準確度喔。

DSLR 新手教學教室 Lesson 15:基本構圖(2) 構圖的目的,就是將拍攝主題凸顯在畫面之上,讓觀看者可以清楚地接觸到拍攝者所要表達的事物。在第一 課的基本構圖裡,我們曾提到一些簡單的構圖方法,而這一課,要跟大家一起討論的,是如何在完成構圖之 後,利用拍攝環境中的各項要素,來凸顯畫面中的主題。

明暗的對比 利用強烈的對比,可以明顯地突出我們想要表達的地方。大部分的作法是將不需要被注意到的地方極暗化, 讓主題集中在明亮的部份,成為視覺焦點。

利用明暗對比來凸顯主題。(攝影:Bay)

清晰度的對比 在同一個畫面中,清晰的物體總是比模糊的物體來得搶眼,所以我們可以利用這個特性,來突顯要表達的主 題,將不需要的地方模糊化。 要將主題外的景物模糊化,可以用大光圈的鏡頭來拍攝,利用淺景深的特性將對焦點放在攝影主體上,就可 以達到清晰度對比的效果了。

使用淺景深淡化背景。

顏色 現在大多數人拍攝的照片都是以彩色為主,顏色自然成為畫面中很重要的元素。利用顏色本身的對比、彩度 跟明暗,也可以很容易地幫我們強調出畫面的主題。

搶眼的顏色很容易變成視覺中的主角。(攝影:Bay)

和諧、降低畫面上的任何衝突性 有時我們的主題是整個畫面,一般在風景照中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因為拍攝的主題往往是整個畫面。為了 能讓觀看者平均的聚焦在畫面上的每一個元素,我們就利用和諧及降低元素之間衝突性的方式,來平均畫面 的整個重心。 畫面中每個元素之間的平衡是構圖時要注意的地方,減少太強烈的顏色、明暗對比、元素的差異等;穩定的 線條和構圖可以幫助攝影者來達成這個目標。

均一而不突出的整體色調,可以平衡畫面的整體性。

差異性 當畫面的主題跟主題外的東西有很大的不同時,這種差異性也可以幫助我們來凸顯主題。一般來說,在一群 類似或相同的元素中出現一個完全不同的東西,一定會成為畫面中的焦點,而且會有很強的凸顯能力。

一朵突出的小紅花,利用整體中的一個差異性。

DSLR 新手教學教室 Lesson 16:製造淺景深的方法 在「Lesson 6:景深」這段課程中,我們有提到影響景深的幾個因素,分別是光圈的大小、距離的長短、跟 鏡頭的焦距。忘記的同學請回去翻一下這個課程,重新了解一下景深的關係。 淺景深是很多攝影人很喜歡用的一個技巧,尤其是在拍人像的時候,淺景深很容易突顯出模特兒在畫面上的 位置,同時也適度的柔化及美化背景的效果。一般來說,製造淺景深最方便的方法,就是使用大光圈的鏡頭 (光圈大小與景深的關係) 。通常只要光圈有到 f2.8,就可以得到相當不錯的淺景深效果了。 不過現在都流行「一鏡到底」的拍攝方法,所以大部分的攝影者在選購器材時,都會以變焦鏡頭為優先考慮 的對象,偏偏擁有大光圈的變焦鏡頭多是價格不斐。以原廠的大光圈變焦鏡來說,動輒三、四萬元以上的售 價,實在不是一般人容易負擔的起的價錢。 以現在一般初學者會購買的變焦鏡來說,多數是落在 18-70mm f3.5-4.5 這樣規格的平價鏡頭上,望遠端的光 圈值最大只有 f4.5。這跟大光圈變焦鏡的 f2.8 相比,已經有了一格半左右的級數差距,自然在淺景深的營造 上會比較吃虧。今天這一課,我們就要教大家如何用平價的變焦鏡頭,來拍出美麗的淺景深照片。

1.盡量使用望遠端來拍攝 當焦聚越常長時,景深就越淺,所以盡量利用變焦鏡望遠端的部分來拍攝,就可以有效的縮短景深。

光圈 f4.5,使用廣角端來拍攝,後面的背景比較清晰。

光圈 f4.5,使用望遠端來拍攝,後面的背景就比較模糊了。

2.拉遠主體跟背景間的距離 當我們拉開主體跟背景的距離後,就可以將背景落在景深清晰的有效範圍之外,這樣子,同樣的可以營造出 淺景深的效果。

光圈 f4.5,主題與背景的距離比較近,背景會比較清晰

光圈 f4.5,使用同樣的焦距,當背景比較遠時,變得比較模糊。

3.拉近主體跟相機的距離 當拍攝距離越短時、景深越淺,所以在拍攝時盡量離拍攝主體近一些,就可以拍出淺景深的效果。

光圈 f4.5,鏡頭焦距相同,主體與背景的位置不變,拍攝距離變近時,背景變得 光圈 f4.5,拍攝距離比較遠時。 比較模糊。

上面的範例圖片都使用了光圈 f4.5 的相同條件來拍攝。因為我們在第一點時提到盡量利用望遠端的部份,在 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跟拍攝物之間的距離就會有了限制,此時攝影者必須在兩者之間作取捨,以免拍出了主 題過大的照片。

Related Docu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