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业三 尊敬的讲师以及在座各位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在我还没开始我今天的 演讲之前,我想让在座各位未来教育工作者及讲师深思,对 “体罚”与“爱的教育” 的看法。是否“体罚”就真能实现原先的教育理想?比起“体罚”,提倡“爱的教育” 更为有效,更为教育界的最高理想。话不多说,今天我要《为时代发声》,让我们一 起来探讨“爱的教育”。 开宗明义,爱的教育是教育者通过语言沟通和行为示范达到教育目的的方式, 也是指不用像以往“不打不成器”之教育来教导学生,而是用爱、关心、包容、来教 育学生,并且让他们知道犯错的严重性及后果,思考他们那里做错、哪里需要改过, 让他们用正确的方法来处理他们所犯的错,而不是用体罚。体罚是指教育者通过使受 教育者身体感觉疼痛达到教育目的的方式。有效是指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更有效的 衡量标准在于能否更好地实现教育者的预期要求。可,体罚只起到了暂时威胁与抑制 的作用,而爱的教育是使用柔性的、更易接受的方式引导与激励受教育者达到这种预 期要求,那么爱的教育相比较体罚能更大程度地促进教育目的的达成,因此是更为有 效的,理由如下: 首先,爱的教育是信任,信任更有利于教育双方形成良好的沟通。鲁迅先生曾说 过,教育根植于爱。教育的本质在于接受,接受的前提在于明白其中的道理,没有 “悟其道”就不会有“自自明”。当受教育者的行为没有达到教育者的预期要求时, 信任感能够促进受教育者敞开心扉,双方更容易沟通与交流,受教育者因此而清楚地 了解教育者的要求是什么,应当如何去做。四块糖果的故事中,陶行知先生对于孩子 的错误行为,没有直接的严加批评,而是选择相信孩子,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给予 他们正确的引导。然而体罚只是教育者单方面向受教育者灌输他们的要求,受教育者 并不能理解为什么去做,如何做的正确,当他们处于这样一种状态时,如何进行有效 的教育? 其次,爱的教育是包容,包容更能够为受教育者提供一定的反思空间。人非圣 贤,孰能无过。受教育者没有达到教育的要求,为什么要急于评判他们的错误,而不 给他们一定的空间,培养他们自己的反思能力,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的原因在哪 里。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正是因为马修包容了孩子们的错误行为,给了他们一 定的自由空间,孩子们才得以通过尝试与反思知道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也因此成就
了莫郎杰这样一位著名音乐家。然而体罚呢,从源头剥夺了受教育者反思的机会,一 味地听话与接收,或许他们行为上不再犯错,但他们真的从内心认识到自己为什么错 了,为什么要这样做么?他们因此所产生的消极、反抗心理,体罚教育又从何得知呢? 此外,爱的教育是一种成长,赏罚分明。当学生或孩子们做错一件事,很多老 师会用体罚、大骂的方式来纠正他们的错误,但是越在这种制度下他们就不尊守规定、 甚至会厌恶学校的生活、害怕老师的怒骂、同学的曹笑声,从而失去自信心,无法健 康快乐成长。其实真正的力量不是“生气、动怒、出手”而是“温和、包容、宽恕|! 戴晨志的先生的《新爱的教育》提到,教育是”善用奖赏,少用惩罚式的爱的教育”, 当学生们得到奖赏时,他们也得到一种成就感、满足感,“荣耀,能让人努力不懈!” “美誉,能使人发挥热情绽放光芒!”在这种鼓励之下,他们受到应有的尊重并且能 快乐的学习。 最后,爱的教育是关怀,关怀更有利于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促进他们实现自 我的价值。影片《阿甘正传》里,阿甘得到了珍妮的关怀,才有了追求自我实现的动 力。作为教育者,不能够只看到受教育者他们的行为是不是正确,更重要的是要知道 他们的内心是否有正确的思想认识。我想任何一位教育者都不希望祖国未来的接班人 在教育过程中只学会了顺从与听命,而没有自我正确的思想认识去主导他们的行为 吧?!然而体罚,利用它的刚性特点,强制性地使受教育者改正其行为,只是培养了 会听话的人,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以求之达到教育目的更是天方夜谭。 终结来说,在任何人的相处中,只要有一份爱,就会少一份摩擦,而把这份爱 放置于教育上,就会使老师和学生之间不会有恐惧与陌生,因为“老师的聆听、安慰 和笑,是个伟大的力量,可以促使师生有更好的沟通”。有了爱的教育,“让孩子在 学校里,享受到老师给予的爱与关怀,则他们毕业后,也会关怀别人。”如此一来, 整个世界就会充满了爱!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