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 2 月
外交评论
Feb.2008
总第 101 期
FOREIGN A FA RS REVIEW 外F交 评I 论
No.101 年 2008
青年论坛
国际关系研究中的跨层次分析 * 吴其胜 ( 复旦大学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上海 200433 )
摘
要: 上个世纪 80 年代末以来, 跨层次分析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逐渐兴起, 且主要围绕两种模式展开。一种研究模式
强调国内政治如何作为国际体系( 自变量) 与国家行为( 因变量) 之间的中间变量; 另一种则强调国内 - 国际政治互动的同 时性, 以及这种互动如何塑造了国家的行为方式。这两种跨层次研究在国际政治经济学和安全研究两个领域都取得了重要 成果。然而, 由于仍面临着诸多困境, 跨层次研究仍未建立起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 跨层次理论的构建将是一个长期的不断 积累的过程。 关键词: 跨层次分析; 研究模式; 理论构建 中图分类号: D8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3386(2008)01- 0088- 10
上 个 世 纪 80 年 代 末 以 来 , 国 际 关 系 学 界 对 不 同
上的理论特别是体系理论相比, 跨层次的研究仍未
分 析 层 次 进 行 综 合 研 究 的 努 力 备 受 关 注 。学 者 们 一
建 立 起 较 为 成 熟 的 理 论 体 系 。 正 如 彼 得・古 瑞 维 奇
方面对占主导地位的体系理论进行了批判, 倡导把
( Peter Gourevitch )
受到忽视或压制的国内政治研究重新带回到国际
层次或体系层次上已经建立了强有力的研究传统,
关系研究领域 ;
所 指 出 的 ,“ 我 们 在 单 独 的 国 家
另一方面也强调建立跨层次的分
但我们还没有提供很好的理论以把握国家与体系
析 框 架 以 超 越 传 统 的 层 次 分 析 方 法 。正 如 许 多 学 者
之 间 的 互 动 , ……( 在 这 方 面 的 研 究 中 ) 我 们 拥 有
指出的, 这种跨层次研究已经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兴
很 好 的‘ 隐 喻 ’, 但 却 没 有 清 晰 的 研 究 纲 领 。 ”%&
!"
趣 , 并 逐 渐 成 为 该 学 科“ 最 富 活 力 和 生 机 的 领 域 之
显然, 国际关系中现有的跨层次分析向我们提
一” 。 然而, 近些年 来,一 些 学 者 也 冷 静 地 认 识 到
出 了 以 下 几 个 相 互 关 联 的 问 题 。首 先 , 何 谓 跨 层 次 分
该 领 域 现 有 研 究 成 果 的 局 限 性 。与 建 立 在 特 定 层 次
析? 也即跨层次分析的本质是什么? 其次, 国际关系
#$
收稿日期: 2007- 06- 22 作者简介: 吴其胜, 男 ,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2006 级博士研究生。
* 本文为 2007 年 5 月提交给在南开大学举行的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第二届博士生论坛”发言论文。论文得到了袁正清、 胡宗山两位老师以及其他与会老师和同学的批评与指正, 任晓教授对论文的修改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 在此一并表示 感谢。作者也要特别感谢匿名审稿人对论文所作的细致入微的修改。当然, 作者本人对文中的谬误之处负全部责任。
’( 关于国内政治研究的回归, 复旦大学的李巍博士生和北京大学的王勇副教授等对此作了精彩的总结和分析。参见李 巍、王勇:《国际关系研究层次的回落》,《国际政治科学》, 2006 年第 3 期, 第 112- 142 页。
)* 这种跨层次分析的努力尤其体现在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参见苏长和:《跨国关系与国内政治: 比较政治与国际政治 经济学视野下的国际关系研究》,《美国研究》, 2003 年第 4 期, 第 111- 125 页; 曲博:《国内政治、国际关系与国际政 治经济学研究》,《国际政治研究》, 2006 年第 2 期, 第 62- 72 页; 曲博:《偏好、制度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外交 评论》, 2006 年第 5 期, 第 103- 109 页。
+, 可参见 Peter Gourevitch, “ Domestic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 Walter Carlsnaes, Thomas Risse, and Beth A. Sim- mons,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2002), p. 321. 关 于 类 似 观 点 , 还 请 参 见 Jeffry A. Frieden, and Lisa L. Martin, “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Global and Domestic Interactions, ” Ira Katznelson, and Helen V. Milner, eds., Political Science: the State of the Discipline(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Inc., 2002), p. 120.
- 88 -
第1期
吴其胜: 国际关系研究中的跨层次分析
领域内的跨层次分析到底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 再
该领域内的学者在关于跨层次分析的必要性上不
次, 为何学者们围绕跨层次分析付出了大量的努力,
存在分歧的话, 但是对跨层次分析的具体含义则没
但在构建好的理论上却只取得了有限的进展? 或者
有给予太多的重视, 跨层次分析的含义似乎不言而
研究者在构建跨层次理论时面临着哪些困境? 最后,
喻 , 无 需 深 究 !" 。而 本 文 认 为 对 该 概 念 的 清 晰 界 定 是
我们又如何看待和评价跨层次分析在国际关系研究
梳理和评价现有研究成果的重要前提。
中的地位? 毫无疑问,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关系到
从广义的角度来讲, 国际关系研究中的跨层次
我 们 对 跨 层 次 分 析 本 身 的 认 识 —即 —— 跨 层 次 研 究 是
分 析 是 指 研 究 不 同 层 次 之 间( 主 要 是 国 内 政 治 与 国
否可行, 还影响到我们对未来国际关系研究取向的
际政治之间) 的相互关系, 认为各层次上的因素是
定 位 —即 —— 国 际 关 系 的 研 究 是 否 只 能 停 留 在 单 个 的
相 互 联 系 而 非 孤 立 的 。 如 果 用 A、B 分 别 代 表 国 内 与
分析层次上。虽然学术界在如何搭建连接不同分析
国际政治中的两种变量 ( 包括自变量和因变量) ,
层次之间的桥梁方面提出过不少设想和具体方案,
则该意义上的跨层次分析将包括以下几种模式:
但对跨层次分析本身的系统性反思还显不足, 对涉 及跨层次分析的以上问题仍缺乏针对性地考察。 其 中 , 第1种 模 式 考 察 的 是 国 内 因 素 如 何 造 成
本文旨在对国际关系领域跨层次分析的含义 和主要成果进行界定和梳理, 并通过对现有跨层次
了国际后果, 包括国家的行为与行为模式, 它属于
分析所面临困境的总结, 尝试回答跨层次分析进展
典 型 的“ 第 二 意 象 ”研 究 范 畴 [6] [7] ; 第 2 种 模 式 属 于
有限的原因, 并在此基础上阐释如何看待跨层次分
“ 颠 倒 的 第 二 意 象 ”的 研 究 范 畴 , 主 要 考 察 国 际 体
析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地位。
系 因 素 如 何 影 响 了 国 内 政 治 [8](P881- 912) [9] 。从 严 格 意 义 上来说, 这两种模式都不能算作国际关系中的跨层
一 、何谓跨层次分析
次 分 析 。首 先 , 第 1 种 研 究 模 式 建 立 在 传 统 的 层 次 分
众 所 周 知 , 自 肯 尼 思・沃 尔 兹 的《 人 、国 家 与 战
析方法之上, 即从单个层次上寻找变量来解释国家
争 》出 版 以 来 , 国 际 关 系 领 域 内 的 众 多 研 究 都 主 要
行为和国际政治的规律, 而这种研究逻辑正是跨层
围 绕 他 的 三 个 层 次( 或“ 意 象 ”) 展 开 [1] 。这 种 层 次
次 分 析 所 反 对 和 超 越 的 对 象 ; 其 次 ,“ 颠 倒 的 第 二 意
分析方法通过对现实的简化, 一方面为研究者提供
象 ”研 究 最 终 关 注 的 是 国 内 政 治 后 果 , 主 要 被 应 用
了界定研究变量及变量之间关系的重要工具, 极大
于比较政治学中, 以解释国内联盟的形成和国内政
地促进了国际关系研究的科学化
[2](P8)
; 另一方面也
治变迁;
#$
而国际关系研究最终要解释的还是国际
人 为 地 在 不 同 的 层 次 之 间 , 特 别 是 在 体 系( 国 际 政
后 果 , 如 特 定 的 国 际 事 件 、国 家 的 行 为 、世 界 政 治 经
治 ) 与 单 元( 国 内 政 治 ) 之 间 , 设 置 了 似 乎 不 可 弥 合
济 的 特 征 , 等 等 。因 此 , 国 际 关 系 中 的 跨 层 次 分 析 应
的鸿沟
[3](P564)
。虽 然 很 少 有 人 否 认 各 层 次 之 间 相 互 联
系的事实, 但都主要认为在在理论的构建中同时考
该 是 对 以 上 两 种 模 式 的 综 合 , 即 通 过 结 合 国 内 、国 际层次上的变量来解释国际结果。
虑多个或所有层次上的因素是不现实或没有必要
上 图 中 的 第 3 、4 种 模 式 则 分 别 代 表 了 这 种 结 合
的 。然 而 , 随 着 全 球 化 进 程 的 加 深 , 经 济 事 务 在 国 际
的 两 种 努 力 。 其 中 第3种 模 式 在 前 两 种 研 究 的 基 础
关系中重要性的提升, 以及冷战的结束, 国际关系
上加入了互动机制, 主要分析国内或国际层次上的
理论界开始对传统的层次分析方法提出了质疑, 并
变 量 如 何 通 过 对 方 发 挥 作 用 。在 解 释 国 家 的 对 外 政
强调对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中的变量进行综合考
策 时 , 该 模 式 遵 循 着“ 国 际 政 治 → 国 内 政 治 → 国 际
虑并加以理论化的必要性
[4](P4) [5](P15- 32)
。然 而 , 如 果 说
政 治( 对 外 政 策 ) ”的 研 究 路 径 , 即 把 国 内 政 治 当 作
%& 在 英 语 文 献 中 , 跨 层 次 分 析 (cross- level analysis)有 诸 多 表 达 方 式 , 如 links between /interaction between /connection be- tween /interdependence of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politics, 等等。 ’( 例如, 古瑞维奇在它的一篇具有开拓性的文章中指出,“一个比较政治学者主要是对一国国内结构的产生、发展以及 与其他国家的国内结构之间的区别……等问题寻求解释 。 在 回 答 这 些 问 题 时 , 国 际 体 系 本 身 可 以 成 为 一 种 解 释 变 量。”参见 Peter Gourevitch, “ The Second Image Reversed, ” pp. 881- 882.
- 89 -
2008年
外交评论 国 际 体 系( 自 变 量 ) 与 国 家 行 为( 因 变 量 ) 之 间 的
研究两个领域内的跨层次分析。在前一个领域, 跨
中 间 变 量 (intervening variable)。由 于 这 种 研 究 模 式 关
层次分析主要被用来解释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以
注 的 是 国 内 - 国 际 互 动 的 顺 时 性 (sequentially), 因 此
及国家之间的经济谈判与合作; 在安全研究领域,
本 文 暂 且 称 之 为 跨 层 次 的“ 顺 时 ”分 析 。第 4 种 研 究
跨层次分析主要关注的是国家的战略行为, 以及国
模 式 与 第3种 研 究 模 式 一 样 , 都 认 为 国 内- 国 际 之 间
家 追 求 权 力 和 安 全 的 行 为 方 式 。这 两 个 领 域 内 的 跨
的关系是双向的, 但与前者不同, 该研究模式强调 国 内 政 治 与 国 际 政 治 之 间 的 互 动 是 同 时 (simultane-
ously)进 行 的 , 认 为 在 解 释 国 际 现 象 时 应 该 同 时 考 虑 国 内 政 治 与 国 际 政 治 的 压 力 。 与 前 面 的“ 顺 时 ”分 析 相 对 应 , 本 文 暂 且 将 其 称 之 为“ 共 时 ”分 析 #$ 。 以
层次研究成果可以用下表加以概括: 按照对国内行为体的不同界定, 方 框Ⅰ又 可 以 被 划 分 为 两 个 主 要 流 派 , 即 多 元 主 义 和 国 家 主 义 %& 。 其中, 多元主义理论强调社会行为体在连接国际经 济与国家对外经济政策中的作用, 认为国际经济环
下将分别按照这两种分析模式, 对国际关系中跨层
境的变化导致了国内社会行为体政策偏好的变化,
次分析所取得的主要成果进行简要梳理和介绍。
而这些社会行为体通过参与政策进程而影响对外 经 济 政 策 的 制 定 。 上 个 世 纪 80 年 代 末 以 来 , 一 些 学
二 、跨层次分析的主要成果
者 运 用 经 济 学 的 理 论 模 型 , 对 国 际 经 济 、国 内 行 为
上述两种跨层次分析的模式广泛存在于国际
体 偏 好 、对 外 经 济 政 策 三 者 之 间 的 关 系 进 行 了 演 绎
关 系 的 诸 研 究 领 域 , 如 国 际 政 治 经 济 学 研 究 、安 全
分 析, 取 得 一 些 重要的研究成果, 尤其体现在贸易领
研 究 、地 区 一 体 化 研 究 、全 球 化 研 究 等 , 由 于 目 前 的
域。例如, 海伦・米尔纳 (Helen V. Milner)以美国和法国
跨层次分析的理论成果主要集中在前两个研究领
为例, 考察了逐渐增加的经济相互依 赖 如 何 在 两 国 内
域, 因此本文主要集中考察国际政治经济学和安全
部催生了反对保护主义的政策偏好, 而 这 种 政 策 偏 好
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
安全研究领域
顺
Ⅰ国 际 政 治 经 济 如 何 通 过 塑 造 国 内 行 为 体 偏 好 而 影 响 对
时
外经济政策
分
Milner 1988; Rogowski 1989; Frieden 1991; Ikenberry et al Wohlforth 1993; Taliaferro 2004; Snyder 1991; Zakaria
析
1988; etc.
共
Ⅲ 国际协议取决于谈判者( 政府首脑) 在国内、国际两个:
时
“棋盘”上的博弈 !"
分
Putnam 1988; Evans et al 1993 ; Mo 1994,1995; Milner
析
1997; etc.
Ⅱ 体系压力如何通过“第一、二意象”影响国家行为 1998; etc.
Ⅳ 处于不同国内 / 国际结构压力 下 的 国 家 官 员 如 何 利 用国际 / 国内战略实现国内 / 国际目标
Mastanduno et al, 1989.
’( 在国际关系研究当中, 这种分析方法又被称之为经济学意义上“一般均衡分析”。参见 Robert D. Putnam, “ Diplomacy and Domestic Politics: The Logic of Two- Level Games, ”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42, No. 3( Summer, 1988), p. 430. )* 正如下文将要介绍的, 这种“双层博弈”的研究最早产生于国际 政 治 经 济 学 领 域 , 用 于 分 析 国 际 经 济 谈 判 , 但 随 后 逐 渐被应用到安全等研究领域。
+, 一般认为, IPE 领域内的国内政治研究包括多元主义、国家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三种理论流派, 而本文主要考 察 了 前 两 种, 它们分别是作为一般性理论的自由主义和现实主义在国内政治层次上的具体研究纲领。参见 [美 ]彼得・卡赞斯坦 等:《〈国际组织〉杂志与世界政治研究》, [美 ]彼得・卡赞斯坦等编,《 世 界 政 治 理 论 的 探 索 与 争 鸣 》, 秦 亚 青 等 译 , 上 海: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6 年版, 第 24 页。
- 90 -
第1期
吴其胜: 国际关系研究中的跨层次分析
的存在则解释了在面临严重国际经济 危 机 的 情 况 下 , 两国仍坚持了较为开放的贸易政策
[10](P639- 665)
策的制定过程, 如重新把经济政策界定为外交政策
; 罗纳
议 题 、动 员 潜 在 的 社 会 支 持 者 、利 用 自 身 独 特 优 势
德・罗 戈 斯 基 (Ronald Rogowski) 运 用 了 斯 托 珀 — 萨 缪
建 立 跨 国 联 盟 以 对 国 内 政 策 过 程 施 加 压 力 、利 用 历
尔 森 (Stolper- Samuelson) 的 贸 易 模 型 , 着 重 考 察 了 贸
史 机 遇 转 变 政 策 制 定 的 制 度 环 境 等 [15](P12- 13)。 国 家 主
易如何塑造了不同要素持有者的政策偏好与国内
义的这种跨层次分析被广泛地应用于美国对外经
政治联盟, 指出从自由贸易中受损的稀缺要素持有
济 政 策 的 分 析 当 中 , 如 斯 蒂 芬・克 拉 斯 纳 (Stephen D.
者将支持保护主义的政策, 而从贸易中受益的丰富
Krasner) 和 约 翰・艾 肯 伯 里 (G.John Ikenberry) 对 美 国
; 与罗戈斯基
对 外 原 材 料 投 资 政 策 的 分 析 [16][17](P151- 177); 戴 维・莱 克
不 同 , 杰 弗 里・弗 雷 登 (Jeffry Frieden) 运 用 了 李 嘉 图 -
(David A. Lake)、斯 蒂 芬・哈 格 德 (Stephan Haggard) 和
维 纳 (Ricardo- Viner) 的 贸 易 理 论 , 强 调 国 内 政 治 联 盟
迈 克 尔・马 斯 坦 多 诺 (Michael Mastanduno)对 美 国 对 外
的划分是以部门而非要素为标志的, 而不同部 门 的
贸易政策的分析
贸易政策偏好则取决于它们在国际市场上是否具
要 指 出 的 是 , 国 家 主 义 者 一 开 始 就 注 重 制 度 分 析 )* 。
有 相 对 竞 争 力 [12] 。 虽 然 没 有 明 确 指 出 , 但 以 上 研 究
但与多元主义者所使用的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不
成 果 都 暗 含 了 国 内 行 为 体( 无 论 是 企 业 、要 素 持 有
同 , 国 家 主 义 者 所 采 用 的 是 历 史 制 度 主 义 +, 。 在 这
者或部门)
要素持有者则偏好自由的贸易政策
[11]
[18](P33- 58) [19](P91- 119) [20](P121- 150)
; 等等。需
的偏好能够直接转化为政策结果的逻
种历史制度主义的研究路径下, 国家被界定为是
辑。在之后的研究当中, 该领域内的研究者更加强
在各种历史力量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反映了特定
调了国内制度在行为体偏好与政策结果之间的作
历 史 时 期 主 导 观 念 的 制 度 结 构 (institutional struc-
用
[13] [14](P115- 136)
ture) 。这 种 制 度 结 构 能 够 通 过 塑 造 和 限 制 政 策 参 与
。
与多元主义不同, 国家主义理论强调相对于社
者的偏好和所能够利用的政策资源, 来影响政策的
会 的 国 家 在 连 接 体 系 与 政 策 中 所 扮 演 的 角 色 。如 果
选择范围, 并调节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压力和国内政
说 多 元 主 义 的 跨 层 次 分 析 主 要 沿 着“ 国 际 体 系 — ——
治 反 应 之 间 的 关 系 [21](P219- 243) 。 朱 迪 斯・戈 尔 茨 坦 (Ju-
国 内 社 会— —— 对 外 政 策 ”’( 的 路 径 展 开 , 则 国 家 主
dith Goldstein)将 这 种 历 史 制 度 主 义 的 分 析 应 用 到 美
义的研究逻辑则是 “国际体系— —— 国 家 ( 国 家 官
国对外贸易政策的研究当中, 并通过详尽的数据分
员或国内制度结构) — —— 对 外 政 策 ”。在 国 家 主 义
析证明了反映不同观念的制度框架如何影响了利益
者看来, 国家并非只是社会利益集团斗争的场所
集 团 寻 求 保 护 主 义 政 策 的 偏 好 和 能 力 [22](P179- 217) [23] 。
或 裁 判 者 , 作 为 国 家 行 为 体 的 国 家 官 员( state offi-
方框Ⅱ是 代 表 了 安 全 研 究 领 域 内 的 顺 时 分
cials ) — —— 即 负 责 外 交 事 务 的 行 政 官 员 , 其 政 策 偏
析, 其重要代表就是近些年来逐渐兴起的新古典
好来源于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压力, 是对国家整
现实主义理论。虽然与结构现实主义一样强调权
体利益的考虑, 且在本质上不同于社会利益集团
力 分 配 的 重 要 性 , 但 新 古 典 现 实 主 义 者 认 为“ 这
和 其 他 政 府 官 员 的 狭 隘 利 益 目 标 。更 重 要 的 是 , 国
种权力对外交政策的影响是间接和复杂的, 因为
家官员能够通过各种手段影响和操控对外经济政
体系压力必须通过单位层次上的干预变量被加以
!" 国家主义一般被认为现实主义在国内政治领域内的具体 研 究 纲 领 , 但 需 要 指 出 的 是 , 与 把 国 家 看 成 单 一 行 为 体 的 现 实主义不同, 国家主义把国家具体化为需要对国内政治环境做出反应的政策制定者( 即国家官员) 或制度结构。
#$ 在美国政治学界, 国家主义在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的复兴, 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以制度主义的形式出现 的 。 参 见 Peter A. Hall, Rosemary C. R. Taylor, “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s,” Political Studies, Vol. XLIV, 1996, pp. 937- 938. %& 其中,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关注制度相对于互动的理性行为体所具有的功能 , 而历史制度主义则强调制度的“黏性”和 “路径依赖”。前者更适用于多元主义的分析, 而后者更靠近国家主义理论。参见朱天飚: 《比较政治经济学》,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第 139- 159 页。
- 91 -
2008年
外交评论 转 化 ”!" 。 在 具 体 的 研 究 当 中 , 新 古 典 现 实 主 义 者 分
国 际 、国 内 两 个“ 棋 盘 ”。 在 国 际 层 次 上 , 谈 判 者 之
别 围 绕“ 第 一 意 象 ”和“ 第 二 意 象 ”上 的 两 组 干 预
间相互博弈以达成对各自国家最有利的临时协议;
变 量 展 开 , 前 者 包 括“ 诸 如 情 绪 、群 体 内 / 外 的 区 分 、
在国内层次上, 谈判者面临着追求自身利益的社会
感 知 、社 会 认 同 理 论 、个 性 和 对 冒 险 的 厌 恶 ”, 后 者 则 包 括“ 国 家 制 度 、政 党 和 利 益 集 团 ”等 [24](P1) 。 例
集团的压力, 因而必须建立联盟基础使协议得以批
如 , 在“ 第 一 意 象 ”上 , 威 廉・沃 尔 福 斯 (William C. Wohlforth) 认 为 国 家 的 行 为 是 由 相 对 权 力 和 领 导 人
的 偏 好 、联 盟 、国 内 制 度 以 及 国 际 层 次 上 谈 判 者 的
对 权 力 的 认 知 共 同 决 定 的 , 相 应 地 , 美 国 、苏 联 领 导
内 选 民 批 准 的 国 际 协 议 。 一 国 国 内“ 获 胜 集 合 ”的
人对双方实力的评估塑造了两国在冷战期间的行
大小不仅决定着谈判的成败, 还影响着该国在国际
; 乔 纳 森・默 瑟 (Jonathan Mercer) 运 用 了
谈 判 中 讨 价 还 价 的 能 力 [34](P427- 460)。“ 双 层 博 弈 ”分 析
社 会 认 同 理 论( social identity theory) , 对 国 家 的 身 份
提出极大地推动了学界对国内政治与国际谈判之
提出了社会心理学 的 解 释 , 从 社 会 心 理 而 非 体 系
间互动关系的研究热情, 研究者不仅尝试对该概念
结构的角度解释和支持了新现实主义关于自助
进行修正和完善, 还逐渐把它应用安全等其他领
和 相 对 收 益 的 假 定 [27 ](P229- 252) ; 丹 尼 尔・拜 伊 曼 (Daniel
域 。 例 如 , 在《 双 面 外 交 : 国 际 谈 判 与 国 内 政 治 》一
为
[25](P91- 129) [26]
准 。决 定 谈 判 成 功 与 否 的 关 键 在 于 由 国 内 社 会 集 团 策 略 所 共 同 决 定 的“ 获 胜 集 合 ”, 即 一 组 能 够 被 国
Byman) 和 肯 尼 思・波 拉 克 (Kenneth Pollack) 倡 导 对
书 中 , 作 者 们 通 过 对 11 个 案 例 的 考 察 , 对“ 双 层 博
领导者的个性和能力给予新的关注, 以解释国家为
弈”最初所暗含的几种假设给予了更深 入 地 讨 论
何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采取了更具进攻性的对外政
杰 弗 里・诺 弗 (Jeffrey W. Knopf) 通 过 加 入 第 三 个 层 次
; 杰 弗 里・塔 利 亚 夫 洛( Jeffrey W. Taliafer-
上 的 博 弈 —“ —— 联 盟 伙 伴 ”, 以 及 通 过 区 分 三 种 国
策
[28](P107- 146)
[35]
;
ro) 在 防 御 现 实 主 义 和 预 期 理 论 的 基 础 上 建 立 了 关
内 - 国 际 互 动 方 式 —跨 —— 政 府 、跨 国 和 跨 层 次 , 建 立
于 外 交 政 策 的“ 风 险 平 衡 ”( balance- of- risk ) 理 论 ,
了 所 谓 的“ 3- 3 ”分 析 框 架 (three- and- three frame-
指 出 国 家 领 导 者 由 于 不 希 望 国 家 的 相 对 权 力 、国
work) [36](P599- 628) ; 伦 纳 德・斯 考 帕 (Leonard J. Schoppa)等
际地位或威望的衰落, 而经常不惜付出惨重代价
人分别探讨了谈判者成功运用 “协同增效战略”
在那些对本国没有直接威胁的边缘地区采取冒险
(synergistic strategies) 和 有 效 利 用 国 内 限 制 以 增 加 国
的外交和军事干预政策
[29] (P177- 211) [30]
。 在“ 第 二 意
际谈判优势的条件
[37](P353- 386) [38](P793- 818) [39](P402- 422) [40](P914- 924)
;
象 ”上 , 杰 克・斯 奈 德 (Jack Snyder)通 过 强 调 国 内 利 益
彼 得・杜 姆 勃 (Peter F. Trumbore) 着 重 考 察 了 公 共 舆
集 团 的“ 卡 特 尔 化 ”(cartelization) 来 解 释 为 何 大 国 过
论 对 国 际 谈 判 的 影 响 [41] (P545- 565 ) ; 凯 苏 克・艾 伊 达
; 托 马 斯・柯 庆 生 (Thomas
( Keisuke Iida ) 、米 尔 纳 等 分 别 考 察 了 信 息 不 对 称 和
度扩张的现象是如此常见
[31]
J. Christensen) 指 出 中 美 两 国 在 冷 战 初 期 动 员 国 内 公
国内偏好分布对谈 判 结 果 的 影 响
众支持各自安全战略的努力, 进一步激化了根源于
等等。
[42](P403- 426) [13](P67- 98)
;
无 政 府 体 系 的 双 边 敌 对 关 系 [32] ; 法 里 德・扎 卡 里 亚
强调对国内- 国际互动进行一般均衡分析的学
(Fareed Zakaria) 认 为 , 由 于 缺 乏 一 个 能 够 从 社 会 有 效
者并不限于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 它同样存在于现
汲取资源的国家机器, 美国崛起为世界大国的时 间 被
实 主 义 学 派 关 于 国 家 对 外 战 略 行 为 的 研 究 当 中( 方
延 迟 了 [33] 。
框 Ⅳ ) 。 在 帕 特 南 的“ 双 层 博 弈 ”概 念 提 出 不 久 , 马
倡导对国际- 国内的互动进行一般均衡分析的
斯坦多诺等学者就在原有国家主义理论的基础上,
努力最早出现在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 ( 方框Ⅲ) ,
提出了一种关于国内- 国际互动的现实主义分析框
其 代 表 成 果 是 由 罗 伯 特・帕 特 南 (Robert D. Putnam)
架。他们着重考察了国家官员如何通过国际战略
提 出 的“ 双 层 博 弈 ”(two- level games)概 念 。该 分 析 框
( 或 国 内 战 略 ) 来 实 现 国 内 目 标( 或 国 际 目 标 ) 。例
架假设在国际谈判中, 谈判者或政府首脑同时面临
如, 国家官员为在国际体系中追求权力与财富, 而
#$ 可 参 见 Gideon Rose, “ Neoclassical Realism and Theories of Foreign Policy, ” World Politics, Vol. 51, No. 1(October 1998), p. 146, 转引自 Jeffrey W. Taliaferro, “ Security- Seeking under Anarchy: Defensive Realism Revisite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5, No. 3( Winter, 2000- 2001), p. 134.
- 92 -
第1期
吴其胜: 国际关系研究中的跨层次分析
在国内进行动员, 干预经济以刺激和促进社会整体
的看来, 跨层次分析仍面临着以下困境, 这些困境
福利的增长, 或者从社会汲取资源用于军事开支、
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现有研究成果的局限性。
对 外 援 助 、宣 传 等 ; 国 家 官 员 同 样 可 以 通 过 在 国 外
首先, 在研究模式或研究路径的选择上。如何
汲 取 资 源 (external extraction) 或 获 得 外 部 合 法 性 (ex-
在“ 顺 时 ”分 析 与“ 共 时 ”分 析 两 种 模 式 或 路 径 之
ternal validation)等 方 式 , 实 现 在 国 内 寻 求 对 资 源 的 控
间 进 行 选 择 是 跨 层 次 分 析 首 先 遇 到 的 难 题 。两 种 分
制 和 保 持 自 身 合 法 性 等 国 内 目 标 。更 为 重 要 的 是,
析 模 式 各 有 优 点 , 却 也 都 有 自 身 的 局 限 。“ 顺 时 ”分
马斯坦多诺等学者把现有的国内结构理论和国际
析从国际政治或经济体系的特征出发, 考察体系的
结构理论加以融合, 提出了国家官员在面对不同的
压力如何通过各种国内干预变量转化为国家的对
国 内 结 构( 包 括“ 硬 ”国 家 与“ 软 ”国 家 ) 和 国 际 结
外政策。由于存在明确的研究出发点, 所以与强调
构( 包 括“ 强 ”国 家 与“ 弱 ”国 家 ) 的 压 力 下 会 采 取
同 时 着 眼 于 国 际 体 系 和 国 内 政 治 的“ 共 时 ”分 析 相
何种战略的几种假设
[43](P457- 474)
比, 该方法具有更强的操作性。特别是在对外经济
。
政策的研究中, 学者们利用的较为坚实的经济学理
三 、为何没有好的跨层次理论
论工具演绎出国际经济压力下的国内行为体利益
如果说国际关系学界关于什么是理论仍未达
和政策偏好的分布结构, 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理性选
成一致意见的话, 那么关于什么是好的理论的界定
择制度主义的分析工具, 建立了较为成熟的分析框
则有许多共同之处。总的来看, 一个好的理论不仅
架 。然 而 , 如 一 些 学 者 指 出 的 , 该 研 究 模 式 过 于 优 先
要界定清晰, 还应该用尽量少的变量对普遍存在的
考虑体系层次的影响, 而只把国内政治作为解释
现象进行准确的解释和预测
[44](P16- 20) [45](P18- 20)
。首先,
“ 剩 余 变 化 ”(residual variance) 的 变 量 加 以 考 虑 , 从
好的理论要求对变量以及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清
而“ 倾 向 于 鼓 励 临 时 性 的 解 释 , 而 非 建 立 关 于 国 内
晰的界定, 并提出可验证的假设, 这也是建立理论
与 国 际 政 治 之 间 互 动 的 明 确 理 论 。 …… 没 有 一 个 宽
的基础; 其次, 一种理论的构建不仅要追求较强的
泛的理论框架, 研究者们关于应该强调哪种国内因
解释力, 还要避免使用过多的变量, 因此好的理论
素 仍 无 法 达 成 一 致 ”[49](P14) 。“ 共 时 ”分 析 方 法 由 于
还要求在准确性、普遍性和简洁性之间寻求平衡。
强调了国内- 国际互动的同时性和相互性, 因而有
与国际关系中的其他研究领域相比, 跨层次分析领
利于更为全面、真实地把握两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域 内 的 研 究 成 果 与 这 些 标 准 的 距 离 更 加 明 显 。现 有
然而该研究模式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同样受到
的跨层次理论不仅在处理解释力和简洁性之间的
质 疑 。正 如 詹 姆 斯・卡 波 拉 索 (James A. Caporaso)在 评
关系上存在局限, 更重要的是在选择和界定研究变
价双层博弈研究时所指出的, 寻求对国内- 国际 的
量( 特 别 是 国 内 层 次 上 的 研 究 变 量 ) 时 仍 具 有 很 大
互动进行全面和完整的理解并不必然建立在一般
的随意性, 关于各层次变量之间的关系也无法提出
均 衡 分 析 之 上 ,“虽 然 诸 如 ‘互 动 ’、 ‘ 协 同 效 应 ’和
较 为 系 统 的 、可 验 证 的 假 设 。例 如 , 新 古 典 现 实 主 义
‘同时性’等术语具有明确的意义, 他们周围同样环绕
的跨层次研究对体系变量与国内变量之间的因果
着具有不可分析的含义的光环”, 其他分析方法, 如在
正 如 斯 蒂 芬・沃 尔 特
局部均衡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完整地的模型, 比这
关系仍缺乏系统的界定,
(Stephen M. Walt) 在 对 现 实 主 义 理 论 的 一 篇 总 结 性
种“一开始就强调全面性的模型更加实际可行”[3](P573)。
文 章 中 指 出 , 新 古 典 现 实 主 义“ 几 乎 完 全 依 赖 于 他
他同时也指出, 经济学意义上的一般均 衡 分 析 主 要 适
人提出的理论观点, 自身仍未提出一套独特的解释
用于平行的专业化市场环境, 其中, 商品、服 务 和 要 素
假 设 。 …… 并 为 了 获 得 描 述 的 精 确 性 和 政 策 价 值 而
市场之间的关系上没有明显的等级原则。但是政治不
放弃了一般性和预测能力”
[46](P211)
; 被认为最具潜力
仅仅只是平等实体之间的交换行为, 社 会 和 政 治 理 论
和开创性的双层博弈研究不仅很难界定所有博弈
也 不 同 于 有 关 市 场 行 为 的 理 论 , 相 应 地 ,“ 如 果 政 治
者 的 偏 好 , 而 且 也 未 能 对 国 内- 国 际 的 互 动 进 行 清 晰
生 活 意 味 着 等 级—— —不 仅 仅 是 精 确 意 义 上 的 权 力 关
[47](P321- 322)
; 建立在经济学理论基础之上
系, 还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社会组 织 原 则 , 那 么 一 般
的跨层次研究提出了关于国家对外经济政策的较为
均 衡 分 析 的 重 要 性 就 大 打 折 扣 了 。 ”[3](P574- 575)也 正 是
地预测和检验
精确的假设, 但却局限于贸易领域
[48](P125- 126)
, 等 等 。总
以上两种研究模式局限性的存在, 导致了现有的
- 93 -
2008年
外交评论 跨层次研究要么缺乏对国内变量进行整合的理论
何在理论的精确性和简洁性之间保持适当的平衡,
框架, 要么过于追求经济学意义上的一般均衡分
无 疑 跨 层 次 分 析 所 面 临 的 一 个 重 要 挑 战 !" 。
析而脱离了政治分析的本质。
最后, 在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之间关系的处理
其次, 在理论的解释力与简洁性之间的平衡
上。关于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之间关系的处理, 虽
上 。在 理 论 的 解 释 力 与 简 洁 性 之 间 保 持 适 当 的 平 衡
然 并 不 直 接 导 致 理 论 的“ 好 ”与“ 差 ”, 但 关 乎 跨 层
是社会科学理论研究所面临的一个普遍困境, 对于
次 分 析 自 身 存 在 的 合 理 性 。如 果 过 多 地 关 注 其 中 一
国际关系研究中的跨层次分析也不例外。然而, 由
种分析层次, 则必然会弱化跨层次分析的必要性。
于在理论的构建中更加追求对众多不同层次上变
倡导对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的互动进行研究的学
量的整合, 使得跨层次分析所面临的这一困境更加
者, 无论是把国内政治作为干预变量的研究, 还是
突出。要更为准确地解释国际现象, 必须既要考虑
对两者进行一般均衡分析, 都强调既要考虑体系因
国 际 因 素 , 也 要 考 虑 国 内 因 素 。然 而 , 对 准 确 性 的 追 求不仅加大了理论整合的难度, 更对理论的简洁性 提 出 了 挑 战 。 正 如 斯 蒂 芬・范 埃 弗 拉 指 出 的 , 理 论 的 解 释 力 与 简 洁 性 并 不 是 互 补 的 ,“ 简 洁 的 获 得 通 常 是 以部分地牺牲解释力为代价的。……倘若是要解释世
素, 也要考虑单元层次上的国内因素, 以超越原有 的 层 次 分 析 方 法 。然 而 , 在 实 际 的 研 究 当 中 , 两 个 层 次 之 间 平 衡 关 系 的 处 理 并 不 简 单 。研 究 者 要 么 侧 重 于国内政治的分析, 要么不自觉地回到了体系理论
界, 我们就可能需要容忍某 种 程 度 的 复 杂 ”[44](P17) 。这
的假设当中。例如, 在关于对外经济政策的分析当
就要求跨层次研究者在两者之间保持平衡, 即实现
中, 早期的多元主义和国家主义理论都暗含了国际
“ 更 加 有 限 但 却 更 精 确 的 归 纳 ”[50](P178- 179) 。这 一 目 标
体系决定国家行为的假设, 无论是国内社会集团还
不仅要求要尽可能多地考察不同层次上的变量以
是国家官员, 他们在对外经济政策过程中的政策偏
保证解释的精确性, 同时还要求能够整合这些变量
好都来自于国际政治经济体系, 并且两种理论都强
并作出一般性的归纳, 而不至于变成对现象的纯粹
调这些行为体的偏好 都 能 反 映 到 具 体 的 政 策 当 中 #$ 。
描述。然而, 在具体的研究中保持这种平衡却并非
与此相反, 新古典现实主义者的研究则由于过度关
易事。一方面, 有些跨层次的研究过于追求简化而
注 国 内 政 治 , 而 被 批 评 为 回 到 纯 粹 的“ 内 部 政 治 ”
使理论的解释力受到了削弱。例如, 多元主义理论
(Innenpolitik) 研 究 传 统
和国家主义理论对国内行为体及其偏好都作了简
[49](P13) [51](P5- 55)
单的界定, 前者忽视了或贬低了国家官员的相对独 立的政策偏好, 而后者则过于强调了国家相对于社
[50](P177- 198)
, 或者退化为自由主 。 同 样 , 杰 弗 里・弗 里 登 和 莉 莎・马 丁也指出, 大部分关于双层博弈的研究成果都集中 关 注 国 内 利 益 、制 度 和 信 息 对 国 际 层 次 上 谈 判 与 合 义者
纳; 另一方面, 为了使理论更具解释力, 跨层次研究
作 的 影 响 [48](P123- 125) 。 由此可见, 跨层次分析面临的以上困境对在该
者不断加入新的研究变量或对原有的假设进行更
领 域 内 理 论 的 构 建 提 出 了 很 大 的 挑 战 。这 些 困 境 或
多 的 限 制 , 使 分 析 模 型 更 加 细 化 和 复 杂 化 。因 此 , 如
两难解释了, 虽然不是全部, 为何该领域内的研究
会的独立性, 从两种理论都只是对现实的片面归
%& 关 于 跨 层 次 理 论 在 简 洁 性 和 解 释 力 方 面 所 面 临 的 困 境 , 还 请 参 见 李 巍 、 王 勇 :《 国 际 关 系 研 究 层 次 的 回 落 》, 第 140- 141 页。 —克拉斯纳、莱克的早期成果都是典型的体系理论。参见 Stephen D. ’( 值得一提的是, 国家主义的两个重要代表人物——
Krasner, “ State Power and the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 Jeffry A. Frieden, and David A. Lak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Perspectives on Global Power and Wealth(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2000), pp. 19- 36(北 京 大 学 出 版 社 影 印 版 ); David A. Lake, “ International Economic Structures and American Foreign Economic Policy, 1887- 1934, ” World Politics,
Vol. 35, No. 4(July ,1983), pp. 517- 543. 即使多元主义者在之后的研究中更加注重制度的作用, 但仍认为制度相对于行 为体的偏好是处于第二位的。正如米尔纳在分析国内制度在国际合作的作用时指出的 ,“总的结论是, 制度是重要 的, 但( 行为体的) 偏好则是原生的 (primordial), 因为它们约束了制度影响结果的程度”。参见 Helen V. Milner, Inter-
ests, Institutions, and Information, p. 19.
- 94 -
第1期
吴其胜: 国际关系研究中的跨层次分析 的联系和互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通过建立一种理
仍未能提出较为系统的理论框架。
论 模 型 而 一 劳 永 逸 地 解 决 这 一 问 题 是 不 现 实 的 。因
四 、总结 : 如何看待跨层次分析
此 , 跨 层 次 分 析 在 未 来 的 进 展 将 是 一 种 渐 进 的 、不
跨层次研究成果的局限性及跨层次分析本身
断 积 累 的 过 程 %& 。
面临的以上困境, 无疑使得国际关系学界对跨层次 分析的合理性产生了怀疑。然而, 要客观地对待跨
参考文献:
层次分析, 还要认识到该研究议程产生的必然性,
[1] [ 美 ] 肯 尼 思・N・沃 尔 兹 . 人 、国 家 与 战 争 : 一 种 理 论 分
以 及 它 对 国 际 关 系 研 究 所 具 有 的 意 义 。正 如 任 何 新
析 [M]. 倪 世 雄 等 译 . 上 海 : 上 海 译 文 出 版 社 ,1991.
的研究努力的出现都有其现实和理论背景一样, 跨
[2] 秦 亚 青 . 层 次 分 析 法 与 国 际 关 系 研 究 [J]. 欧 洲 ,1998,(3).
层 次 分 析 的 产 生 也 有 其 产 生 的 必 然 性 与 合 理 性 。如
[3] James A. Caporaso. Across the Great Divide: Integrating
果说冷战的现实压力和行为主义的方法论革命为
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J].
国际关系中的层次分析提供了产生的背景, 经济相
Studies Quarterly, Vol. 41, No. 4(December, 1997).
互依赖的加强和冷战的结束, 以及跨学科研究的兴 起
!"
[4]Robert Pahre, and Paul A. Papayoanou.Using Game Theory to Link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J].The Journal
, 则为跨层次分析提供了重要的现实依据和学
理 基 础 。跨 层 次 分 析 的 产 生 不 仅 是 因 为 国 际 事 务 与 国内事务之间联系逐渐密切的现实, 还因为现有的 国 际 关 系 理 论 忽 视 或 无 法 把 握 这 种 现 实 。特 别 是 当 体系理论无法解释特定国家的行为, 而现有的外交 政策研究又忽视了国际体系作用的情况下, 跨层次 分 析 为 我 们 提 供 了 一 种 新 的 研 究 视 角 。更 为 重 要 的
Internatio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Vol. 41, No. 1(February, 1997). [5] Ian Clark. Glob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6]Graham T. Allison. Essence of Decision: Explaining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M].Boston: Little, Brown, 1971. [7]Peter J. Katzenstein. Between Power and Plenty: Foreign Economic Policies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tates [M].
是, 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议程, 跨层次分析已经并将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78.
继续吸引着大批的学者的研究兴趣, 他们分别围绕
[8]Peter Gourevitch.The Second Image Reversed: the Intern-
对 外 经 济 政 策 、国 际 谈 判 、合 作 、冲 突 等 议 题 不 断
ational Sources of Domestic Politics[J]. International Orga-
拓 展 跨 层 次 分 析 的 应 用 范 围 。因 此 , 仅 从 激 发 学 者 研究热情的角度来说, 跨层次分析已经取得很大
nization, Vol. 32, No. 4(Autumn, 1978). [9]Peter J. Katzenstein.Small States in World Markets: Indus- trial Policy in Europe [M].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成 功 #$ 。
1985.
总之, 客观地评价跨层次分析在国际关系研究 中的地位, 不仅要求我们要严肃地面对该方法所面
[10]Helen Milner.Resisting the Protectionist Temptation:
临的困境, 还要认识到其产生的必然性以及对国际 关 系 研 究 所 具 有 的 意 义 。国 际 政 治 和 国 内 政 治 之 间
Industry and the Making of Trade Policy in France and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the 1970s [J].
International
’( 特 别 是 政 治 学 、比 较 政 治 学 和 国 际 关 系 研 究 的 融 合 。 参 见 Helen V. Milner, “ Rationalizing Politics: The Emerging Syn- thesis of International, American, and Comparative Politics, ”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52, No. 4( Autumn, 1998), pp. 759- 786. )* 托 马 斯・库 恩 (Thomas Kuhn)特 别 强 调 了 把 这 种 启 发 性 能 力 作 为 选 择 不 同 范 式 的 一 个 重 要 标 准 。 参 见 : Thomas Kuhn,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2), chap. 12, 转 引 自 Stephen D. Krasner, “ Approaches to the State: Alternative Conceptions and Historical Dynamics, ” Comparative Politics, Vol. 16, No. 2 (January,
1984), p. 245. +, 关于如何对待现有的跨层次分析 , 杰 弗 里・弗 里 登 在 给 笔 者 的 来 信 中 也 曾 指 出 ,“ 我 对 能 够‘ 解 决 ’像 这 样 如 此 困 难 的问题有点怀疑。然而, 认为通过跨层次分析不能建立好的理论的观点将是愚蠢的 , 我认为, 政治科学是一门年轻的 学科。我所认为的是, 对试图一次性地解决这些重要的、包容一切的、 ‘大思想’(big- think)问题给予太多的关注是一 个错误。在我看来, 社会科学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我们通过一步一步的方式前进。”
- 95 -
2008年
外交评论
Paper delivered to the Fifth Pan- European Meeting of the
Organization, Vol. 41, No. 4(Autumn, 1987).
European Consortium for Political Research, The Hague,
[11]Ronald Rogowski. Commerce and Coalitions: How Trade
the Netherlands, September 9- 11, 2004.
Affects Domestic Political Alignments [M].Princeton:
[25]William C. Wohlforth.Realism and the End of the Cold W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9.
ar [J].
[12]Jeffry A. Frieden.Debt, Development and Democracy: Mo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19,
No.3 (Winter ,
1994- 1995).
ern Political Economy and Latin America, 1965- 1985[M].
[26]William C. Wohlforth. The Elusive Balance: Power and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
Perceptions During the Cold War[M].Ithaca: Cornell Uni-
[13]Helen V. Milner, Interests, Institutions, and Information:
versity Press, 1993.
Domestic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M].Prin-
[27]Jonathan Mercer.
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7.
Anarchy and Identity [J].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49, No. 2(Spring ,1995).
[14]Ronald Rogowski.Institutions as Constraints on Strategic Choice [A]. David A. Lake, and Robert Powell eds.,
[28]Daniel L. Byman, and Kenneth M. Pollack. Let Us Now
Strategic Choice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Princeton:
Praise Great Men: Bringing the Statesman Back in[J]. In- 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5, No. 4(Spring ,2001).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9. [15]G.John Ikenberry .Introduction: Approaches to Explaining
[29]Jeffrey W. Taliaferro. Power Politics and the Balance of
American Foreign Economic Policy[J]. International Orga-
Risk: Hypotheses on Great Power Intervention in the Pe-
nization, Vol. 42, No. 1(Winter, 1988).
riphery [J]. Political Psychology, Vol. 25, No. 2 (April, 2004).
[16]Stephen D. Krasner. Defend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 Raw Materials Investments and U.S.Foreign Policy [M].Prin-
[30]Jeffrey W. Taliaferro.Balancing Risks: Great Power Inter- vention in the Periphery [M].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8.
2004.
[17]G. John Ikenberry.Market Solutions for State Problems: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Politics of American Oil
[31]Jack Snyder. Myths of Empire: Domestic Politics and In-
Decontrol [J].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42, No. 1
ternational Ambition [M].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Winter, 1988).
1991.
[18]David A. Lake. The State and American Trade Strategy in
[32]Thomas J. Christensen . Useful Adversaries: Grand Strat-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egy, Domestic Mobilization, and Sino- American Conflict,
[19]Stephan Haggard.The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s of Hegemony:
[33] Fareed Zakaria. From Wealth to Power: the Unusual Ori-
the Pre- Hegemonic Era [J].
1947- 1958[M].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6.
Vol. 42, No. 1(Winter ,1988). Explaining the Reciprocal Trade Agreements Act of 1934
gins of America’s World Role [M].Princeton: Princeton
[J].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42, No.1,(Winter ,1988).
University Press, 1998.
[20]Michael Mastanduno.Trade as a Strategic Weapon: Ameri
[34]Robert D. Putnam.Diplomacy and Domestic Politics: The
can and Alliance Export Control Policy in the Early Pos-
Logic of Two- Level Games [J].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twar Period [J].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42, No.1 (Winter ,1988).
Vol. 42, No. 3( Summer, 1988). [35]Peter B. Evans et al. Double- edged Diplomacy: Interna-
[21]G. John Ikenberry. Conclusion: An Institutional Approach
tional Bargaining and Domestic Politics[M].Berkeley: Uni-
to American Foreign Economic Policy [J].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42, No. 1( Winter ,1988).
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36]Jeffrey W.Knopf.Beyond Two- Level Games: Domestic- In-
[22]Judith Goldstein.Ideas, Institutions, and American Trade
ternational Interaction in the Intermediate- Range Nuclear
Policy[J].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42, No.1( Win-
Forces Negotiations[J].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47,
ter, 1988).
No. 4(Autumn ,1993).
[23]Judith Goldstein.Ideas,
Interests,
and American Trade
[37]Leonard J.Schoppa.Two- Level Games and Bargaining
Policy[M]. Ithaca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3.
Outcomes: Why Gaiatsu Succeeds in Japan in Some Cas-
[24]Jennifer Sterling- Folker.Organizing the Inter- National: Neoclassical Realism and the Third Image Reverse [R].
- 96 -
es but not Others [J].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47, No. 3(Summer ,1993).
第1期
吴其胜: 国际关系研究中的跨层次分析
[38]Frederick W.Mayer.Managing Domestic Differences in In-
[46]Stephen M.Walt.The Enduring Relevance of the Realist
the Strategic Use of Internal
Tradition [A]. Ira Katznelson, and Helen V. Milner, eds.,
Side- payments[J].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46, No.
Political Science: the State of the Discipline[C].New York:
ternational Negotiations:
W. W. Norton & Company, Inc., 2002.
4( Autumn ,1992). [39]Jongryn Mo.The Logic of Two- Level Games with Endoge-
[47]Peter Gourevitch.Domestic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Re-
nous Domestic Coalitions[J]. The Journal of Conflict Res-
lations[A]. Walter Carlsnaes, Thomas Risse, and Beth A.
olution, Vol. 38, No. 3( September ,1994).
Simmons,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C].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2002.
[40]Jongryn Mo.Domestic Institutions and International Bar- gaining: The Role of Agent Veto in Two- Level Games[J].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89,
[48]Jeffry A. Frieden, and Lisa L. Martin. International Politi- cal Economy: Global and Domestic Interactions [A]. Ira
No.4
Katznelson, and Helen V. Milner, eds., Political Science:
(December ,1995).
the State of the Discipline[C]New York: W. W. Norton &
[41]Peter F.Trumbore.Public Opinion as a Domestic Con-
Company, Inc., 2002.
straint in International Negotiations: Two- Level Games in the Anglo- Irish Peace Process [J].International Studies
[49]Andrew Moravcsik. Introduction: Integrating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Bargaining[A]. Pe-
Quarterly, Vol. 42, No. 3(September ,1998). [42]Keisuke Iida.When and How Do Domestic Constraints
ter B. Evans et al. Double- edged Diplomacy: International
Matter? Two- Level Games with Uncertainty[J]. The Jour-
Bargaining and Domestic Politics [C].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Vol. 37, No. 3 (September,
[50]Fareed Zakaria. Realism and Domestic Politics: A Review
1993).
Essay[J].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17, No. 1 (Summer ,
[43]Michael Mastanduno et al.Toward a Realist Theory of
1992).
State Action [J].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 33,
[51]Jeffrey W. Legro, A ndrew Moravcsik. Is Anybody Still a
No. 4(December ,1989). [44][美 ] 斯 蒂 芬・范 埃 弗 拉 :《 政 治 学 研 究 方 法 指 南 》[M].
Realist? [J]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4, No. 2(Autumn , 1999).
陈 琪 译 , 北 京 : 北 京 大 学 出 版 社 , 2006.
[45][美 ]W. 菲 利 普 斯・夏 夫 利 :《 政 治 科 学 研 究 方 法 》( 第
( 责任编辑
吴文成)
六 版 ) [M]. 新 知 译 , 上 海 : 上 海 世 纪 出 版 集 团 ,2006.
Cr oss- level Analysis in the Studies of Inter national Relations WU Qi- sheng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Public Affairs,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Abstr act: Since the late 1980s, there has been a surge of interest in cross- level Analysis in the field of IR; and the analysis has developed mainly around two modes. One mode emphasizes how domestic politics acts as an intervening variable between international system and state’ s behavior; while the other mode stresses the simultaneity of domestic- international interaction, and how such interaction shapes the manner of state’ s behavior. The both modes of cross- level analysis have achieved important results. However, as still being faced with many difficulties, cross- level analysis has not yet established a mature theoretical system; and its theoretical building will experience a long- term and accumulative process. Key wor ds: cross- level analysis; studying modes;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 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