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地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docx

  • Uploaded by: TING WE TING
  • 0
  • 0
  • April 2020
  • PDF

This document was uploaded by user and they confirmed that they have the permission to share it. If you are author or own the copyright of this book, please report to us by using this DMCA report form. Report DMCA


Overview

Download & View 如何有效地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docx as PDF for free.

More details

  • Words: 203
  • Pages: 11
如何有效地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特约主持人:帅晓梅 湖南省株洲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文中简称“帅”)

参加 人 员:刘

容 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白鹤小学副校长(文中简称“刘”)

梁丽虹 湖南省株洲市石峰区九方小学副校长(文中简称“梁”)

陈 亮 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白鹤小学教师(文中简称“陈”)

课程资源──你离我们有多远?

帅: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新课程改革提出来的一个重要命题,纵观几年来的语文教改之路, 这个命题已经逐渐从概念转化为老师们日常教学中的自觉行为,然而开发利用的效果却不尽如人 意。课程资源究竟是什么?它离我们到底有多远?我们就从这里谈起吧。

刘:广义地说,一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语文作为母语课程,更有 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除教科书外,各种图书、报刊,电视、广播、网络,图书馆、博物馆以 及学校文化、师生关系、风俗民情等,都是教学中可利用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和在课程实施 过程中生成性的资源,对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帅:语文课程资源可谓“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梁:但当前老师们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 还存在一些误区,我将它们归为三种类型。一是“不敢越雷池半步”型:主要见于一些受传统教 育思想束缚的老教师和一些刚入门的新教师中,唯教材是本,局限于教好生字表中的几个生字, 条分缕析地肢解课文和做一大堆机械呆板的练习题。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型:有资源意识, 但缺乏有效开发的策略和能力,于是采取“依葫芦画瓢”的办法,盲目追随“名师”,模仿“优 课”,课程资源开发的目标不明,利用的效度不高。三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型:开发过度,喧 宾夺主,本末倒置,语文教学失去了本体目标,语文课上成了综合实践活动、科学课、品德课、 表演课,唯独不是语文课。这都是令人遗憾的。

刘:老师们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确还存在认识偏颇、把握失当的问题。特级教师孙双金老 师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中的一个片段应该对我们有所启发。当孙老师问“洪教头是个怎样的 人”时,一个孩子说:“我要像洪教头那样自信。”老师马上抓住这一回答,反问学生:“这是 自信吗?什么是真正的自信?”接着,孙老师把自信、自满、自傲几个词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比 较,让学生弄清盲目相信自己不叫自信,而是自傲、自满、自大,并且告诉学生,我们要做自信 的人,不能做自满、自傲的人。

看似一个节外生枝的问题,却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孙老师巧用现场生成的资源,既进行了词 语辨析,又进行了做人的教育。可见,语文课程资源俯拾皆是,却又稍纵即逝,如果我们没有能 力抓住它,资源就从我们身边白白溜走了。

帅:课程资源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关键是看我们有没有一双慧眼能看见它,捕捉到它,合理裁 剪,科学取舍,为我所用,真正做到“用之有意,取之有道”。

教材资源──不可抛却的“根本”

帅: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重其他语文课程资源而轻教材,或把教材当作唯一资源的两种极端 现象比较突出。究其原因,是对如何处理教材和其他课程资源之间的关系存在模糊认识。

梁:过去教师过于依赖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现在一提“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就片面地认 为是课本之外的资源开发,于是出现了“课外资源满堂飞”的现象,导致课堂上只见“资源”不 见“文本”。

刘:我听过一节教学《荷花》的课,教材要求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而老师却在课堂上补充 了大量古今描写荷花的优美诗句和经典段落让学生读背,结果课文反而没背下来。正是这些走马 灯式的影像、音频素材、信息资料挤占了学生潜心会文、涵泳吟诵的时间,侵占了学生独立思考 和想象的空间。

帅:这正是我们现在强调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要讲究效率和效果的原因所在。我们该怎么做 呢?

梁:我记得贾志敏老师在《语文课上要教语文》中谈道:“教语文,就是教师借助课文做例子, 教会学生说话,教会学生读书,教会学生写文章,切实掌握运用母语的规律。”我觉得所言极 是,只有认清了语文学科的本体目标,抓住教材这个核心进行扎扎实实的语文训练,才不会出现 “喧宾夺主”的现象,这是其一──“目标原则”。其二──“适度原则”,就是要把握学段特 点,切忌过度开发与拔高。

陈:这个“适度”应该包括学生的“可接受度”和教学目标的“可达成度”。上个学期我听了某 特级教师的《牛郎织女》一课,我在惊叹、佩服这位老师深邃的思想、细致的文本解读和旁征博 引的现场教学之余,面对长达两个小时的对学生的信息轰炸也不禁感叹:这样的课放在高中可 用,放在大学可用,甚至作为中文系学生的专题研究也可用,可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她的立意太 深,资源系统太庞杂,学生无法进入,无从领会,正如她课后在自我评价中所说的那样:“我没 有得到高峰体验。”试想,对文本资源的开发已经超越了孩子们的认知水平,远离了孩子们的 “最近发展区”,我们又怎能奢望“高峰体验”呢?

帅:的确如此。不过,我想补充说明一下,我听说这堂课是在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主题教学后的 一个集中展示,我们不可抛开这个背景孤立地来评判课的得与失。另外,对于名师的示范课,我 们也应该学会理性思考,只可学其神,不可仿其形。

梁:“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指望通过教材这个例子教给学生所有的东西,这不符合学生的认知 规律。我们要学会理性地开发课程资源,任你信息排山倒海涌来,我的头脑要保持清醒。不能做 信息资料的俘虏,而应该根据课标要求,根据学情来确定自己的教学目标和达成目标的路径。这 种目标应该非常清晰,指向明确集中,然后围绕目标去开发和筛选有价值的课程资源。这样的开 发才是有效的。

帅:有人提出:既然教材只是个例子,当然可以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喜好随意增删,甚至弃之不 用,用别的例子取代。你们对此有什么看法?

梁:我认为这是不对的。教材是个什么样的例子?首先,它承载了重要的传递主流意识、主流文 化的功能;其次,它是贯彻课程目标的典型例子,是编者围绕课程目标精心选择的例子;再次, 它相对而言是适合不同地区学生学习的具有普适性的例子;最后,它还是经过时间打磨的经典例 子。因此,我们语文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要用好教材资源,激活教材资源。其他课程资源应是教 材的有机补充,其作用是为了辅助教材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它的地位是从属于语文教材的。

陈:我有不同看法。我们一再强调以教材为本,不可抛开教材去开发课程资源。可是教材中有些 课文确实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让教师不好处理,为什么不能对课文内容进行合理取舍呢?试想, 它没有入选教科书的时候,它会引起你的阅读期待吗?我们是否应该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来思考 课程资源开发中我们究竟应该以什么为本。我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成长才 是我们在课程资源开发中应时时不忘的本。

帅:学生的精神成长和终身发展岂止是课程资源开发中不能忘的本,它是一切教育活动不可忘的 本。我们不能无视使用教材这个例子的人──教师。有些课文乍看平淡无奇,有的老师却能上得 气象万千,有的老师上得令人荡气回肠,关键还是看教师解读教材的功力如何。

刘:不错,每个教师都要有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但应以用好、用够、用透教材资源为前 提。撇开教材盲目地开发其他教学资源,往往造成教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一位教师在教韵母 “犲犻”时,创设了老师与学生掰手腕的游戏,老师一边表演一边发出“犲犻”的音,然后问: “老师用力时发出了什么声音啊?”在学生回答后引出“犲犻”这个韵母。其实,教材上的插图 是一个小男孩在砍枯树,既表音又表形,一图两用,显然赛过这位老师自己精心设计的生活情 景。所以研读教材、琢磨教材应该成为每位教师备课中首要的、必需的行动。

帅:是的,教材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编者的匠心,除了文本内容,教材中的单元导读、预习 提示、思考练习题等都在提示老师该怎么教,学生该怎么学。只有将这些教材资源都研透了,才 能发现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可以利用或删减哪些资源,还需要补充哪些教学资源。当然教科书编 得再好,仍存在一些先天不足,如,教材内容的滞后、编排体例的定型,这就需要我们对教材资 源进行合理补充,或激发兴趣,铺垫感情,或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或辅助理解,引发思考,或 拓宽视野,或迁移学法等。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和老师尝试对教材进行增、删、并、调。我觉得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而合 理的取舍,仅有胆识和勇气是不够的,必须具备两种能力。首先要具备鉴别能力,语文课程资源 很丰富,与教材内容相比,哪些资源更有利于实现该单元、该年段的课程目标,更有利于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要能准确判断。其次要具备整合、驾驭课程资源的能 力,没有拿来就可用的资源,必须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增、删、并、调,去粗存精,使其与教材资 源有机结合。如果不具备这个前提条件,就不可贸然行事。

梁:此外,我们必须把“有效性”作为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原则。如,通常我们在课 前让学生查找资料,在运用资料上却止于课中的资料交流,精心准备的诗文只是昙花一现,让学 生粗粗浏览,并没有将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掘出来。课后布置的拓展阅读或实践作业也因没有指导 督促和跟踪反馈而流于形式。有的老师每教一篇课文就给学生开列一长串的课外读物清单,学生 能完成吗?他从哪里获得这些资源?效果如何?没有跟踪反馈。这样的资源利用往往是低效甚至 是无效的。比如,有位老师教《威尼斯的小艇》,要求学生课外拓展阅读朱自清的《威尼斯》, 乔治·桑的《威尼斯的夜》,甚至让学生读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我觉得这种拓展就没有 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度”,其有效性势必大打折扣。

陈: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课外拓展阅读和实践作业并不一定要求学生人人完成,教材上都出现 了选做题呢!应该给学生一点儿自主选择的空间。有兴趣的、学有余力的学生为什么不能读《威 尼斯商人》呢?学生的学力不同,对他们的要求也应该体现不同层次,这是其一。其二,对五年

级的孩子来说,朱自清、乔治·桑、莎士比亚确实不是人人能读,也许他们觉得这些名家的作品 与《威尼斯的小艇》并无必然的联系,但谁又能说不会出现“无心插柳柳成阴”的可能呢?

帅:在这个问题上我想要把握一条原则,那就是“面向全体,尊重个性”。我们开发的课程资源 既要保证全体学生的发展,人人都有所收获,又要给不同学力的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空间。那么 怎样保证教材资源开发的有效性呢?

梁:我觉得关键要找准资源开发的切入点和生发点。具体而言,就是要找准“课外阅读拓展点, 读写结合贯通点,言语情感共振点,言语交际模拟点,社会生活实践点”来开掘课程资源。以古 诗教学为例,古诗语言精当凝练,在一首诗中往往有一字一词精妙传神。如,《送元二使安西》 一课,帅晓梅老师在后两句的教学中采取了对比品读:

①西出阳关无獉故人,见不到的只是故人吗?还见不到什么?

②又只是见不到吗?还听不到什么?或者还尝不到什么?

③西出阳关之后有獉的又是什么呢?

这一环节通过一无一有的对比品读,让学生对元二出使安西后的孤独寂寞感同身受,强化了诗句 的情感色彩。这样的生发和开掘真正使文本内涵丰厚起来,让学生实实在在获得了言语智慧的滋 养。

刘:找准了教材资源的生发点往往能取得“一举多得”的效果。一个教师在执教《将相和》中的 “负荆请罪”时,出示负荆请罪图,请学生想象廉颇、蔺相如当时会说些什么并写下来,而后交 流,交流之后让学生用上刚才写下的话进行情境表演。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两个历史人物的 性格特征已有所把握,加上教师适时地点拨,读与说写的结合便水到渠成。执教者利用插图,将 教材中没有出现的人物直接对话作为教学资源的生发点,引导学生调动积累进行想象体验,还原 人物对话,融想象、说写、言语交际训练为一体,体现了资源利用的综合效益。

师生资源──一对隐形的翅膀

帅:在众多的资源中,还有两种资源不可忽视:一是教师资源。因为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 别、筛选、开发、利用,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条件性资源。二是学生资源。从信 息论的角度来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信息源,一个班级就是一个无比丰富的信息资源库,合理利 用“生本资源”能让我们的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刘:谈到语文教师自身资源的开发,首先应谈到其人格魅力,包括高尚师德、教学艺术、与学生 之间的情感交往等。“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往往会因为喜欢、信任、崇拜某位老师而喜欢上 他任教的课程。缺乏人格魅力的老师难以唤起学生的亲近、信任、向往,课堂上难以达到师生心 灵的和谐与共振,难以创设师生共识、共享的教学情境,也就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梁:的确,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不断挖掘自己的优势资源,给学生以有益的影响。至少可以从以下 几个方面进行开发。一是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学科内外的知识储备、宽阔的文化视野、深厚的 文化底蕴。二是教师的性格、气质以及爱好特长。三是教师的生活阅历、旅行见闻等。

陈:相信老师们都有这样的经历,课堂上每当我们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语文教学时,学生都 会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听课兴趣,可见教师的经历也是一种宝贵的课程资源。我们组有位老师在这 个方面就做得很好,她去扬州听课时,用数码相机记录了柳如烟、花似锦的三月扬州,后来她用 这些素材做成了课件,在教学古诗《江南春》的时候,因为图片来自学生熟悉的老师之手,江南 的春天在学生心中有了一份特别的亲近。

帅:记得我在设计《送元二使安西》一课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感悟诗中“柳”的意象,特别拓展 了三首“折柳赠别”诗,前两首分别是李白、王之涣写的,后一首是我写的。我充分利用了这个 资源,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三首诗的共通之处,使学生体会到,古往今来,无论是大诗人还是 小人物,对朋友的情谊都是相通的。通过读这三首诗,既强化了柳的意象在送别诗中的作用,又 淡化了作诗的神秘色彩,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陈:我想补充一点,教师的教学智慧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它突出体现在对课堂生成资源的 捕捉、挖掘和利用上。一位老师教学《鸟的天堂》时,有学生质疑,画眉鸟“受了惊吓”与后文 “兴奋地叫着”前后矛盾。老师适时引导学生抓文中的关键词句谈自己的看法,学生的回答异彩 纷呈。一个学生的思考最特别,他认为是作者把自己看到了真正“鸟的天堂”后的兴奋心情负载 在画眉鸟的身上了。老师立刻追问“能从学过的文章里找到相似的例子吗?”学生说出了《小音 乐家扬科》中利用景物描写烘托情感的句子。此时老师顺势点拨“情景交融是写作追求的境界之 一,平时阅读要留意别人怎么写”,然后不留痕迹地回到了《鸟的天堂》的教学之中。

帅:这位教师很有教学智慧,出现问题时处变不惊,解决问题时一方面充分调动儿童好为人师的 心理,激活学生的知识积累;另一方面当学生产生“高峰交流”时,教师能从容不迫地把学生引

入豁然开朗的新境界。这就说明,生成性资源的产生源于教师专业积累和各种知识储备的厚积薄 发,否则,课堂生成性资源就“尽日随流水”了,我们的教学也会留下“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 当时已惘然”的遗憾。

梁:是的,由于学生的思维方式、认知水平、生活经验等都存在差异,课堂上往往会出现种种不 曾预料的“意外”。因此,教师必须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顺着儿童独特的想象,站在儿童特别 的视角。一位教师教《北风和小鱼》一文,提问:“小朋友,你们知道北风什么样吗?”一位小 朋友说:“北风是雪白的。”教师一时迷惑不解,其他学生也一脸迷惑。这位小朋友涨红了脸说 道:“北风夹着雪来到这儿,所以它是白色的。”这时,教师会意地笑了:“你的回答真是太有 诗意了,好一个白色的北风,来,掌声献给这位小诗人。”教师问道:“这样的北风让你觉得怎 么样?”下面的小手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起来。你看这位老师多会做“人情”,用一个“富有诗 意”既保护学生独特的视角又赞美了学生的智慧,更重要的是,这位老师“顺”学生所说“推” 教材之说,让学生的想象空间陡然扩大,连北风都有了颜色。在这“白色的北风”中,我分明看 到了师生共同的智慧给课堂带来的浓浓春意。

刘: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也是极具教学价值的。当一些关键性和普遍性的错误被教 师及时捕捉并加以点化,成为新的学习材料时,“错误”和“杂音”就演绎成了新的教学生长 点,学生的探究兴趣被大大激发,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就因此鲜活生动起来。帅:以上都是站在教 师的角度来谈的。其实,学生中也蕴藏着十分丰富的课程资源。学生的家庭环境、生活经验、知 识积累、个性特长都能成为可供开发利用的宝藏。

梁:我校有位四年级的学生,自己开了一个博客,一下子成为班级热门话题,同学们或好奇,或 佩服,纷纷点击。老师立即产生了捕捉资源的冲动,在班上组织了一系列语文学习活动,有话题 讨论会“小学生能开博客吗”,有作文训练“读×××博客的感想”,最后开设了班级博客。学 生为了在博客上发表作品,作文兴趣高涨。

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方面,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部分学生的阅读体验调动其他学生的阅读兴 趣。在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时,我发现有几个学生读了曹文轩的小说。于是我利用自习课请读过 的学生介绍书中的精彩情节。过了几天,我注意到好些学生借阅了曹文轩的小说。恰好学校广播 站刚播放完一期与读书有关的节目,我顺势由谈读书引到谈读曹文轩的书,到谈读书心理的成 长,这次的课外阅读指导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由此我想,课程资源具有交互性,资源的合理利用 可以让我们的工作左右逢源。

帅:我们在关注师生资源乃至校园文化资源的同时,还不妨把目光投向学生身后的人──学生家 长,他们拥有不同的知识背景、职业背景,他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也是一个十分巨大的课 程资源宝藏。当然对于家长资源的开发,要把握好尺度,要在家长的精力和能力范围之内,否则 容易引起误解。此外,教师要有全局观,要善于把各方面的资源进行适当整合。

帅: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伴随着新课改的跫跫足音已经走进了我们的语文,悄然改变着我们的 语文生活,它使我们的课堂缤纷而鲜活,它使我们的视野宽宏而高远,它使我们的心灵充满了无 限的生命张力;它如同一双隐形的翅膀,将托载着我们的语文展翅高飞。

Related Documents

?.docx
May 2020 65
'.docx
April 2020 64
+.docx
April 2020 67
________.docx
April 2020 65
Docx
October 2019 42

More Documents from ""

April 2020 8
Ako 1206 Ka.pdf
October 2019 26
Simple - Past List.docx
November 2019 10
2.4.2019 Selasa
October 2019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