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2007(2)

  • April 2020
  • PDF

This document was uploaded by user and they confirmed that they have the permission to share it. If you are author or own the copyright of this book, please report to us by using this DMCA report form. Report DMCA


Overview

Download & View Le-2007(2) as PDF for free.

More details

  • Words: 471
  • Pages: 7
館訊第 257 期

俄羅斯聖彼得堡科馬諾夫植物研究所 臺灣維管束植物模式標本徵集 文․圖╱楊宗愈

摘要 本文為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第八分項: 「徵集散佚海外之臺灣維管束植物模 式標本」本館第一年的執行成果。本文首先介紹本計畫的由來、計畫時程、工作 內容,再談到該年度(2007 年)拜訪的研究機構-俄羅斯科學院科馬諾夫植物 研究所植物標本館,標本館內樓層的分區及其負責人,與該研究所圖書館使用方 式及開放時間;由於筆者在 1993 年曾經前往聖彼得堡,其城市風貌及人民生活 在這 10 多年間亦有變化。最重要的是本計畫已經徵集一些採自臺灣或臺灣原生 物種之模式標本而存於科馬諾夫植物研究所植物標本館之影像,對於這些有的高 達 150 歲的植物標本,不論您的專業是不是植物學,只要對植物分類學有興趣, 或對現生臺灣原生植物有興趣,都可以上科博館網站(http://digimuse.nmns.edu.tw/ 維管束植物模式標本),瀏覽到許多早期採自臺灣或附近地區的植物標本影像, 而這批標本影像卻與現今我們熟知的許多植物有莫大的關聯。您可知道冬青科的 糊樗( Ilex formosana )是英國皇家邱植物園最後一位植物採集者歐德翰(R. Oldham)在 1864 年採自臺灣,而杜鵑花科的金毛杜鵑(Rhododendron oldhamii) 更是他首先採自臺灣淡水!登入本網站,還有許多許多臺灣早期的自然史料等您 來發掘、等您來欣賞,讓您對臺灣植物有一番新的體認。 關鍵詞:模式標本影像徵集、維管束植物、LE 植物標本館、科馬諾夫植物研究 所、數位典藏、臺灣

1

圖 1. 科馬諾夫植物研究所植物標本館位 在聖彼得堡植物園,園內尚存有目 前在該市難見的列寧雕像。

在 2007 年,當數位典藏國家 型計畫正式進入第二期時,尚有 一些臺灣文物資料或標本、器物 散佚在海外,由於多數物品並未 詳加整理,且國外保存機構亦不 會特別將該批文物、標本處理或 區隔,必須靠我專業人員前往 「找出」並「鑑定」或「判釋」, 對臺灣自然史的研究,或讓臺灣 民眾了解臺灣過去歷史,或藉由 這些保存在海外的歷史資料研 究現今的自然變化,在在凸顯這 些史料與資訊的重要性,故仍須 國家大力支持,數位典藏國家型 第八分項計畫乃因此產生。本館 的目標則鎖定在那些散佚於歐 洲各大博物館或植物園(標本 館)的模式標本。 本計畫所選擇的博物館及/ 或植物園標本館,主要是保存有豐 富且採自亞洲的標本的館所(因為 多數臺灣原生維管束植物之模式

標本採自亞洲地區,包括中國大陸、日本、香港、中南半島及臺灣) 。我們第一 年(2007 年)前往位在俄羅斯聖彼得堡的俄羅斯科學院科馬諾夫植物研究所 (Komarov Botanical Institute of the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St. Petersburg, Russia),其標本館(國際植物標本館代號:LE)位在該研究所轄內的聖彼得堡 植物園內(圖 1) 。 聖彼得堡植物園(包括植物標本館)是世界藏量最豐富的 3 大植物標本館, 不僅僅年代久遠(自 1823 年創建),更是因為其豐富的蒐藏量而舉足輕重(已 達 700 多萬份植物標本)。科馬諾夫植物研究所則是為紀念俄羅斯著名的植物學 家科馬諾夫(V.L. Komarov, 圖 2)而命名,在 1931 年時合併聖彼得堡植物園及 俄羅斯科學院植物博物館而成立。該研究所位於俄羅斯的第二大城市聖彼得堡 (Saint Petersburg 或 St. Petersburg),乃彼得大帝所建,該市有 4 條河流經過,古 蹟建築不勝枚舉,世界第二大文史博物館「冬宮」就位在該市中心。聖彼得堡又 名佩綽革得(Petrograd, 1914-1924)或列寧格勒(Leningrad, 1924-1991),我們前 往的科馬諾夫植物研究所植物標本館是一座宏偉的 4 樓建築(圖 3),目前標本 館館長是 Rudolf Kamelin 教授。植物標本館在進入大門後由樓梯分成左右兩翼;

2

圖 2. 標本館內才可以見到該所據以 命名的俄羅斯著名植物學家科 馬諾夫雕像等

圖 3. 科馬諾夫植物研究所植物標本 館是一座宏偉的 4 樓建築物

第 1 層樓主要是圖書館(入口處在樓梯下面,非常不顯眼)及一些小型會議室; 第 2 層樓左翼是「俄羅斯西部地區」 (West Russia Section),主要蒐藏採自俄羅斯西部地區(例如俄羅斯 歐洲部分、聖彼得堡附近地區等等)的各類植物標 本;2 樓右翼為「中亞地區」(Middle Asia Section)蒐藏 採自中東、阿拉伯半島等地區所採集之植物標本,此 2 區之負責人(Keeper)都是 Olga Cherneva 博士;3 樓左 翼則是「西伯利亞與遠東地區」(Siberia and Far East Section),主要蒐藏採集自西伯利亞及中國東北、烏蘇 里、黑龍江等地區的植物標本,該區負責人為 Dmitry Geltman 博士,現在他也是該植物所的副所長;3、4 樓右翼則是「一般地區」(General Section) 的蒐藏, 圖 4. 植物標本館 4 樓左 蒐藏品來自世界各地,不分科別,但以禾本科蒐藏為 翼為「中亞東亞地 著名,目前負責人為 Vladimir Dorofeev 博士(同時也 區」 ,採自臺灣或鄰 是植物標本館的副館長);4 樓左翼則蒐藏「中亞東 近地區的標本主要 亞地區」(Central and East Asia Section)之標本(圖 4), 藏在本區,也是我 其蒐藏範圍包括蒙古、中國大部分地區、朝鮮半島、 們主要工作的樓層。 日本、臺灣及中南半島、印度等地區,該區域負責人

3

為 Alisa Grabovskaya 博士(圖 5) ,採集自臺灣及臺灣原生植物的模式標本多在此 處,而本區也是本計畫主要工作之處。

圖 5. 「中亞東亞地區」的負責人 Alisa Grabovskaya 博士及其助手 Irina 小姐(攝於 2001 年); 2007 年時仍是她 2 人負責本區。 筆者於 1993 年首次到該植物標本館時,由於「中、俄」當時關係仍不佳, 故該所植物人員,紛紛前來詢問他們認識的一些「中國」植物分類學者狀況(他 們對臺灣與中國的關係並不十分清楚),且據他們告知,筆者當時是首位前往 LE 檢視標本的臺灣植物分類專業人士。由於聖彼 得堡這 10 年來的城市風貌及人民生活改變很多, 然而體會較深刻的是:在我們入住當地 2 星級飯店 後,飯店服務人員告訴我們飯店不提供「飲用水」, 請我們先去附近大賣場購買!所以飯後我們便提 了一大罐(5 公升)的「水」返回飯店! 此次聖彼得堡之行,除了要「找出」臺灣原生 維管束植物模式標本外,還要徵集發表該些物種的 原始文獻(多為 1910 年以前),所以我們除了要 在標本館工作外,圖書館也是我們必須去的地方。 然自 2007 年起該圖書館(圖 6)與標本館已經分家 (原本圖書館隸屬於標本館),圖書館開放時間為 圖 6. 圖書館除了其開放 「11:00∼15:00」,所以我們先在圖書館工作, 時間很「特別」外 下午 3 點後再到標本館找標本、拍標本。所以每天 (11:00∼15:00), 我們一到標本館,東西放下,就必須搬相機到圖書 其入口也非常不 館報到,除了找書(依據卡片手寫下來,再請該館 起眼! 同仁取書)還得一頁一頁翻著照(沒有影印機可使

4

用)(圖 7)!3 點之後便返回 4 樓,再查看Alisa博士及其助理Irina小姐為我們 找出的模式標本,並繼續架好相機拍照(圖 8),Irina取出多少標本,我們就一 定照完才離開,所以沒有早於 6 點離開標本館,甚至有多天是 7 點多才離去。在 這段時間當中,不時地和Alisa博士討論查對我們名錄上的物種;有些不在該區的 模式標本(例如禾本科多蒐藏在「一般地區」及少數採自東北的模式標本則蒐藏 在「西伯利亞與遠東地區」) ,還必須先透過Alisa博士與別區負責人另約時間,才 能去拍標本。並非名錄上所有的標本我們都看得到,完全看該區負責人的態度而 定。

圖 7. 科馬諾夫植物研究所圖書 館內沒有影印機(或許有 但我們也 不准用),其書 籍、期刊必須自行拍照。

圖 8. 標本館內雖然有翻拍架,但 沒燈泡等配件,所以還是 必須以腳架或手拿相機拍 照為方便。

2007 年計畫共徵集到臺灣維管束植物模式標本 52 科植物 63 種植物(包括 1 種蕨類植物及 62 種被子植物) ,模式標本分類資料 142 筆、採集資料 142 筆、模 式標本文獻資料 103 筆等,然並沒有完全找到我們名錄上的所有物種,除了部分 標本位在不同『區』的因素外,尚有一些是存放在研究人員手上而不願意出借供 照相,所以期待後續能在其他歐洲植物標本館找到這些物種之同號模式標本(複 模式標本)或發表時命名者曾提及的其他模式標本。 不論您的專業是不是植物學、植物分類學,或是對現生臺灣原生植物有興 趣,都可以上科博館網站(http://digimuse.nmns.edu.tw/維管束植物模式標本),瀏 覽到許多早期採自臺灣或附近地區的植物標本影像,這批存於科馬諾夫植物研究 所植物標本館而採自臺灣或臺灣原生物種之模式標本影像,可能並不起眼或不如 5

您想像中美麗,但看看這些已高達 140、150 歲的植物標本再和現今我們熟知的 許多植物比較,您或許就有許多感觸。您可知道冬青科的糊樗(Ilex formosana) 是英國皇家邱植物園最後一位植物採集者歐德翰(R. Oldham)在 1864 年採自臺 灣(圖 9、10) ,而杜鵑花科的金毛杜鵑(Rhododendron oldhamii)更是他首先採 自臺灣淡水!登入本網站,還有許多許多臺灣早期的自然史料等您來發掘、等您 來欣賞,讓您對臺灣植物有一番新的體認。最後還是必須強調,本計劃的執行, 多少表明政府要找回臺灣散佚在海外的文物或自然史料的決心,而這網頁及這些 影像還只是一小部分,完整的建置(包括文史檔案、動物及其他生物)可能還需 要一段時間。執行計畫中雖酸甜苦辣夾陳,只要能與大家分享成果則不虛此行。

圖 10. 糊樗的標本是英國植物採集者歐 德翰(R. Oldham)在 1864 年採自 臺灣

圖 9. 冬 青 科 的 糊 樗 ( Ilex formosana )其模式標本 存於科馬諾夫植物研究 所植物標本館 相關資料 Bretschneider, E., 1898a . History of European Botanical Discoveries in China. I. pp. 539-794. Bretschneider, E., 1898b . History of European Botanical Discoveries in China. II. pp. 1090-1094. Henry, A., 1896. A List of Plants from Formosa. Trans. Asia. Soc. Japan 24. suppl. Holmgren, P.K., N.H. Holmgren and L.C. Barnett., 1990. Index Herbariorum. NYBG, Bronx, New York. Stafleu, F.A. and Cowan, R.S., 1981. Taxonomic Literature. Vol. 3 (2nd ed.): 382-385. 6

RBG, Kew, Richmond, England. Yang, T.Y.A., 2006. Type specimens of Taiwanese plants named by Dr. C.J. Maximowicz and housed at the Herbarium, Komarov Botanical Institute of the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St. Petersburg, Russia (LE). Res. Coll. Special Pub. 10. pp. 1-90.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