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History 123

  • November 2019
  • PDF

This document was uploaded by user and they confirmed that they have the permission to share it. If you are author or own the copyright of this book, please report to us by using this DMCA report form. Report DMCA


Overview

Download & View Chinese History 123 as PDF for free.

More details

  • Words: 1,128
  • Pages: 54
宋太祖  明太祖 VS

趙匡胤   朱元璋 (18) 吳嘉倫 (20) 蘇清蓉

宋太祖 V . S .  明太祖 趙匡胤     朱元璋

明太祖 像─據說這是明太 明太祖朱元璋 祖本來的樣貌

宋太祖

明太祖

諡號

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 明大孝皇帝

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 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姓名

趙匡胤

朱元璋

出身

- 出身軍人家庭 - 趙弘殷次子 - 投郭威幕下,屢立戰功 - 郭威建立後周,趙匡胤任禁軍 - 後為殿前都點檢。 - 發動「陳橋兵變」

- 出身寒微 - 曾當和尚及乞丐 - 投郭子興麾下 - 郭死後領眾驅逐元室,削平群 雄

在世

927 年 -976 年

1328 年— 1398 年

在位

960 年 -976 年

1368 年— 1398 年

年號

建隆: 960 年— 963 年十一月 乾德: 963 年十一月— 968 年 十一月 開寶: 968 年十一月— 976 年

洪武

我就係鼎鼎 大名 o 既趙 匡胤 !! 請大 家支持我 !

宋太祖

** 政權集中 • 1) 削弱相權 – 中書省 ( 宰相機構 )— 負責行政 – 宰相只有執行之權 ---- X 議政及決策權 – 宰相下設參知政事 ( 副相 ) – 樞密使 --- 軍權 – 三司使 --- 財權 ( 戶部、鹽鐵、度支 )

** 政權集中 •

2) 台諫權重 – 設御史台 / 諫院 台諫 ( 對皇帝負責 ) – 提高糾察權 – 監察 / 彈劾百官 – 包括宰相、樞密使、三司使 – 權力大

** 地方集中 1) 監控地方 - 州以上設路 - 四監司 帥 ( 兵民 ) 、漕 ( 財賦 ) 、憲 ( 刑法 ) 、倉 ( 賑災 ) - 軍、政、財、刑收歸中央 2) 設通判 ---- 宋代首創 ( 地方長官副手 ) - 公文生效 --- 必由通判副署 - 可與長官共事兵民、戶口、賦役等事 - 直接向中央上報地方政績 - 地方官權力下降

** 財權集中 • 1) 設轉運使 -- 原稱”勾當某路水陸計度轉運事宜” -- 掌一路的財政和水陸轉運事宜 -- 除必須開支 ---- 餘財運至京師 -- 達到”制其錢穀”

** 軍權集中 • 1) 杯酒釋兵權 於酒酣之際 勸交出兵權 例如 : 石守信 , 王審琦 , 高懷德 解甲歸田 目的 : i) 加強中央集權 ii) 避免黃袍加身的事情在自己身上重演 • 2) 禁軍駐京師 - 精銳士兵 ( 中央 ) 禁軍 - 老弱殘兵 ( 地方 ) 廂軍 - 軍事上強幹弱枝

** 軍權集中 • 3) 行更戌法 禁軍駐邊 ------- 定期輪流調防 ( 更戍法 ) 目的 : i)“ 兵調而將不調,將調而兵不調” ii)“ 兵無常帥,帥無常師” << 宋史 . 兵志 >> 說 :” 大將不能專其兵,兵士不致 驕惰” • 4) 文人掌軍事 太祖重文輕武 樞密使 / 地方軍事 --- 文人擔任 目的 : 防止武人擅權

** 刑權集中 • 1) 地方司法權 -- 設司法參軍 掌刑獄 -- 另增設司寇參軍 專掌訟獄勘鞫 ( 覆查案件 ) • 2) 中央司法權 -- 刑部及大理寺 ( 掌斷天奏獄 ) -- 官員任期均為三年 -- 設審刑院

宋太祖 ---- 功 強幹弱 枝政策 1) 改前代之弊 - 救時良藥 - 除五代武將跋扈之弊 - 消除唐末藩鎮割據之弊 2) 社會經濟恢復 - 結束混亂形勢

宋太祖 ---- 功 重文輕武 1) 讀書風氣大盛 - 獎勵儒術 - 改變重視軍將觀念 - 促成宋代學術發展 e.g. 文學 --- 蘇軾、辛棄疾 理學 --- 朱熹、周敦頤 - 書法、繒畫卓越

1) 朱熹

2) 蘇軾

宋太祖 ---- 過 重文輕 武 1) 軍事積弱 - 國勢驟弱 , 外患益深 2) 徵兵重 - 男子不能逃役 - 民間只剩老弱婦女 3) 文人軍事

敗事居多

宋太祖 ---- 過 • 4) 軍人備受歧視 - 產生自鄙感 - 影響作戰士氣 • 5) 士兵質素低 - 弱兵 亡於金與蒙古 ( 北宋 ) ( 南宋 ) • 6) 用者平庸 未能克敵 - 猜忌有勇略之士

宋太祖 ---- 過 “ 兵無常 帥 , 帥無常 師” 1) 兵將隔膜,難成勁旅 2) 指揮不靈 戰鬥力弱 3) 秏費大 國庫虧損

宋太祖 ---- 過 削弱相權 1) 中央行政效率下降 - 政出多門 - 官員被彈劾 - 政風因循苟循

陶晉生<宋遼金元史新論> • 對於宋代的中央集權制度,歷史學者陶晉生先生在<宋遼金 元史新論>說: • 「宋代政治結構的特色之一是皇帝權力的提高,和宰相百官 權力相對的降低……雖然如此,北宋時三省的功能並未完全 消失,仍然是『中書揆而議之,門下審而覆之,尚書承而行 之』。國家有大事時,中書、樞密通議兵民之政,有時候宰 相兼任樞密使,獨掌兵民大權。 • 即使在平時,皇帝必須召集大臣討論國家大事,叫做集議。 • 尤其是有些皇帝不能有效的使用軍權,便發生了大權旁落的 現象。宋代宰相壟斷大權的很多,如王旦、呂夷簡、王安石 、蔡京、秦檜、韓侘胄和賈似道。」

你認 為北宋 推行 的中央 集權政 策是 否一項 良策 ?試加 說明。 • 同意: - 宋初中央集權制度為救時的良策 e.g. 解除禁軍將領兵權 - 天子的地位鞏固 - 削弱節度使的權力,防止唐末藩鎮割據 - 重文輕武 改變五代重軍人 - 讀書風氣漸盛 宋代文治 • 不同意: - 削弱地方權力 內重外輕 - 精兵收歸中央 缺乏抵禦的力量 - 文人來主持國防和領軍 成效欠佳 - 更戍法遷調頻繁 耗費龐大 / 兵將分離 降低

作戰能力大大

我唔會輸俾你 !!

明太祖

明太祖之政 政治 • 廢除宰相 – 胡惟庸欲反,廢中書、罷相 – 皇帝直管六部

• 恢復封建 – 封 25 王 – 各擁 3000 至 19000 兵 • 以屏藩皇室 • 抵禦蒙古

– 不干預內政 • 以防藩主勢大

明太祖之政 政治 • 整飭吏治 – 嚴懲貪官,貪 60 兩以上,梟首示眾 – 鼓勵官民上書言事,↓政失 – 六科給事中,監察六部 → 吏治清明

• 禁戚宦干政 – 刻造紅牌鐵牌,禁戚宦干政

明太祖之政 經濟 • 勸課農桑 – – – –

自由墾荒 修水利 寬減糧額,免除田租 遇饑荒,戶部可先開倉,後上奏 → 人民足食

• 大舉移民 – 遷富戶到貧困區開墾 → 加速荒地復產 → 以防地方勢力凝聚

明太祖之政 經濟 • 整頓賦役 – 查核戶口 – <黃冊>,記錄→人口 – <魚鱗圖冊>,記錄→田地 → 稅收充實,稅制公平

明太祖之政 司法 • 著重刑法 – 以刑部、都察院、大理寺 掌刑法 – 制 < 明律 > – 堅守執法 • 如:殺胡大海之子一例 • 言「寧可使大海叛我, 不可使我法不行」

明太祖之政 軍事 • 設衛所制 – 「衛所」是遍設全國之統兵機構 – 由「都指揮使」統領,發兵權由兵部 – 戰時出戰,平日屯田練武 • 太祖言:「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

• 軍藉民藉分離 – 衛所兵四源 1. 從征 ( 隨太祖起兵之隊伍 ) 2. 歸附 ( 降兵 ) 3. 謫發 ( 罪犯 ) 4. 垛集 ( 徵兵 ) – 地位世襲,並終身 – 子孫 一人為軍 , 其餘為「餘丁」,以備軍缺

明太祖之政 軍事 • 分割軍權 – 權分二部: • 五軍都督府:統兵,但無調兵之權 • 兵部:選拔軍官與訓練士卒,但無統兵之權 – 戰時皇帝命將出征,戰罷兵歸於朝 – 以防將帥擁兵

明朝軍事架構 五軍都督府

中央 兵部

統兵

選拔軍官

訓練士卒 戰時皇帝命將出征 戰罷兵歸於朝 以防將帥擁兵

調兵出征

明太祖之政 文教 • 辦學培才 – 透過學校、科舉、薦舉培育人才

• 設翰林院 – 中央學術機構,負責: • 編修典籍 • 制訂律令 • 審議禮樂 – 與君主論道

• 學士吸收行政經驗→任官 • 內閣大學士的來源

明太祖之政 文教 • 建立正統觀念 – 棄白蓮教,親知識份子 • 鼓勵士子讀儒家典籍考取功名 → 改善民風 • 編<孟子節文> → 不許國子學生讀「民貴君輕」等觀念

明太祖之政 集權 • 設錦衣衛 – 監察臣民 – 駕馭臣下

• 設東廠 – 排除異己的特務機構 – 秘密殺害 – 駕馭臣下

• 文字統治 – 興文字獄 → 除去反對勢力 – 著 < 大誥 > 和 < 大誥武臣 > – → 官民知法所守

明太祖之政 集權 • 加強監察 – – – – –

設都察院→彈劾朝臣 設六科給事中→稽查六部 設監察御使→巡視地方官,限制百官權力 設錦衣衛和檢校→偵查臣民 全由太祖直轄

• 嚴待臣下 – 屢興獄殺功臣 • 防止功臣恃功專橫 – 如:胡惟庸案﹑藍玉案,株連數萬人屢興獄

– 建立君主權威 • 規定朝臣進見須跪對 • 隨時廷杖大臣

明太祖之政 社會 • 控制地方 – 全國分為 13 承宣布政使司由三司出任 • 布政使司:財政 + 民政 • 提刑按察使司:刑法 • 都指揮使:軍事

– 各不相屬,直隸中央

明朝地方架構

中央

承宣布政使司 ( 全國分 13 個 ) 各不相屬 直隸中央

布政使司

財政

民政

提刑按察使司

都指揮使

刑法

軍事

明太祖之功 • 大力打擊貪污 – 嚴懲貪污 – 吏治清明

• 恢復經濟 – 自由墾荒、督修水利、多次寬減糧額,免除田租、開倉濟民、 大舉徙民…等措施使人民足食

• 整頓賦役 – 編<黃冊>,記錄人口 – 編<魚鱗圖冊>,記錄田地 → 稅收充實,稅制公平

• 勤於政事

明太祖之過 • 廢除宰相,釀成宦禍 – 廢相→君權過大 – 宣宗後,君主多昏庸,且輔弼乏人 – → 宦官擅權之機

• 恢復封建,宗室相殘 – 恢復封建,宗室諸王擁兵自重,終引起內訌 – 發生靖難之變 – 宗室禍亂 • (如高煦之亂﹑寊鐇之亂﹑宸濠之亂)

• 刻薄寡恩,政風因循 – 誅殺功臣,折辱臣下,設錦衣衛,大興文字獄,種種刻薄措施 ,造成君臣離心,人才凋零,朝臣萎靡苟且,政局日壞

史家評論 •

吳晗《朱元璋傳》中開列了被殺文人的名單 - 太常卿張羽坐事投江死(注,不是他跳江自殺,而是綁起來扔到長 江里); - 河南左布政使徐賁下獄死; - 蘇州經歷孫右;曾為藍玉題畫,泰安州知州王蒙嘗謁胡惟庸,在胡 家看畫,王行曾作過藍玉家館客,都以黨案被殺; - 郭奎曾參朱文正軍事,文正被殺,奎也論死; - 王彝坐魏觀案;同修《元史》的山東副使張夢兼、博野知縣傅恕、 福建僉事謝肅都坐事死, - 曾在何真幕府的趙介,死在被逮途中, - 曾在張士誠處作客,打算投奔擴廓帖木兒的戴良,畏罪自殺。 - 不死的,如曾修《元史》的張宣,謫徙濠州;楊基罰作苦工;烏斯 道謫役定遠;顧德輝父子在張士誠亡後,並徙濠梁,都算是十分僥倖 的了。」

推行集權政策手段的比較 .

.

e.g. ( )

e.g. ( ) .

.

: :

推行集權政策手段的比較 宋太祖

明太祖

宰相制度

- 削弱相權 - 參知政事、樞密使、 三司使分割相權

- 廢宰相 - 皇帝直轄六部

監察制度

- 設台諫 - 監察百官

- 御史台 都察院 - 六科給事中 監六部 - 設錦衣衛 監百姓

地方政制

- 設四監司 - 設通判 ( 監地方長官 )

- 復封建 - 設三司

對待文士

- 重文輕武 - 提高文人地位

- 嚴防文士譏諷 - 大興文字獄

封王

明末清初學者黃 宗羲為: 「有明之無 善政,自高皇帝 罷丞相始 。」試加解 釋。 • • • • • • •

秦始皇創立中央集權制度 歷代均設有丞相,以輔弼天子和統率百僚 皇帝對宰相大臣一般都能以禮相待 明太祖不但盡情凌辱大臣,又廢除丞相 失去了相權的輔弼和制約 皇權膨脹 明代政治黑暗腐敗的根本原因。



宋代中央集 權政策 會令 國家陷 入財 政危機 之 中? 同意: - 樞密院、中 書省、三司互 不調協 施政容易失誤 ,貽禍不淺 - 官員數目激 增 / 擴大禁軍 員額 承擔沉重的官 俸、軍費開 支 結果 : 國家陷 入嚴重的 財政危機 之中



不同意: - 宋代中 央集權政策 政出多門、 冗官冗兵 - 執政者 墨守成規 - 如能適 應時代發展, 調整政策 結果 : 問題可解決

不會對國家 造成危機。

為甚麼明 太祖 要大殺 功臣? • 許振興在 < 論明太祖與功臣的關係 > 對明太祖大殺功臣 一究有以下的評論: - 明太祖於建國後大封功臣 - 本在厚酬文武的勛績 i) 冀望他們能戮力國定 ii) 與朱明皇室共享富貴。 - 可惜未能體察太祖苦心 - 受封不久後 恃功驕縱,屢干法紀 - 太祖盡力勸告,頻加戒飭 - 無奈功臣們充耳不聞 - 使太祖惟得通過殺戮 遏止功臣暴行 •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的爆發 在屢勸無效後第一次以殺 戮嚴懲功臣的表現

• 胡惟庸案 誅殺並不多的事實 說明了太祖並非天生雄猜好殺 - 讀史者絕一應委盡責任於太祖 - 忽略功臣們自取其咎的不法舉動。 – 功臣中確有不少跋扈難制者,如胡惟庸、藍玉等 – 明太祖殺戮功臣並非只因其本性好殺和出自私心 – 在當時,有必要採取強硬手段 殺一儆百,免功臣勢力坐大,造成禍亂

你認為宋太祖和 明太祖哪一位君 主的施政較佳?

宋太祖較佳 • •



不失為救時的良策。 改五代惡習 – 消除五代擁立陋習

天子地位鞏固

防止藩鎮割據 – 削弱節度使的權力

防止唐末藩鎮割據再現



學術的發展 – 太祖特意提倡重文輕武 改變五代重軍人的觀念 – 讀書風氣漸盛 宋代文治 ( 學術發展 )



集權溫和 – 宋太祖解除功臣的軍權 ( 手法溫和 )



明太祖厲行君主集權帶來種種流弊: 1) 君主輔弼無人 2) 恢復封建,令宗室相殘 3) 廢相後,予宦官干政的機會 4) 凌辱及殺害大臣 朝廷因循茍且

明太祖較佳 •

恢復漢人政權 – 明太祖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口號 – 利用民族大義號召漢人把蒙古人趕回漠北



統一全國 – 平定各地殘餘勢力 統一全國



安定全國 – 出身貧寒 深明民間疾苦 – 獎勵墾荒,興修水利 發展農業生產 – 整飭吏治,嚴懲貪污,廣開言路,慎理刑法 安定局面



為鞏固自己辛苦打來的江山

君主集權措施 功績不能抹煞

• 宋太祖的中央集權制度 :1) 直接造成宋室積弱    2) 令宋室國力不振,常為外族所侵凌

Related Documents

Chinese History 123
November 2019 10
History Of Chinese Cinema
October 2019 14
123
December 2019 40
123
April 2020 26